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纪录片《脸庞,村庄》中的对立与统一

时间:2024-05-04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350108)

一、故事片与纪录片

纪录片是什么?评论家的定义都各不相同,但都承认纪录片旨在于呈现真实,真实也是其对比故事片而言最主要的区别,因为故事片是虚构的、主动的、可以安排的。然而,在《脸庞,村庄》中观众却可以轻易地发现摆拍和设计的痕迹,如影片开场介绍瓦尔达与JR由陌生到相识再到一同开始旅程的片段,村庄上的小路、车站、面包店、舞池等,几个场景和镜头绝不是普通纪录片拍摄时捕捉到的随机的画面,而两人在餐桌上商量一起拍电影的计划也几乎算是演绎给观众的。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其著作《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中提到,“如果目的是在提供影片的信息,纪录片工作者和观众认为,一些事件安排也是可接受的。”影片中摆拍和设计表面上虽是违背真实,但事件并未因此受影响而变得不可信任,影片依旧是真实的。与此同时,比之粗糙晃动、跳脱的画面,经过主观选择后的影像也在叙事上和观感上也更加精致,反倒有益处。故事片与纪录片泾渭分明,方法却无严格限制,许多故事片也借鉴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形成“伪纪录片”的风格,同样地纪录片中也会引入场面调度等故事片的概念范畴。“纪录片与故事片是彼此相交的,如果拍摄手法得当,他们就成了同一种东西。1一切创作手法没有恒定标准,只取决于对影片内容的展示是否行之有效。

另外,《脸庞,村庄》整部影片的气质同60年代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是相契合的,浓郁的个人色彩、标志性的旁白与照片定格、灵活多变的镜头、朴素自然的基调等等都是“新浪潮”电影常见的特征。“新浪潮”推崇安德烈-巴赞的写实主义理论,认为“电影的影像本身即是外在世界的记录”2,而这正是纪录片所拥有的美学特征。“新浪潮”奉巴赞为精神之父,导演们在其影响之下用纪录片的手法创作故事片,许多作品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如瓦尔达的故事片《五至七时的奇奥》,就用跟拍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女人因担心自己罹患癌症而在两小时内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事。同时,特吕弗、戈达尔等人又大呼“电影就是写作”的作者论,二者的融汇形成了“新浪潮”独特的美学风格,瓦尔达又在《脸庞,创作》中将之进行回馈和延续,从纪录片到故事片,最后又返回到纪录片,在半个多世纪后让这股风重新刮起来,将“新浪潮”自由的艺术精神再度展示给了观众。

二、自然与干预

最先能从影片的内容和形式上看出来的就是不设不施、顺物自然的态度。影片的制作不像通常的纪录片有计划好的大纲可供执行,而是一年之气、说走就走,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单纯只是给人拍照和张贴照片——JR会跟工人打乒乓球,会跟着敲钟人去钟楼看他敲钟,瓦尔达中途会跑去看眼疾,艺术家伯尼、JR的奶奶、退休工人等等,整部影片就这样走下去,不会预想到下一个地点、遇到的下一人是什么样的。这一点恰恰也体现了巴赞电影美学的重要精神,巴赞反对形式主义的自我表达、操纵影像,提倡保留影像的真实面貌,让观众“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3。另外,影片中还有一处有趣的对比——两人发现一处牧场里养的山羊都没有角,他们问了主人才知道是因为山羊好斗会互相打架才把角弄掉的,同时山羊们也对机械挤奶早已经习惯了,挤奶的时候“它们自己就能站好位置”;两人又来到另一处牧场,这里的山羊都长着角,而且主人手动给山羊们挤奶,被问及为什么不把角割掉时这个牧场主“找不出合理的解释”,对人工挤奶则说“机械的噪音和清洁是没有必要的……挤奶是一个安静平和的时刻……”同样是养羊,两个不同的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然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评判二者的绝对对错,他们仅仅是从不同角度出发而采取的不同方式。但随后JR把一只带角的山羊贴在了墙上,就用行动表达了态度,他们赞成第二个牧场主的话,“要是我们尊重动物的话,就应该让它们保持完整的样子,它们有角就给它们留着”。瓦尔达在之前的纪录片《拾穗者》就探讨过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脸庞,村庄》中又采用对比的手法再次向世人阐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珍惜自然的观念,也借片中受访者之口说人们不能“就只剩下不断地生产、生产、生产”,只看重利益而有违自然是不可取的,那终将会影响到人类自身。

同样地,影片的其他几处也透露着无为而治的自然主义哲学观。JR把瓦尔达以前的人物肖像贴在海滩上的碉堡残骸后第二天画像就被海水冲掉了,两个人坐在海滩上,瓦尔达说“海总有它的道理,还有风,还有沙。照片消失了,我们也将消失……”;而在布莱松的墓地,JR问瓦尔达是否害怕死亡,瓦尔达的答案是“不怕,我经常思考死亡”。这就是面对自然而采取的豁然大度的态度,让一切随着自然规律而有各自的结果,同时依然可以乐观地去接受——这正是瓦尔达用行动和话语所传达出来的世界观。

三、平凡与伟大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瓦尔达和JR的镜头之下展现的都是矿工、农民、工人等这些常见的普通人形象,并不是名人或者精英阶层。他们辛勤劳作、默默奉献,是组成社会的最大多数,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瓦尔达和JR带着摄影机走向他们,将每一个个平凡的脸庞贴在醒目的位置,便彰显着普通人所具有的强大力量,让他们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实现由平凡向伟大的呈现。如被张贴在巨大农仓上的农场主,他自己一个人可以经营耕种800公顷的农场;废弃的村落因为人们的到来再次充满活力,“我们尝试让这个杳无人烟的地方热闹起来,用我们的脸庞、我们的力量”;围墙上双手共同朝向的化工厂工人们,他们凝聚成了一个集体;以及居民楼墙上高大的邮递员、成为众人偶像的咖啡厅女服务员等等。瓦尔达说,“我们的原则始终是和劳动者一起在创作”,因为劳动者是值得被歌颂和赞扬的,正是他们的双手建设起了现代文明社会,他们应该受到尊重,而瓦尔达与JR也用自己的方式积极与劳动者互动,向社会展示劳动者的价值,表现出对劳动者所该有的态度。通过这样特殊的“放大”,普通人的形象不再只淹没于群体之中而成为与众不同的、备受瞩目的个体,每个平凡的脸庞也变得独特而伟大。

四、总结

“我出生在一颗星星的守护之下,我的月亮母亲给予我清凉,我的太阳父亲给予我热量,宇宙给予我住所,你能想到吗?我有多大的生活空间啊!”在楼天画廊,瓦尔达与JR遇到了一个叫波尼艺术家,他的生活清贫,却依旧能说出这样积极乐观的话。这个“喜欢文辞的艺术家”用人们扔掉的废弃物做成一件件艺术品,在山上搭建起自己“引以为傲的领地”,现实的物质世界在他的精神世界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知足于现有的生活而能发现当中的乐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波尼对生活豁然的态度正是创作者所要传递给观众的。再如贴在水箱上的鱼,这些鱼是两人去水产市场上拍摄而来的,它们大多已经死去只留了一个躯壳,而两人则用另一种方式让“鱼儿们过上城堡般悠闲的生活”。瓦尔达和JR通过这些零零碎碎的细节,将拥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自由表达的艺术观念渗透在影片的各个角落,这也正是这部影片和这段旅程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个人思想和感情。

注释:

1.柯林•麦凯布 .戈达尔:七十岁艺术家的肖像[M]. 韩玲等,译 .新星出版社,2008:96.

2.(美)路易斯-贾内梯. 认识电影[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50.

3.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9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