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交游

时间:2024-05-04

付霖筠 陈 艳(昆明理工大学 650504)

黄公望(1269-1354)出生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常熟人,字子久,号大痴等,晚年号西井道人,元代著名画家,存世经典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等,亦长于诗文,撰有画论《写山水决》。黄公望幼时便“天资孤高”,1青年步入仕途,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却多遭坎坷,在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下,他虽两次被举荐为吏,但因上司张闾贪刻用事被牵连入狱,末几获释后官宦之念也彻底破灭,但黄公望却找到了另一种人生道路。回到故乡后,他渐渐从官场失意的阴霾中走出,在追求艺术生命的同时,加入了当时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全真教,从此道艺双修,在与绘画为伴的同时积极参与传道活动、修身养性,经过时光的打磨和多年的积淀终于成就了一代画家的辉煌。

一、官宦之雅

(一)宦游

在元代蒙古贵族将国中百姓分为四等,“南人”想要入仕只能靠引荐。从《大明一统志》中可以了解到:元至元中时黄公望第一次入仕,受徐琰推举在杭州为掾史,不久后便辞官离去;后又于至大四年(1311)左右,博学多才的黄公望被江浙行中书省的平章政事张闾提拔;延祐元年(1314)张闾因“贪刻用事”入狱,黄公望也无辜受到牵连,后经查实未参与张闾的贪刻活动,于“未几出狱”,仕途梦也彻底破碎。

1.徐琰

从时间上来看俆琰是黄公望仕途生涯中较早接触的官员,俆琰(?—1301)为东平(今属于山东省)人,字子方,号容斋,“东平四杰”之一。清代顾嗣立编选的《元诗选》中记录了二人的关系:“至元中,浙西廉访徐琰辟为书吏。”陈善的万历《杭州府志》、嘉靖版《浙江通志》等也均有记载。

2.张闾

张闾,出生年月不详,亦被称为张驴,曾多次调任为官。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即位,张闾出任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学富五车的黄公望得到了张闾的赏识,再次被推举为吏。张闾于延佑元年(1314)建议元仁宗在江南地区实行“延佑经理”措施,但由于张闾贪婪刻剥,以致逼死人命,后被元仁宗法办,身为下属的黄公望亦受到牵连,王逢在《梧溪集》卷四的诗词小序中记录了黄公望的这段经历,“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闾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

3.杨载

杨载(1271-1323)字仲弘,元朝著名文学家、诗人。杨载因黄公望入狱一事赋诗《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感叹道:“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并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后有《再用韵赠子久》描述了子久晚年的生活2,从这些古文献中可知两人往来甚密。

4.杨维祯

杨维祯(1269-1370),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浙江绍兴人,元末明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早年为官。因自身名气与才学,追随铁崖先生的学子众多,同时他还结交了许多名士书画友人,黄公望就是其中之一。在杨维桢的《西湖竹枝集》中有专门关于黄公望生平的记载,以及在至正十九年(1359)中秋时写《跋君山吹笛图》回忆他们交游于吴江之上的场景,杨维祯特意选择黄公望生日这天写此文,以表对好友的怀念与纪念之意。

5.姚文奂

姚文奂,生卒年不详,字子章,号娄东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任浙东宣慰司令史。黄公望常到其府邸观赏藏画,也曾题王蒙为姚文奂所作的《林泉清话图》,“信是两翁忘世虑,相逢山水自多情”一句表达了二人的情谊。

6.班惟志

班惟志,生卒年月不详,字彦功,号恕斋,著名诗人、书法家,大梁人(今河南开封),喜与名士交游。黄公望曾赠《九峰雪雾图》3于班惟志,并在画跋中称班惟志为“彦功”由此可看出两人已超越官民的界限,是真挚的意趣相投的友人。

7.李可道

李可道,又称李少翁,生卒年月不详,濮阳人,荆湖北道按察使。明朝高启在《尧藻集》卷四《题〈天池图〉小引》中载此画为黄公望为李可道所画,根据文献可知李可道是黄公望的关门弟子。

(二)与官僚交游对其艺术产生的影响

元代的达官贵人常与一些名画家交友,并以书画为媒介互表情谊。在与黄公望往来的官员中,有志趣相投三观相契这样的好友如杨载、班惟志等;也会有彼此间各取所需的达官显贵,对于热衷于收藏的官宦来说,他们将高雅的艺术当做聚富怡情的手段和慰藉心灵的避风港,艺术赞助亦可以说是提高修养彰显社会与文化地位的一种途径;对于画家来说,从事艺术创作需要良好的经济支持,在与官僚交友时一方面得以观摹丰厚的收藏,另一方面好的创作环境是他们创作艺术经典时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僚地主的这种艺术赞助形式对黄公望艺术发展有莫大的帮助。

二、道门往来

(一)道游

出狱后的黄公望曾在好友杨维桢家中停留,杨为他推荐了松江知府的汪从善以谋求生路,不知何故未谋得官职,“好结飞霞佩,胡为淹此留”便是好友对子久的劝慰。因仕途路已无望,黄公望返回了家乡常熟,受朋友倪瓒的影响他在61岁时遁入道门,蜕变为一峰道人。4在全真教中黄公望师从金蓬头同时也结识了许多友人,以下将一一陈列。

1.金志扬

金志扬(1276—336)号野庵、月岩,“因蓬首作一髻,世呼金蓬头”,永嘉人(今浙江),以道法闻名于当世。黄公望在《金蓬头先生像赞》中题跋道:“师之道人,此特其迹。”并称自己为“大痴道仆。”由此可证他的道学师承于金志扬。

2.张雨

张雨(1283—1350),曾名张泽之,字伯雨,道名张嗣真,道号贞居子,钱塘人。张雨博才多学、通晓诗文书画,收藏名迹丰富。黄公望赠张雨《山居图》,从题跋中可看出此画是至正乙酉(1345年)十月所作,张雨得此画后“喜溢过望”并小心保存收藏以“歌咏其后”,他们之间的书画往来是其交谊颇深的最好见证。

3.方从义

清代孙承泽《庚子消夏记》称:“元季高人不愿出仕,如金蓬头、莫月鼎、冷启敬、张三丰、黄子久与之为师友。”明朝姜绍书《无声诗史》亦有相关记载。从这些文集中可知,除上述道友外黄公望还与莫起炎、冷谦、张三丰等人有所往来,他们因道结缘,都是博学多识的佼佼者,其中冷谦、张三丰以道入画,作品意境超远。

(二)与全真道士往来对其艺术产生的影响

元代的道教分为两派既全真教和正一教,全真教在元朝备受优遇且极富盛名,学道者不计其数。黄公望遁入道门一方面与其青年仕途坎坷的经历有关,道学对于这位“大痴翁”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入道亦是与德高望重之人接触的新途径,张雨曾以一句话概括了他复杂的性格:“全真家数,禅和尚鼓,贫子骨头,吏员脏腑。”与此同时入道使黄公望渐渐去除尘俗之心,友人王逢称晚年的他为“人中豪”。黄公望后半生游走在山水之间,用笔墨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名作,如他晚期所作的《九峰雪霁图》便可看出道教对他绘画影响之深。

三、丹青墨客

(一)画友

黄公望三十岁时已常作画,但真正把绘画当做人生大事,是从中晚年时期开始的。在画坛中的广泛交游为他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艺术经验丰富的前辈画家直接给他指点和教授;富豪画家的丰富收藏,使他吸取了艺术精华;同时黄公望也常与同辈画家在一起切磋画艺。这些都给予黄公望很大的启迪,使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1)赵孟頫

松雪道人赵孟頫(1254—1322)为浙江吴兴人(今湖州),在政治他是十分显赫的人物,在艺术上他开辟了文人画的新纪元,被称为“元人冠冕”。从现存史料中可知黄公望曾得到过赵孟頫的指授,柳贯曾题《天池石壁图》,称黄公望为“吴兴室内大弟子”;具体求教时间通过黄公望提赵孟頫所书《千字文卷》中的一句“松雪斋中小学生。”8可断定是在他年纪较轻时。赵孟頫提倡以书入画并强调画“贵有古意”,使黄公望的画风产生了巨大的转变。通过子久的《溪山雨意图》中可以看出,赵孟頫的清淡简远绘画风格对黄公望影响之大。

(2)王蒙

赵孟頫的外孙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浙江吴兴人,元四家之一,开创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赵孟頫是王蒙与黄公望结交的纽带,王蒙对黄公望很是崇敬且乐于请教,黄公望对于后学王蒙也极推崇,王蒙所画《竹趣图》,黄公望为之提拔称赞“天姿神品”9从后世留存的作品和文献来看他们在艺术上的交往十分频繁,至正辛巳秋(1341年)八月两人合画《山水图》,王蒙在画卷右上用小楷记录了合作此画的前因后果,画轴亦有张大千题签:“黄、王合作,无上神品。大风堂供养”。黄公望和王蒙这种以艺术为媒介的交往形式,对双方艺术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3)倪瓒

夹逼定理常用于求数列极限中的无穷和的极限问题。若和的各项为分式,且各分母不同(但为等价无穷大),则可以通过各项分母的放缩(保持等价性)以形成公分母,达到通分化简的效果,再用夹逼原理求极限。

倪瓒(1301—1374)家历代为江南豪富,因元末兵乱而后隐居。他字元镇,号云林子等,江苏无锡人。其长于山水,强调“清”“俗”对立,晚年画风萧疏枯淡。倪瓒与子久先后学道于金蓬头,子久常出入倪宅,两人一起合作绘事。如黄公望为倪瓒《六君子图》赋诗:“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云林也曾为黄公望所赠的《层峦晓色图》配上清雅诗句,堪称艺术界的双剑合璧。至正八年(1348)三月两人合绘《江山胜览图》,从题跋中可知倪瓒视子久为知己。

(4)吴镇

吴镇(1280—1354),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的文人艺术家。他字仲圭(畦),自号为梅花道人,所居之处名为梅花庵。吴镇为黄公望作《中山图卷》10并自提:“至元二年(1336年),春二月,奉为可久戏作中山图,梅花道人书。”虽然黄公望与他往来次数较少,但这些艺术雅事仍被史料和画作留存,他们彼此的交游也得以印证。

(5)王渊

元代画家王渊生卒年不详,字若水,号澹轩、虎林逸士,钱塘(今杭州)人。王渊青年时曾得赵孟颊的指点,黄公望和王渊的接触,可能早在赵孟烦的门下,但他们的深厚友谊是在双方暮年之时。两人曾合作《东山小隐》图11,至正元年,黄公望赠画《山水》于王渊,并题诗感叹:“富春山水终嘉遁,岂是先生政不堪。”12此时的王渊因仕途被阻断而回到钱塘,子久借画作和诗词以慰友人。

(二)画坛交游对其艺术的影响

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凡是有影响的艺术家多半对前人的名作有着接触和研究,通过与富豪画家的交往,黄公望得以观赏并临摹到历代名家画作,据黄公望自题的《夏山图》:“董北苑《夏山图》,曩在文敏公所,时时见之,入目沁心…”可知他曾在赵孟頫处观得董源的《夏山图卷》且反复观摩,犹如浪迹的诗人找到归宿一般,这些艺术精华深深地影响了黄公望的绘画创作,到74岁时仍对《夏山图》“极力追摹,至形梦寐”。13除此之外赵孟頫亲自的指点和教授使他逐渐脱离了年过四十仍“自感专心用意,而未有得”的困扰,从而自出新格。黄公望与同辈好友的艺术交流,对其艺术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他与倪瓒、王蒙关系十分密切,彼此之间相互借鉴,共同切磋,从而使中国文人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

四、志士隐客

(一)隐友

黄公望晚年时期,整个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矛盾日益尖锐,以至暮年的他选择了隐居的生活,并结交了一群隐士好友。

1.袁易

袁易(1262-1306),元代文学家,字通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石洞书院山长而后隐居。他与黄公望交友较早,袁易在《独坐怀黄子久》14诗中言:“愿为双鸿鸽,与子俱飞翔。”

2.杜本

杜本(1276一1350),字伯原,号清碧,学人先生,清江人,终身淡泊名利,善画山水。杜本曾为友人的画作题跋,据《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记载“《东山小隐》,吴门黄公望,临安王渊合作,京兆杜本题识…”

3.王逢

王逢(1319一1388),字原吉,号最闲(贤)园丁,江苏江阴人,元代诗人,为避战乱,隐居于世。他常和元末的著名隐士来往,尤向往黄公望。在《题黄公望痴山水》中称两人为“忘年交”,在诗词《奉简黄大痴尊师》中亦可以看出他与黄公望的关系十分要好,当他“十年淞上筑仙关”“十年不见黄大痴”时,黄公望正隐于杭州臂箕泉,故借诗词“几时来隐陆机山”,“渔樵长共水云闲”表达对子久的思念之情15。

(二)与隐士往来对其艺术产生的影响

黄公望虽然早已入道,但一直与一些达官贵人常有往来,再加上他在画坛首屈一指的地位,所以一直过着类似豪富的生活。元末战乱,对于年届暮时的黄公望来说隐居是最好的选择,黄公望所交往的隐士,大都是腹有诗书的文人,他们彼此书画往来,共游山水,黄公望也因此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艺术创作,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就是他晚期所作,这幅画成为他踏上艺术高峰的标志。

五、小结

身处于社会之中的黄公望,不可避免的与各阶层人士有所往来,又因其生性豁达,因此好友众多。在不同时期黄公望所交友人虽身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博学多才的文人名士,在思想与艺术上都给予黄公望深远的影响,在研究艺术大师时,断不可单方面进行讨论,而是要多方面多角度对其好友圈和交游活动进行探索,从这些事迹中可以对黄公望有更加深入和准确的认识,亦可以小见大从中窥探出古代名家交游的准则与方式。

注释:

1.杨维桢.西湖竹枝词[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2.杨载.翰林杨仲弘诗集[M].上海涵芬楼印,1929.

3.张丑.清河书画舫[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阮葵生.茶余客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元明善.龙虎山志[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8.

6.选自危素.《说学斋稿》卷二<山庵图序>[M].出版社:1559.

7.顾嗣立.《元诗选》[M].吉林出版集团社,2005.

8.《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抄本合编石渠宝笈(精选配图版)》[M].江西美术出版社故宫出版社,2014.

9.选自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M].出版社:1634.

10.温肇桐.《黄公望史料:黄公望年表》[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11.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M].正中书局,1958.

12.都穆.《铁网珊瑚》[M] .版本:刻本,1758.

13.秦炳文.《曝画纪余》[M]上海中华书局,1920.

14.选自袁易.《静春堂诗集》[M] 出版社:1912.

15.王逢.《梧溪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3]文博.黄公望作品(高清图)[M].新世界出版社,2014.

[4]高居翰.隔江山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5]谢成林.黄公望生平事迹考[J].美术研究,198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