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陶渊明的人生矛盾及其在创作中的反映

时间:2024-05-04

侯 萍 (广东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523083)

论陶渊明的人生矛盾及其在创作中的反映

侯 萍 (广东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523083)

人们心目中的陶渊明一直是情操高尚的隐士形象,谈及陶诗就是一派恬淡的田园风光,然而这只是对陶渊明形象与作品的提炼升华,将其神化,并不是一个真实而完整的陶渊明。这种观点错误的忽视了陶渊明思想的矛盾与挣扎,忽略了陶渊明思想发展的过程。

陶渊明;矛盾;物质;精神;理想;现实;超脱

在陶渊明看似诗意般的田园生活中,也并非处处都是宁静、平和、充实与完美。陶渊明一生都在不断调和思想中各种矛盾的因素,在理想与现实挣扎的轨迹中寻求心灵的解脱。

一、出仕为官与归隐田园之间的矛盾

出生在一个逐渐走向没落的士族家族,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陶渊明有着“悠悠我祖,爱自陶唐”的门第意识,陶渊明在《命子》一诗中,先叙述家风,抒写壮怀,后感叹自己功名未就,期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成大器,重振陶氏家声少年的陶渊明“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怀着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大济苍生的情怀出仕为官。这时的陶渊明如振翅欲飞的雏鹰,豪情万丈、壮志凌云,然而“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世道难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陶渊明感到功业难成。可以想像一腔热情被残酷的现实泼了一盆冷水,陶渊明内心是怎样的煎熬。“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逸不可追”,陶渊明化用儒家“曾点气象”的典故,表达了对儒家“孔颜之乐”境界的企羡。陶渊明在日后人生中选择归隐,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其思想根源已久,奔走仕途的他时常流露出向往自然,心系田园的情怀。在宦海浮沉中的陶渊明“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在出仕为官与归隐田园之间,陶渊明的矛盾不仅仅是人生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现实的因素,生活所迫的无奈让陶渊明曾几次出仕。《饮酒诗》二十首之十九追怀此情时云:“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归去来兮辞·序》谓:“余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陶渊明归隐田园,表面看是违背了儒家出仕的思想,但却是儒家“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亲身实践者,身在仕途不妨心存自然,形成自己的隐仕观。

二、田园之乐于生活之苦之间的矛盾

辞彭泽令挂冠归田终于挣脱了宦海羁绊的陶渊明感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与畅快,“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园后的旷达惬意溢于言表,陶渊明自喻为“翼翼归鸟”,借咏归鸟来抒发归隐之情“矰缴奚施?已卷安劳!”这时的陶渊明创作了大量描写田园生活,躬耕之乐的诗篇,躬耕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闲适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郊游时”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我们能感受到陶渊明不加修饰,真率自然的快乐。归隐最初的日子总是幸福令人向往的,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人总要生活,当清贫、困顿的生活压到陶渊明身上,陶渊明的诗中多了几许辛酸,“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寂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尤其《乞食》一篇,“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灾年连连,屡受饥寒的陶渊明不得不去亲友故人家借食物以裹腹,起心酸潦倒可见一般。在矛盾中,陶渊明通过自我调和,达到静穆的状态 ,在困顿中可见陶渊明甘固守贫困的志向,正如清代王懋竑所说:“渊明盖自度其身之必以穷饿死,而卒无以报也,其固穷之节,死守不移……”以心存自然的理念冲淡生活困顿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田园之乐与生活之苦的矛盾,也体现出儒道思想在陶渊明内心的融合,儒家“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而道家倡导清心寡欲,安贫乐道,陶渊明身处困境,能自我砥砺,始志不移,坚守儒家固穷思想,亲历体悟道家乐道保真的真谛;儒家“孔颜之乐”的儒雅的自然状态,与道家顺应自然宇宙大道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解物质与精神矛盾的效用。

三、悲凉的生命意识与及时行乐的矛盾

开始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开始思考人之生死与生命的意义。“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陶渊明是一个平凡的人,人生来对死亡就有莫名的恐惧,生死也成为神秘未知的领域。隐居后的陶渊明实际上过的是一种极其清苦简单的生活,人在闲时最容易思考生死哲学,人生意义。在思考中不由流露出作为一个普通人对衰老死亡的恐惧,但陶渊明用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来释怀:“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清代学者在《陶诗本义》卷二中说:“渊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诗之内。”《形影神》是最深刻地揭示陶渊明生命意识的组诗。陶渊明正是用道家哲学解释形与影的困惑痛苦,当陶渊明意识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他告诫自己“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深感岁月不饶人,且所剩时光不多,此生难再,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陶渊明在《和刘柴桑》中写到“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我今如若不行乐,未知尚有来岁否?陶渊明朴素纯和阐释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道理。“感物行乐当及时,常恨无酒可举筋。”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陶渊明认为:千年之事无需知,姑且行乐尽今朝。陶渊明另一个及时行乐的表现就在饮酒上,正如王瑶先生所说那样“(文人饮酒是)对生命的强烈的留恋,和对死亡会突然来临的恐惧”。“酒能法百虑,菊解制颓龄”人之生死这个问题太沉重,借酒来麻醉自己,“拨置且莫念,一筋聊可挥”“载言载眺,以写我忧。放欢一遇,既醉还休。”在酒中忘忧,在酒中求乐。悲凉的生命意识与及时行乐看似矛盾,其实及时行乐是陶渊明生命意识的衍生。正是在这种矛盾中,陶渊明才逐渐领悟到了人生之道,生死境界。

陶渊明并非生来“素心”,他曾在现实无奈中寻找慰藉;在孤独无助中探寻宇宙自然的感悟,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找平衡的支撑,陶渊明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也有痛苦无助迷茫,而不仅仅是和谐宁静享受田园的快乐,他看似飘逸而内心也有过苦闷与彷徨,但陶渊明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在矛盾中不断自我净化与超脱,生命的价值在顺应本性自然中得以实现,精神的境界在矛盾中得以超越。他的作品和精神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1]白振奎.《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中国诗苑英华·陶渊明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月第一版.

[3]鲁迅.《鲁迅全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81.

侯萍(1987- ),女,广东科技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讲师在评,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茶文化与文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