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水墨画色彩的文化探析

时间:2024-05-04

薛小芬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200093)

吕盛琦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0093)

中国水墨画色彩的文化探析

薛小芬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200093)

吕盛琦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0093)

色彩是绘画的生命,对色彩的研究是绘画艺术自律的要求。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中国水墨画的色彩的演进,梳理出色彩成为了艺术家表达情感的精神追求,色彩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同时融合了哲学思想,表现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心理文化,同时对中国的近现代墨色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水墨画;色彩;文化

绘画从产生便与色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最初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涂鸦,洞窟壁画,再到墓室墙壁、绢、和纸上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到水墨画色彩的演进的清晰轨迹。经过岁月的推磨,人们逐渐赋予了色彩特殊的寓意。人类从劳动过程中开始有了艺术化的思维过程,从而产生了审美意识,发展了色彩系统。色彩体系也逐渐演变成一个载体,记录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思潮的变化。

一、水墨画色彩的演进

中国画素有用色的传统,后来因文人画“重笔墨”的理念影响,色彩逐渐让位于笔墨。汉以前,统治阶级就已经规定了“五方正色”——青、赤、白、黑、黄,而这五色在不同的官位等级和宗教礼仪的内容与场合下被选用,因此色彩的运用体现了等级地位及“礼”的要求。那时,中国画的色彩以五行色为主,以黑红色为主色调,在汉墓壁画上可见,朱、赤、黄、白、赭、黑诸色的应用。魏晋以后佛教美术的传入改变了汉以前的黑红色基调,青绿兴起。可以说,从魏晋至隋唐盛期这一阶段的中国画色彩是 “以色为主”,代表作品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唐代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同时,王维在《画学秘诀》中有云:“夫画到之中,水墨最为上”。王维强调了笔墨的重要,以求水墨渲淡,讲究色彩上自然清淡,达到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五代荆浩的《笔法记》也提到:“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墨晕章,兴吾唐代”,说的就是像王维的破墨山水式的技法。再加上后来的毕宏、张璪、郑虔,王默等人的探索,使水墨画的艺术语言逐步系统化。宋元,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画家们对墨色表现出高度重视,形成了“重墨轻色”“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的用色观念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画色彩的主流。黑、白、素、朴、华成为中国画色彩审美的重要标准,黑与白居首要的位置。

二、水墨画色彩的哲学观

1.老庄、玄学、禅宗思想的融合

老庄反对绚丽灿烂的色彩,主张素朴玄化。老子“五色令人目盲”1,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2,推崇的是“无为之色”,认为“无色”才是绚烂至极的色。《道德经》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只要画家施墨于素,洁白的宣纸就有黑白的图像,墨与水化为各种不同的色阶。因此,“黑白”两色凝聚了世间所有的色彩,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一刻都不能离开对方。老子认为黑白是母色,并派生出其他的颜色。道家的色彩观就是“道”之玄学的体现。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庄子》、《周易》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可以说是道家之学新的表现方式。受玄学思潮影响,谢灵运在《山居赋序》中提出的“去饰取素”就体现了谢灵运辞赋审美观中色彩的玄学意蕴——追求朴素之意,其内涵复杂微妙。禅宗是印度佛教与道教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色彩强调空中见色,尤其是以韵味和精巧胜。继陶渊明、魏晋玄学之后禅宗追求空灵之境的平淡天真之美。禅宗美学中的虚无与简素使得绘画形式不拘泥于形式,用最简单质朴的素材去创造真正的艺术。简言之,水墨画色彩之淡,黑白之道,是老庄、玄学与禅宗的融合之果。

2.儒学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要求。也就是说礼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求的是“和”的方式。儒家指出红、黄、青、白、黑为“正色”、“上色”,但“色彩”的具体运用中不仅要符合“礼”的要求,而且要“和谐”。在《论语·乡党》中说:“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意思是说绀为紫玄之类色,不宜给平常穿的衣服作镶边与饰物。緅为红醺色,俗称青红色,即使亵服也不宜采用——说明了色彩的运用符合要“礼”的要求。同时,孔子不只是强调某一种具体的色彩,而是在五色之中寓统一,在色彩关系间求和谐。所谓和谐,就是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在《论语》中也有记载:子夏问曰:“巧兮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何为美,子夏恍然大悟,再绚丽的色彩都必须以“素”成之。“素”之追求取其和谐的色彩气质。儒家的"器不完饰"、"素间"手法就是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同时相对颜色被佐以对称或主次顺序,从而通过对立概念的互补达到和谐,创造独特韵味的形式美。

儒之心学是继承儒学思想的新表现,指陆王心学,分别指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陆九渊指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3,因而不主张人们外求于“天理”,强调内省而致良知。陆王心学的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文人水墨画。宋元及以后画家普遍重视以儒之心学加强自身修养。例如北宋画家在水墨山水中表现荒寒萧疏的境界,色彩简淡,呈现远离尘俗的景象,进而书写胸中意气。花鸟画也重幽情逸趣的传统,多画败荷雪雁、枯槎寒禽、弱柳幽雀。南宋画家进一步强调“淡逸”画风,追求“形”之外的“理”,变“繁琐”为“整一”,改“呆滞”为“灵动”,从重“形似”到重“意趣”,故有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亦有元四家倪瓒的一树一石,清八大山人的一花一鱼等,逸笔草草,虚实相生。儒之心学深深地影响中国文人水墨画。

三、水墨画色彩的人文关怀

1.色彩的象征意义

水墨画色彩的象征意义是社会文化长期熏陶形成的一种意识。孔子从周礼将五色观强固化、伦理化,使之成为中国人源远流长的传统。孔子的色彩观显然以“礼”为约束,虽然孔子的色彩观不涉及绘画本体,却直接影响后世绘画的用色。据画史记载明初画家戴进想进宫廷画院谋职,因画了一个穿红袍的垂钓人,而被宫廷画家谢廷循弹劾,说他有辱朝官,寓意怀才不遇。又如徐渭以墨为牡丹赋彩,其隐喻性是显而易见的。牡丹为富贵之花,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勾染烘托见长,今徐渭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已不见牡丹花之真面目。徐渭只是一介穷书生,有几间东倒西歪屋,至于牡丹的荣华富贵,与他毫无相关也。

2.色彩的抽象表达

沃格林认为:“将外在世界的单个事物从其变化无常的虚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来,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便在现象的流域中寻得了安息之所”。水墨画色彩传达的是东方的“心理和谐”和内向的“境生象外”。 墨在水的晕染下不离具象地使本体互融,水墨与白色宣纸的自然碰撞,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而且白色宣纸有极大的包容度,任何颜色皆能与之相溶搭配。《周易》也对白有了一个解释“巽为白……巽为木,为风。”说白像飘渺的风一样,存在于他能够到达的所有地方。更甚者是在水墨画中当画家要体现气云等物象时,常常就是用白色来表现其流动与不可捉摸的性质,含虽有物,但已经目所极尽,有笔墨未到但意蕴已到的意味。由于这种方式的优越性,画家们也发展出一种称为“留白”的技法——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3.水墨色彩的心理诉求

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或某样物的感受到达一定程度后,他需要一个途径来进行感情的输出,而作品的艺术张力就是在于作者在作品上输入的感情,不论是愤怒,喜悦,感伤,遗憾……而读者与观者也能透过作品来揣摩当时作者们在他们个人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对周遭事物的感知。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画家的心灵之趣,精神之寄托。水与墨的随机渗化特质产生偶然性的墨色,可使艺术家趋向内省感悟,色彩简单却不单调, 层次千变万化的黑白以简约的色彩形式传达出一种更加贴近精神的信息。黑白元素的组织与运用往往涵盖了作者对生命的探索及思考——这是众多文人世子的心路历程,而对于观者来说,在看黑与白时不再是单纯的黑就是黑,白只是白,而是能够看出黑中有白,白中带黑,从而思维更辩证。水墨的黑白色彩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及的“大白若辱”,以黑色打底,白色穿插其中,更有画面感并且巧妙化解了黑与白两个极端矛盾,形成一种融洽的感官享受。

四、古代水墨画色彩对现代水墨的影响

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具有差异的宏观原因就是“两代人”由于不同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文化概念与审美意趣的不同,由此形成渐进式的逻辑性审美观念发展道路。近现代以来,墨与色的表现力和运用更为丰富。如张大千就将重彩与水墨融为一体,工写结合,他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柔和西方绘画的色光关系,形成一种山水画新的笔墨技法,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又如黄宾虹将书法的线条运用水墨画中,并巧妙地运用七墨法:浓墨、淡墨、破墨、积墨、焦墨、宿墨 ,使画面实中虚白处,不论其大小、长短、宽狭,在气脉上互相连贯。如此使实处既能通泄,也使通幅有灵动之感,更能使通幅有气势。可见,近现代的中国画墨色观更为多元化。

五、结语

水墨画色彩意象文化在生活、文化、风俗 等方面历经几千年的塑造,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作为民族身份的符号和文化礼仪,它是“中国文化结”中的重要一扣,画者不仅是要在画中表现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是要给“自己人看”,所以作为文化传承者,传播者,继承者,我们在不断前行中都应该思考如何用这种独特语言来表达民族心声。

注释:

1.谭湘清著.《道德经本义译解》.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页.

2.杨柳桥译注.《庄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3.南炳文,汤钢著.《明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1页.

薛小芬(1977.2-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讲师。

吕盛琦(1998.4- )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