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毛泽东与《资治通鉴》

时间:2024-04-23

北宋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世经典。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研究持续了一生,他从这部史学巨著中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战争、吏治,体会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教训,对其学术特点亦有独到见解。同时,毛泽东重视《资治通鉴》的影响与启发,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唯物史观。

对《资治通鉴》的研究持续一生

1912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教育家符定一注意到了毛泽东,让他学习清代史学著作《通鉴辑览》,这让毛泽东开始更系统地学习中国正史,也为他之后研读《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4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的毛泽东开始研读《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这使他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智慧。

多年以后,投身革命的毛泽东对历史研究的兴趣不减,无论行军、吃饭,还是扎营的时候,即使生病卧床,他也手不释卷。同时,毛泽东为提高军队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文化水平,还号召全党对历史进行学习。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多次明确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我们是历史主义者,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对于历史研究,毛泽东一生孜孜以求,他所读历史典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但他最为钟情的还是《资治通鉴》。在他晚年,床头的一部《资治通鉴》被他翻阅得“支离破碎”,只得用透明胶“缝缝补补”。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毛泽东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

从《资治通鉴》中获得历史经验

毛泽东反复研究学习《资治通鉴》,从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更从中获取历史的经验。司马光以近20年的努力编纂了《资治通鉴》,他的封建专制视角也带有民本史观的先进性。赤子之心,可昭日月。因此,毛泽东对《资治通鉴》一直有着很高的评价。1954年,毛泽东与吴晗谈话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举《资治通鉴》中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段话来论述治吏的重要性,他说:“这段话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那非天下大乱不可。”

《资治通鉴》中的辩证法内涵,也是毛泽东重点研究的内容。他曾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发现《资治通鉴》的治学特点

《资治通鉴》中的政治军事内容多,经济文化内容少。关于这个特点,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代,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作“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但是,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理国家,历代的明君都离不开秀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