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主义——浅谈近代绘画的主题转变

时间:2024-05-04

(三峡大学 443002)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架上绘画的表达主题在发生方向上的转变,由一种宏大主题叙事转向强调关注日常生活。新时代的画家在艺术创作中,更多的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观察社会。中国新一代画家们沉溺于表达自己的日常生活,曾经的英雄主义是高大全,今天表达的日常生活堪比曾经的英雄主义。

中国的社会面貌在不断改变,固有的绘画创作主题逐渐不再适用于新的消费社会,再之,现代主义的介入对中国绘画创作模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绘画样式趋向多元化,宏大叙事不再占有绝对主体地位,同时,以宏大叙事为创作题材的画家在表达方式上也在做出改变,

新的主题、新的创作手法在绘画中不断出现,中国的画家们开始对传统的宏大叙事性绘画进行反思,即便是全国美展作品,画家在创作中的出发点和构思更加日常和生活,情绪表达上倾向于内敛。新一代的画家以日常生活的视角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这种新的审美理想增加了新时代下绘画作品的厚度,艺术的进步在于一旦从宏大叙事中走出来,富有个人经验的方式就会得到很大的发展,让艺术走人个人的内心。

中国的绘画在八十年代强调领袖人物的高大,主题鲜明,造型充满力量,情节富有戏剧性,色彩明亮充斥着积极的精神倾向,现实生活被严重美化。由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在文学界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而后兴起的伤痕美术是对现实主义的回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艺术是对过度美化下现实的一种揭露,画家自身也体会到了伤感的人生经历,个人的情感在作品中得以真实的表达,而后又以罗中立为代表的“乡土写实”更加深刻的揭露了中国的残酷面,中国艺术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政治题材转向对自然和人性的赞美。“八五美术运动”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重要节点,艺术门类都开始呈现出新鲜样貌,艺术家以西方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打起了反学院主义的口号,中国当代艺术是在充满激进的情绪中渡过的,政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依然存在,好在是这种转变在开始,艺术的多样性得以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同样是中国美术重要的分界线,栗宪庭看来在八五新潮之后不少重要角色的近作已显露出江郎才尽的迹象,两声枪响就成了新潮美术的谢幕礼 。

新时期的绘画经过热闹的艺术思潮洗礼之后,主题更多的转向关注人的生存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绘画作为一种手段与观众产生互动,地位和题材开始平民化,绘画作品开始寻找明显的视觉语言和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兴起的中产阶级,促进了对艺术多样性的消费需求,由宏大叙事转向到消费日常,这种思维的转变让新时代的艺术家们带有娱乐性和自由感,他们与商业结合,以自身的经历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观,引导观众去产生共鸣,任何手段都被利用到绘画当中,画家以丰富的观念和立场从事艺术实践。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为绘画的改变也提供了很多可能,在表达主题上的模糊和日常以形成新的视觉图像被消费,传统的表达主题被边缘化,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观众观看绘画的方式发生改变,宏大的绘画主题在日常观看中形成了审美疲劳和距离感,也是促使绘画主题日常化的一个因素,现在每天看到的图片可能是之前一年内看到的图片信息量。在新媒体的时代,新一代的画家视野比之前更加开阔,很多自己的日常、他人的日常都被碎片化的被传播开来,这种信息化的技术使新时代的画家选择性去表现一些特定的场景,最后主题和图像逐渐偏离现实原型产生一种混搭的表达方式。主题变化的实质是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当代绘画中变得模糊,在一定范畴中讲这是在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学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促使西方新的文化流入中国,当时的青年疯狂的消费西方新文化、新潮流,对固有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青年艺术家成长于这种新的意识形态面前,他们成为对新文化最早的消费对象,这些早期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占据了中国早期的艺术市场,成为新的标杆。青年艺术家看着佛洛依德的人体、塔皮埃斯的肌理、基弗画中苦难的表达,他们如获至宝,在题材和内涵上的表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视觉经验上把新时代的青年也更多的引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表达,不再会对经典作品发自内心的审美,正是这种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解构了精英文化。由于艺术在不断的商业化,消费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大,后现代观念的涌入,促使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慢慢的模糊,新时代的画家他们开始更多的选择贴近日常的东西来表现他们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象,创作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事实上,当代青年艺术家只是想将一种自由探索的精神气质传达给观者,他们将关注点转向了日常生活中的情绪体验,艺术创作中的叙事性变得更加日常化了。

在建国初期绘画创作中大多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主,西方的早期绘画艺术也是一样,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语境的使命和宏大是艺术家创作的主要视点,伟大的作品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哲学、社会的包容体,传递出一种统治者允许的价值。中产阶级的兴起,画家发现这种宏大并不能满足自身的诉求,逐渐选择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去反映个人的感受,一些大众化的,浅显易懂的题材打破了艺术高高在上的形象。到今天,大众消费的盛行,促使叙事模式也进入了碎片化阶段,个人的情绪状态和记忆等等他们都可以从中获得异样的感受。中国九十年代的当代艺术创作选择的视点具有某种过度哲理化和理想化与社会符号化的宏大情结,在进入新世纪后画家在选择创作视点时就开始主动的回避宏大的社会历史文化问题尽可能真实的展现个人的心理体验,同时视觉语言也在更新和转换。文学和电影可以完整的表现情节,以叙事性为主的绘画作品只是定格在某个时间点上,我国早期的绘画作品有着明确的叙事情节,而当代语境下的叙事情节是难以形容的,是隐蔽非逻辑的状态,具有很强的不可言说性,不仅抽空了客观现实的情节背景,还打破了时间的连续性。

今天,多数画家在创作时将绘画中的叙事情节隐喻化,他们编造内容,以微妙的方式传递艺术家的意愿,在经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洗礼之后,旧的绘画叙事情节在不断地消亡,在青年画家描绘隐喻的叙事情节中,情节被他们很好的融入在了自我的精神世界中,依照于现实生活又参杂着荒诞和避世的精神气质,将内心的精神脉络隐藏于画面中,隐喻式的想表达出内心世界存在的困惑。当代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艺术带来了多样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电影、游戏还是架上绘画,都在它的影响下发生巨大的转变。我们的社会已经在进入一个图像时代,人们每天阅读的图片量比十年前一年里阅读的还要多,图像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今,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从视觉出发,图像在视觉上相互转化,九十年代王广义、岳敏君、方力均大胆的将社会文化问题相关的现成品转换为绘画图像,将艺术日常化,应用拼贴和多样的手法打破经典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界限。新一代的年轻画家几乎只阅读图像,这种视觉真实体验在图像借鉴方式上更丰富。青年画家群体他们创作的图像多采用的是摆拍和二次创作,有的直接截取电影中的图像,画面更多的是在体现一代人的群体精神状态。年轻的画家成长在这消费的时代下,他们生长在网络和动漫等一系列新文化之下,他们的生活、行为潜移默化的受他们影响,借鉴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他们将复杂、传统的艺术图像造型个人化的处理,色彩鲜艳明亮,给观者一种视觉享受,图像借鉴是新一代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叙事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八十年代的画家,画面中气质是感伤和矛盾的,之所以有这种视觉气质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他们的国家背景及自我模式发生了变化,新环境下中国出现许多从未有过的特征和个人经验,因此他们必然会创造出属于自身的表达方式来重构自我。另一方面是指更年轻的艺术家们在绘画的语言方式上有一种本能的自我构造方式,强调自我构造优于形式 。他们倾向于在画面中创造出一个属于自我的局面,绘画面貌上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以残酷的青春表达了他们在消费社会中复杂内心,体现出的那种忧郁感伤的内心、想要自我逃避的复杂情感的视觉气质。新的绘画图像带有某种乌托邦式的向往,以及具有自我意识的青春虚无感,他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和虚拟的世界中制造了一种更具视觉快感的图像。

[1]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2]高铭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210页.

[3]朱其.自我造局:90年代末以后的新绘画.《画刊》 ,2006年04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