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西北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 730000)
对于漫长的艺术史而言,重要是艺术家的作用和影响,作用是对艺术史发展的促进和变革,影响是产生这些促进和变革后对艺术领域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对其它艺术家的影响,同时在艺术领域,影响也是种作用,这些关于艺术史的作用和影响则是衡量艺术家重要与否的标准。在文化领域大家惯以“大师”来形容成就最高的个体。那么这个最高又是什么程度呢,此问题不同人因为角度不同,范围不同,出发点不同,高度不同,知识面不同,利益不同又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衍生出无以计数的各类大师,这里只谈艺术,那也就是说所谓“公认”的艺术大师其实很多很多,既然艺术大师是形容艺术成就的最高赞誉,那单纯就“艺术大师”这个头衔,是不是该站在整个艺术史的角度,以其对艺术史的作用和影响来谨慎评判。
之所以要在“大师”的问题上如此计较,并不是某种下意识的苛刻,或者所谓角度如何独特,甚至立意有多高远。完全是因为“艺术大师”是关系到艺术史发展的重要结点,同样也是研究艺术问题时最为重要线索和依据。
作为评判标准的“作用”和“影响”针对的是艺术史,艺术史是记录人类艺术发展中达到一定重要程度的人事和作品,如此对艺术史的发展进程能起到影响而又无法抽离的艺术家,自然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作用”和“影响”也有轻重之分,我们可以将艺术发展的规律看做一个逐渐增大的圆形,圆形代表人类对艺术认知经验的范畴,而这种认知是不断增加的,任何产生“作用”和“影响”的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圆形中的一个或几个小点,而无数的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小点以圆心为基点逐渐散布开来,越是靠近圆心部分,小点就越是密集,而越是靠近圆形的外延,则小点就越稀疏。没有小点的空白处就是艺术家仍然没有发现的思维盲区,随着艺术的发展,越是开始阶段,也就是圆心的部分因为被研究、探索、涉及的时间更长,牵扯的人员更多,思维盲区也就越少。艺术进程的每一步,起因都是新的“作用”和“影响”出现,这些小点,带动整个艺术认知经验范畴的增加,使得圆形的面积扩大。又因为支撑这个范围的,始终也只是一个小点,单个艺术家创作和思考终究有限,它带动了艺术认知范畴或范围的增加,但范畴或范围增加后圆形会产生很多空白,而后会有后续的艺术家受到启发对这些空白进行填补,留下自己的印记。事实上这个规律甚至适用于任何领域,读者不妨自己尝试带入问,在此不做探讨。
艺术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直接价值,除了自身也几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即便有直接的价值也不会属于形而下的物质范畴。艺术所带来的启发不是一簇而就,甚至启发都不会直接作用,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任何人无论是否接触只要身处社会,都能受到艺术的影响,不同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这个“艺术”千奇百怪、许多不同,似水无常,区别只在于对艺术范畴的认知和对于这种认知的自信程度,但并不妨碍任何人接触艺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艺术是一个包含着过去和现在所有“作用”和“影响”的整体,普通人未必一定去迎合艺术发展的趋势,只需要体会有感觉的部分,无所谓新旧、高低。毕竟即便对于职业的艺术工作者而言,懂艺术也是无比苛刻的要求。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能产生某种特定的作用和影响的创作者。那么因此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状态便可分为四类情况:
第一类,是产生那些能够拓展艺术认知范畴的创作者,其中任何一位都无法从艺术史中抽离,是艺术发展进程最核心的脉络。他们是艺术家,更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大师。
第二类,在第一类艺术家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了新的“作用”和“影响”,也填补了许多,因第一类作品“作用”和“影响”而骤然产生的空白或思维盲区。他们也是真正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拥有对艺术足够的敏感度,艺术史上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受到即得利益群体还有社会各个方面的不解及抵触,他们就像是部队的先锋,往往最开始激烈碰撞的战役都是由他们完成的。这些艺术家大部分都相对更加年轻,对艺术的可能性报有巨大的热情,同时他们也大多没有进入市场的核心利益分配,当然也会有例外的情况,比如一些本来就具有广泛认知,并拥有极高地位的艺术家,这样的例外无疑伴随着年轻的心态、足够敏锐的眼光、还有对艺术问题清醒深刻的思考和认知,尤为可贵,事实上除了极个别例外,一般情况下,即便是再伟大的艺术大师也不可能不停持续产生拓展艺术认知范畴的创作,因此每当他们找到非常重要的可能性并且开始进一步深入完善的时候,也会进入第二类创作者的创作状态中。尽管这种创作状态往往拥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本质上任何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都是由此开始的。
第三类,此类创作者,不会受到外界的太多影响,与最新的艺术趋势关系并不是很大,更坚持创作者本来的认知范畴,即使有所突破,也不会和艺术发展的进程紧密契合,可他们能找到很多艺术发展中遗留的空白,更信奉深度研究而非广度的探索,这样创作者也是艺术家,是艺术发展进程的中间力量,也是艺术和其它领域交互,艺术和世界沟通非常重要的环节。此类艺术家情况很复杂:有的是因为身处即得利益群体,不愿意在创作上有太大的变动;还有些本来是第二类、第一类的艺术家,时代的变迁,尤其是艺术发展速度,本就紧密的契合着社会高速发展的频率,艺术家因为年龄的增加,以及现实问题的影响,很难永远保持活跃和敏锐,逐渐从开拓转为深入研究的工作状态;最后更多数情况是,由于第三类艺术家占据主导地位,主导大部分艺术舆论途径及艺术相关资源,也就是说他们的创作状态,才是全社会对艺术家最普遍的判断认知,因此通常刚开始接触艺术的人里,大多数也只能受到第三类方式的影响。
第四类,此类创作者,本质上已经与艺术的本质没有关系,这些作者也许会混杂在第二、三类艺术家当中,和这两类艺术家的最大区别似乎也只有是否会产生“作用”和“影响”,虽然数量众多远超前三类艺术家总和,但并不占据主导和主流地位,他们突破不了艺术的认知范畴,又找不到空白处落脚,只能试图在已有的印记上叠加新的印记,却并没有产生任何艺术有关的积极效果,严格意义上只能算做模仿。不过虽然他们没能找到任何可能性,但由于人数众多,因此实际上他们才是艺术与社会最大的接触面,艺术相关的绝大多数基层工作和基础工作都由他们完成,是非常重要的群体,第四类创作者只能称之为艺术工作人员。第四类方式也是接触艺术初始阶段的必经之路,任何一位艺术家其实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艺术家一生创作状态是非常复杂起伏的,所以只针对创作状态的分类而不是单纯去分类艺术家,艺术家是称呼、称谓,但这种称呼只作用于某些特定的状态或者阶段,这与某些职位、职务的称呼有点相似,在特定状态和阶段里,这些称呼才具有意义,而离开这种状态和阶段后,身份也自然发生改变,即便是大家仍然如此称呼他们,但那已经是一种尊敬、肯定、甚至纯粹的习惯了。也就是说艺术家这个概念只有在特定的创作状态和阶段里才具有意义,只不过这些阶段不那么具体、直观罢了,但对于“作用”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应用,使我们可以对这样一个本不甚清晰的状态,进行具体、直观的分析及判断。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2][美]沃特伯格.什么是艺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法]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