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壮族铜鼓、绣球文化元素在舞台表演中的运用研究——以《铜鼓响来绣球飞》为例

时间:2024-05-04

宋海波 (广西百色学院 533000)

壮族铜鼓、绣球文化元素在舞台表演中的运用研究
——以《铜鼓响来绣球飞》为例

宋海波 (广西百色学院 533000)

壮族铜鼓舞蹈元素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阳刚之美,绣球的舞蹈文化元素的大多数是表现情感的具有阴柔之美,都有各自的表演形式和功能,笔者将两者相结合进行舞蹈创编,运用相融合的方式继承和发展壮族铜鼓、绣球文化,从而把两者的表现形式搬上舞台进行运用表演。传承的壮族铜鼓和绣球文化元素的碰撞与现代舞台表演的结合及发展,以创编作品群舞《铜鼓响来绣球飞》为例让人们以舞台表演的形式了解认识壮族铜鼓、绣球的舞蹈文化。

铜鼓、绣球;创编、传承;舞台表演

壮族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壮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北部,他们所创造的壮族舞蹈,像是一朵奇葩,在我国民族文化的画卷上,光茫淋漓,熠熠生辉。在壮族人们的节日里跳起不同的舞蹈,而每一种舞蹈、舞蹈元素都有一种不同的象征和寓意。尤其是壮族的铜鼓文化和绣球文化,下面就谈谈对壮族舞蹈铜鼓文化元素和绣球文化元素相结合以及它们在舞台表演中的运用,以原创群舞作品《铜鼓响来绣球飞》为例,以此和艺术研究者们商榷。

一、壮族文化元素

铜鼓从出现时开始,就以其古朴而明媚的南疆风韵,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它既是礼器,又是乐器,是集绘画、雕刻、音乐、舞蹈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壮族铜鼓舞流行于红水河畔,主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凤山,巴马一带的壮族人村寨。壮族的铜鼓舞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自娱性的,属于群体舞蹈,相对原始素朴、粗犷,在盛大节日或春耕时进行的舞蹈,舞蹈的内容大概分为"开场"、"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迎春"六个部分。另外一种是表演性的,接近于舞台艺术,具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和套路。表演性壮族铜鼓舞以前是祭神的舞蹈。它的表演对象是神,是跳给神看的。用各种舞蹈动作满足神灵的欲望,以祈求神灵的护祜。神是人的化身,只有人认为美的,才能博得神的欢心。所以表演给神看的舞蹈,同时也就是给人欣赏的舞蹈。笔者在创作群舞《铜鼓响来绣球飞》的过程中运用了铜鼓舞蹈的文化元素如:铜鼓舞的基本步法,"活跃步",一脚踏地,一脚跟随,双手叉腰的"踮步"和"走路步"等在步伐上进行的变化编排。以及在组成形式上的运用创编,竞技类运动中的铜鼓舞一般由七人以上组成,其中四人敲打铜鼓,一人敲打皮鼓,一人舞雨帽或竹筛,一人舞竹筒,其他的人按照舞蹈安排的情节,分别拿不同的道具于中途出场。 铜鼓双面或四面成套,如只有双面铜鼓的,就是一公和一母,由二人共敲一鼓。四面铜鼓为一组的,则为二公二母。四人每人各敲一鼓。通过对以上铜鼓文化元素的运用和组成形式的学习,进行动作和调度的发展、变化从而创编作品,把作品搬上舞台,通过以上对壮族铜鼓文化元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本作品的创作有了更丰富的发展空间,为把壮族铜鼓文化元素发展及搬上舞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绣球文化元素

绣球是广西壮族人家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原是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绣球文化也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抛绣球活动,正是春天播种时节,绣球里填放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五谷丰登”的寓意;同时,绣球作为青年男女的定情物,喻示着“生育兴旺”之意。穿作者根据抛绣球的这一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抛绣球将其规则、动作、人物角色、场景进行舞蹈元素收集、编排,其中有侧位站立上抛法就是手腕摆球为逆时针方向摆球,动作要连贯、柔和、匀速;抛球时,移动重心,转体,蹬腿,伸臂,抖腕,送指,让球的运动轨迹成抛物线和背向抛球法,身体背对木杆,两脚左右开立,距离约与肩同宽,让重心落在两脚之间。右手握住绣球的提绳,手腕带球做2~3次"8"字绕环的预摆,当球获得一定的速度后,上体后仰成反弓形,当球提绕到右侧最高点时,伸臂,抖腕,送指,把球抛出去,两眼注视球的走向,球在空中的走向为大抛物线。创作时将比赛的动作步骤及方法进行发展变化并融入现在元素进行舞蹈表演,而群舞《铜鼓响来绣球飞》作品中就运用了抛绣球这一发展变化而来的。

三、壮族铜鼓舞和绣球舞在舞台上的表演运用

在原创男女群舞作品《铜鼓响来绣球飞》中壮族铜鼓舞蹈元素所表现的素朴、粗犷给予的阳刚美和绣球舞蹈元素的宽和温厚、阴柔美相结合,既表现男生铜鼓的刚又表现女生绣球的美,创作者根据两种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创编作品,一边是铜鼓,一边是绣球,铜鼓本身是一种打击乐器,而绣球则是一种象征爱情的信物,创编者运用打击铜鼓和抛绣球的方式进行结合,一边是运用绣球拍打铜鼓发挥出铜鼓的作用,一边是运用铜鼓去接对方抛来的绣球发挥绣球的作用,两者都可以展现,又不会分离。整个作品的编创也是紧紧围绕壮族铜鼓、绣球的文化元素来进行的。本作品《铜鼓响来绣球飞》与2013年5月4日在央视1套、3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场播出,并获得观众好评,为壮族铜鼓、绣球文化元素在舞台上的运用研究探索发展更进一步。

壮族铜鼓、绣球文化元素的相结合,创作做出了群舞《铜鼓响来绣球飞》剧目,而两种文化元素的碰撞在舞台上的运用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广西壮族铜鼓文化和绣球文化。笔者站在站学校以及学生的角度上进行传承并进一步的发展壮族文化,壮族铜鼓、绣球文化元素在舞台上的创编及展示需要创作者发现、探究,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壮族文化。

[1]张小梅.壮族民间舞的保护与传承——以广西艺术学院壮族民间舞传承的探索为案例研究[J].中国音乐,2010(3).

[2]何卫东,伍广津.广西壮族抛绣球的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178-180.

[3]韦晓康,李霞.广西壮族抛绣球的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3).

[4]纪兰慰.铜鼓民俗文化探析[J].1996(2):73-92.

[5]马志伟.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舞完好传承之初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01).

[6]高洁.壮族图腾与壮族舞蹈的形成[J].大舞台,2012(09).

[7]陈曦.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考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