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

时间:2024-04-23

1953年1月27日,当时只有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上了学徒工。第一天上班,她就对师傅说:“您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力气,不怕脏、不怕累!”

当时使用的车床,大多是老旧皮带车床,尉凤英每天天不亮就来到车间,挂皮带,给机床上油,为师傅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师傅操作时,她细心观察,不懂就问。入厂仅3个月,她就能独立操作了。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东北机器制造厂担负着很重的支前生产任务。尉凤英早来晚走、加班加点,但仍不能保证完成任务。一次,为了抢进度,尉凤英加大了进刀量,只听“咔嚓”一声,刀折了,产品也废了,她难过地哭了。师傅告诉她:“干活想又快又好,光有干劲不行,还得多动脑筋、想窍门。”

当时,加工一个零件要搬动几次“搬把”,产品和切削下来的铝末混在一起,得用手将铝末分离出去,才能把产品拣出来。尉凤英心想:“只要减少‘搬把’次数,实现产品和铝末自动分离,就能提高效率。”于是,她走路想、睡觉想,就连吃饭时也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蘸着菜汤在饭桌上画图……受农村用簸箕簸黄豆和建筑工人用筛子筛沙子原理的启发,她终于做出了半自动搬把和自动分料器模型,并成功应用于生产,提高效率近一倍。尉凤英提前118天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尝到了技术革新的甜头,从此她对搞技术革新着了迷。

那时候,尉凤英住在工厂的职工宿舍,为了搞技术革新,经常干到凌晨两三点钟。她知道大家都是没日没夜地工作,有几次实在不忍心因敲门而影响工友邻居的睡眠,便蹲在自家门口睡着了。就是凭着这股痴迷劲儿,尉凤英这个靠在夜校学文化的技校毕业的女工,从1953年到1965年,共搞成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用434天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120天时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1964年,她被命名为“工人工程师”。

尉凤英先后受到毛主席13次接见。“每次得到毛主席的接见,都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量,都是一次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毛主席的教导让她刻骨铭心,也下定决心要“为毛主席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光”。退休后,尉凤英经常被企业、机关、部队、学校邀请作报告,有40多所大中小学聘她为校外辅导员、德育教师、名誉校长……从1989年到现在,她已经作了600多场报告,听众达10万多人次。

2007年2月,尉凤英与沈阳市沈河区房产“110”报修中心主任夏云龙结成师徒。夏云龙是尉凤英退休后收的第一个徒弟,他已记不清尉凤英有多少次来到沈河区房产“110”报修中心了。每一次来,徒弟们都争先恐后地向亦师亦母的尉凤英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多年来,沈河区房产“110”报修中心有求必应,全心全意为百姓排忧解难,社会满意率达100%。有人曾想高薪聘请夏云龙,可他却说:“我不能走,因为我的师傅是尉凤英。”

2010年,夏云龙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尉凤英非常高兴地对他说:“有责任感,时刻以身作则,起到了劳模的表率作用,我要学习你的思想境界。”

在朝阳市,环卫战线的全国劳模夏志国(现任朝阳环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是这座城市里起得最早的人之一,每周至少有3天在凌晨1点钟起床,和环卫工人一起为城市“美容”。

2011年,夏志国拜尉凤英为师。也就是从那时起,师徒俩开始研制清扫路面垃圾的自吸车。当时由于经费有限,夏志国只能使用废弃的零部件进行试验,可第一代自吸车并不成功。年迈的尉凤英不顾路途遥远,多次赶到朝阳市,和徒弟一起研究试验。后来,夏志国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制出新一代自吸车,并获得了国家专利。闻听喜讯,尉凤英喜极而泣,打电话鼓励徒弟说:“我在你的身上看到了创新精神,我要向你学习啊!”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浪潮中,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尉凤英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依然老骥伏枥、斗志昂扬,不停地将劳动模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传递给青年一代,鼓励更多的人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努力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贡献。

“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尉凤英说:“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我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能干多长时间就干多长时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