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4-05-04

(南宁学院 530000)

一、“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及教育发展新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于2013 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从“一带一路”的框架看,它贯穿了亚欧非大陆,涉及沿线64个国家的中心城市和重点港口;从中国开放态势看,实现了中国西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沿海地区和港澳台地区、内陆地区等31个省市区的全覆盖。2016年7月,我国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指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中国愿与沿线各个国家一道,开展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人文交流,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推动教育的深度合作、互学互鉴,携手促进沿线各国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影响力。

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推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力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体现个性特征也要体现共性特征。

由此可见,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务实合作,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我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要求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亚非欧经济一体化提速,商品、资本与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日趋自由与多元,中国将会有大量的商品走出国门,“一带一路”沿线多国的商品也要进入中国,需要到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品牌VI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会展设计等多种艺术设计类人才。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多个国家、多种语言。而官方通用语言达18种,覆盖44亿人口,占全球63%,文化多元且差异大。不同的语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只有学习掌握当地语言,才能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实现沟通与交流。对于艺术设计者而言,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习俗、审美观念、消费观念等才能设计出让其接受的作品。基于此,“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努力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多年来中国众多企业都在做国外品牌的代工,出售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不管是产品外观设计、核心技术的研发、品牌塑造等方面的技术、设计水平都相对落后。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我们要向全世界输出“中国品牌”、“中国智造”、“中国设计”,所以要求艺术设计人才要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国际化的设计水平,才能很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一带一路”是我国经济、文化、科技、劳务等“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其中,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作为艺术设计而言,也是传递中国文化的有效载体,因此,要求艺术设计人才必须要十分热爱、熟知中国本土文化,在设计中擅长运用和表现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把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展现给世界。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特性的设计,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立足世界。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要求,对设计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能力;二是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国际化的设计水平;三是热爱、熟知中国文化,在设计中擅长运用中国文化元素。

三、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跨文化能力较弱

跨文化能力包括不仅包括掌握跨国的语言,还包括了解当地的文化、社会制度、宗教、观念、风俗等。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只开设一门外语课程——英语,而且课时非常有限,无法达到学生掌握外语技能的最低标准,更多取决于个人语言天赋及个人语言学习时间的投入,大多数学生的外语水平与自如对外交流还有相当距离。而“一带一路”沿线共涉及到 65个国家、 50多种语言,官方通用语言达18种。以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或之一)的国家最多,有14个,主要集中在西亚和北非;东南亚和南亚有4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以俄语为官方语言(或之一)的国家有4个,集中在中亚和东欧(王辉、王亚蓝,2016)。因此,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仅以英语作为唯一的一门外语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掌握尚且不足,对于“一带一路”各国的文化、习俗、观念等的了解更是欠缺。

(二)文化素养欠缺

目前我国高校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偏重艺术设计技能的培养,缺乏理论、文化内涵的学习与培养。这也成为了限制设计师成长的重要因素。而要成长为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综合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增加设计作品的内涵和感染力。尤其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面向的是亚欧非乃至全世界的市场,对设计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设计师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

(三)创新性不足、设计水平有待加强

中国本土设计师缺乏创意、艺术设计作品缺少创新一直是被外界所诟病的。究其原因,由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多重因素造成。国内大多数民营企业低水平竞争,满足于模仿和抄袭,不愿意为原创设计买单;整个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缺乏面向未来的设计;艺术设计教育大多教授设计技能以及如何获得商业利益,缺乏设计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而中国文化中的权利文化、关系文化和现市文化也被认为是妨碍设计创新的主要因素,中国设计师常常面临的不是专业能力强弱的竞争,而是关系、人情、圈子带来的暗箱操作,这样的现实很难让有限的资源投放在好的设计创意上(林力,2015)。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相对落后、创新不足的设计将会阻碍中国品牌、产品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了解不够

目前中国的新生一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族的文化的关注、了解不够。学者研究表明,我国的“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不够关注,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阻碍他们成功的因素之一(蒲清,2014)。另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出现“文化失语”的现象严重,无论是从教师角度,还是教材亦或是学习者本身而言,对中国传统文化均呈现重视不够的态势(李睿、庞燕,2017)。近年来,尤其受到西方、日韩文化的影响,年轻一代逐渐忽略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这一现象在艺术设计大学生群体中同样凸显。这对于希望通过本土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来对外传播我国的文化将是十分困难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深植本土文化之根,才能扩大我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真正走向国际化。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思考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及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人才存在的问题,对今后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学习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力器。民意相通是“一带一路”的基础,语言交流则是民意相通的前提与保障。高校应根据“一代一路”国家的语言开设除英语之外相应的外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及未来的发展定位,选择学习第二外语。目前艺术类学生外语水平普遍偏低,应加大外语课程的课时。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除了掌握语言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当地的文化,学校可以提供相关的人文知识课程供学生选修。设计师只有了解各国、各民族的人文知识,才能让设计做到全球本土化。

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是跨文化师资的欠缺。因此,需要培养大量跨文化能力的教师。可以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沿线国家访学或进修,亦可以引进沿线国家具有教育背景的专家学者来华任教或讲学、或通过互联网形式授课,学校要长期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才能逐渐解决这一难题。

(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对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及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驱动的源动力。而创意是设计的灵魂,不管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和技术表现方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创新,所以对于艺术设计人才而言,对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加强实践环节,把实践环节融入到每一门课程,让真实项目进课堂,通过不断的真项目实践来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起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会自主学习、勇于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强化教与学互动交流机制作用,这样有利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三)拓展国际化视野、提高设计水平

“一带一路”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从“中国化的全球化”迈向“全球化的中国化”,建立中国与世界深入而全面互动的新途径(吴绍兰、黄星源,2016)。要服务“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艺术设计师必须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提升设计水平。

开放办学,采取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高校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大学进行校际合作,给予学生更多境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可采取互认学分的3+1或3.5+0.5学制、以及3+2的本硕连读模式,使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不同地域文化和思想。也可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来校留学生,让不同国度的学生融入到一个大集体中,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相互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多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及时了解设计学科的国际发展动态,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专业设计水平。

(四)加强文化底蕴及在设计中对本土文化元素的运用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际化倡议,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延伸和升华,是加强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平台,对外展示我国文化、逐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手段。因此,“一带一路”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要了解我们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历史,并善于在设计中运用中国文化设计元素。

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设计技能本身的训练,缺少文化底蕴、理论知识正是设计师沦为“技工”而难以提升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增加相关的中国历史文化的通识课,培养年轻一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度。在设计训练中,增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设计训练,加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熟练运用,做到对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设计、对本土元素的国际化设计。扎根本土文化、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我国特色的作品,才能更好地走向国际。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培养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的各行业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对艺术设计行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对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兼具跨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人文知识等综合素质,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辉,王亚蓝.“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语言战略研究,2016:2,13-15.

[2]彭仁忠,吴卫平.“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分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3,183-188.

[3]陈海燕.“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出路.北京教育,2017:3,15-18.

[4]陈海燕.“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17:6,52-59.

[5]杨超,肖凡.“ 一带一路”战略下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商业经济研究,2017:3,191-193.

[6]吴绍兰,黄星源.“ 一带一路”背景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影响.设计教育,2016:2,80-81.

[7]李睿,庞燕.“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7:18,102-105.

[8]林力.反思“中国设计”的创新困境.美术观察,2015:10,24-25.

[9]蒲清.“90后”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对策.调查研究,2014:10,69-7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