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金 梦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510631)
从电影中的色彩看画面语言的生成
——以张艺谋系列电影作品为例
金 梦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510631)
本文在对张艺谋系列电影作品中的色彩运用研究中,重点分析并阐述了色彩在电影表现语言中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不仅是烘托画面造型,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在电影中塑造更加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表达个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作品中色彩语言的独特运用,不仅增添电影画面的视觉审美感染力,而且还引发观者产生无限的联想,为提升影片审美内涵和表达审美意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张艺谋;电影色彩;画面语言;语言生成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影业的不断发展,电影逐步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引人入胜、产生联想,而且以其画面良好的视觉效果感染观众,达到了内容与视觉的完美统一。
尽管色彩是绘画、设计等造型艺术不可缺少的表现方式,同样色彩也是电影塑造画面角色和烘托环境气氛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有了色彩,画面可以给观众呈现出更多的信息,它不仅丰富了影视画面造型的表现力,而且也是形成感染观众情绪重要的助推剂。
本文以选取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所创作的系列电影作品为例,从他在电影画面的色彩语言构成中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所表现出来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电影创作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深入研究电影画面的色彩语言的生成提供了经典资料。
色彩作为电影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在影片开拍之初就经过导演、摄影师、舞美师的反复商讨制定了初步的色彩基调。当然,电影画面中的色彩基调往往与内容及主题密切相关,它有利于电影创作者对影片的总体把握,为烘托画面造型和增强画面内容的感染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色彩与影片内容的相互统一。影片最初以剧本的形式触发电影创作者们的想象并对拍摄人物与场景进行相关的布置。在一部影片中,色彩对深化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烘托画面的效果,而且还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特征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张艺谋的《红高粱》作品,讲述了“我”爷爷与奶奶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整部影片大胆选用红色和黄色作为基调,增强了故事内容对生命意志与民族特色的弘扬。红衣、红轿、红盖头呈一片红色在电影画面中展开,在别具趣味的“颠轿”戏中,荒凉的环境与热闹的娶亲场景,抬花轿颠簸的队伍激起的大片黄沙与鲜艳的红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气氛瞬时达到了高潮。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惯用大面积耀眼的红色与灰暗的黄色对比,将充满生命力的红色置于暗淡的黄色之中,这似乎暗示了这场婚姻的不幸与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
当然,影片的结尾出现了日全食的遮挡,天空经过短暂的黑暗又逐渐变成暗红,画面色彩始于红色又归于红色。不难看出,导演精准地把握内容与色彩之间的关系,达到了红色的基调与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艺术效果。总之,巧妙的运用色彩以增强画面的视觉感染力,是构成本部影片艺术创作风格的重要基础。
其次,色彩与影片主题相互和谐。在电影创作拍摄中,导演根据每部影片的内容确定好所要表现的主题。为了更好地与观众互动,电影创作者们往往借用多种电影艺术语言来突出主题,以此来感染观众,从而达到与主题产生共鸣的艺术效果。
当然,色彩属于电影艺术表现的语言之一,其充分地加以利用则能够更好地诠释电影的主题。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作品,其画面色彩的充分运用,把整部影片给人热烈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的红色更是将这部影片的主题完美的诠释出来,红色的嫁衣、轿子、高粱、酒无不暗示“红色”的主题。
显然,张艺谋的电影中想要运用“红”与“黄”两色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主题。总之,色彩是为电影的主题而服务的,借用颜色表达电影深层涵义的方式,从而增加主题的感染力,引人深思。
此外,色彩与影片中的环境相互映衬。电影中的色彩除了依靠影片内容与主题来确定基本倾向之外,影响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发展的地理环境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南北差异很大,每个地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自然风光,这些明显的地域特征对电影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譬如,在陕北一带就适合拍摄浑厚黄色调的电影,在草原上适合拍摄清新绿色调的电影,而在江南水乡则是比较适合拍摄温婉蓝色调的电影。因此,在确定了影片色彩基调以后,同样还要充分考虑电影的题材与拍摄环境是否相互呼应、相互映衬并相得益彰。
张艺谋曾经在拍摄《黄土地》中曾说:“设色取浓烈,不取清淡,构图取单纯,不取繁复。”1因而,他将故事设定在陕北这个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中,让观众产生的第一印象便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黄土高坡、奔腾的黄河、黄色的窑洞、皮肤……。在本部电影中,张艺谋有意用浑厚沉稳的黄色作为整部片子的色彩基调,可以认为是深化电影主题与环境相得益彰的重要代表作。
总之,色彩与影片的内容、主题、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什么样的主题和内容就需要什么样的色彩作为电影的基调,同时也需要合适的拍摄环境为电影内容的表达作铺垫,只有这样才能够与电影的主题、内容、环境相互和谐统一,在互为映衬的环境中表达出理想的视觉艺术效果。
色彩不仅是塑造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更是作者在创作中弘扬个性表达的一种方式。影片创作时,创作者会根据影片内容与主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道具的使用、影片的象征意义进行构思。色彩的运用则能够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性格、情绪,充分表达角色们的个性,对丰富影片的内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色彩是塑造影片个性的一种方式。在彩色电影发展初期,色彩的功能只是再现自然物的表面特征,而缺乏对个性特征的塑造。随着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对色彩认识逐渐增强,不仅学会运用色彩塑造形体,而且还充分利用色彩表达情感,因而色彩也逐渐被赋予了某种感情,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象征意味,表现出一种除色彩之外无法用其它电影语言代替的艺术效果,诠释不同故事情节中的不同含义。
在影片构成中,人是其中最为主要的视觉元素之一,人物的表演是连接影片与观众的重要桥梁。除演员自身外形与演技外,创作者往往借用外因来增强人物形象的塑造,突显人物的情绪。这就需要利用色彩在渲染气氛,以突出人物个性特征,增强电影画面人物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张艺谋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创作中,为了彰显帝王和王后尊贵的地位与强大的气场,在二者的服饰色彩设计上采用了象征中国传统皇权意味的金黄色,这样隆重的色彩运用,精准的突显出帝后角色的尊贵与霸气。在影片结尾部分,王后被逼无奈喝下大王的毒药,在身着一袭紫衣,绣着高明度的金黄菊花的服饰的映衬下,恰如其分的反映出王后隐忍坚持的性格与情绪。
由此,不难看出色彩作为一种具有深度感染力的视觉因素,恰当的利用色彩的属性,可以使影片中的人物个性更加突出,从而更好地彰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次,色彩是营造电影画面特色的有效语言。影片中每个道具都是精心制作出来的,不但讲求它的实用价值,还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道具上的颜色配合着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以达到营造画面的整体氛围为目的。贡布里希曾说:“牡蛎需要制造一颗完美的珍珠,需要一些物料,需要一颗砂砾或一块小东西,以便围绕着它形成珍珠。”2显然,道具在影片中便扮演着“砂砾”的作用,而不同的道具便是形成了“珍珠”。当然,色彩在道具中的选用会更加能够突出主题,从而更好的表达出影片的丰富内涵,以有效的表达语言营造出电影的画面特色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作品中,红灯笼这个道具在原著小说中是没有贯穿全文的,而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却运用灯笼这个道具贯穿了全剧,红灯笼成了影片中重要的色彩符号。这个符号不仅仅指影片后面的背景,同时也暗示着女人们的命运。在点亮灯笼时,灯笼象征着红似生命之火,寓意着女人灿烂的时光。在灯笼灭灯或封灯时所形成的暗蓝色,则暗示着女人暗淡或者死亡。
显然,电影工作者们在道具色彩中的巧妙构思,不仅对影片的内容发展往往具有一定的寓意性,而且还营造出别具一格的画面视觉效果,丰富了整部影片表现语言。
此外,色彩对丰富影片中的人物心理具有重要作用。不同颜色的属性具有不同象征意义,譬如红色象征血、生命力、激情、肉欲,黄色象征烦恼、背叛,蓝色象征寒冷、距离、高贵,黑色象征死亡、结束与不幸。导演们根据影片的内容来选取不同的颜色,充分利用色彩的属性来丰富所构思的人、物、景等等,从而使影片不仅仅局限在叙事上的视觉效果,而且还赋予影片内容更深层的内涵。
例如,在张艺谋的《英雄》这部影片中,就用色彩来丰富故事内容。一方面在人物的服饰与背景中都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象征了嫉妒、怒火与痛苦,用红色来搭配人物的服饰和背景,以构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是在影片中充分运用的蓝色属性,蓝色的运用使画面稳定下来;此外是运用绿色的属性,绿色象征和平、生命等含义,绿色的使用为影片添加了一些祥和之色。显然,张艺谋擅长使用不同颜色来丰富故事情节,以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现实环境,一种与故事人物心理状态相一致的虚拟现实世界。
总之,色彩不仅是塑造影片个性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营造电影画面特色的有效语言,为丰富影片中的人物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除了它在感觉上留下印象外,还导致另外的东西进入心灵。”3显然,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对于色彩大胆的、反现实的运用,除了给观众在感觉上别具一格并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充分利用色彩特定的属性,或分离、或构成色彩的不同趣味,不仅给人在感觉上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充分将影片的创作特性引入观者的心灵,完成了电影内容与观众心灵之间的互动。
电影艺术本身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还是一种生产形态。”4色彩作为艺术的表现手段,既能够通过对人的感官的刺激而产生一种视觉审美意识,同时又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当我们在欣赏张艺谋所创作的系列电影作品时,不难发现他巧妙利用色彩的属性,把社会意识形态与生产形态结合起来,在影片内容中引发了人们更多感官上的共鸣。
首先,色彩丰富了电影画面的视觉审美感染力。在审美感受中人的感官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的。因而,当看到某种色彩时就会联想其它的感受。譬如,看到绚丽的红色机会联想到响亮、充满激情的音乐;听到教堂的钟声机会联想到橙色黄昏;黄色似厚重,绿色似和谐、蓝色似忧郁的低鸣等等,无疑不是审美感官刺激后所形成的审美感受。
在张艺谋创作的电影《黄土地》作品中,土黄色成为画面中的主色调,漫天飞舞的黄沙不仅在视觉上展现出陕北地质地貌的特点,而且还把陕北地区悠久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显然,在对感官刺激下所产生的色彩联想,使影片在自身内容之外多了弦外之音,在颜色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视觉语言中增强了视觉的审美效果。
其次,色彩让观者在欣赏电影画面的内容中产生无穷的联想。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感官上的感受。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常常将生活中的颜色与视觉、听觉以及味觉联系在一起。譬如说在生活中即使我们没有直接品尝到某种食物,但经验告诉我们当看到某种标志性颜色时,通常会联想到它的味道。这就是说当看到明黄色会联想到柠檬的酸味,看到鲜艳的红色会想到辣椒的辣味等等,不同的颜色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联想。
例如,在电影《红高粱》中,把高粱酿造的酒的颜色精心做成红颜色。在祭酒时,把红色的酒抛洒向天空,从暗红色的颜色中观众似乎品尝到了高粱酒的辛辣与凛冽,把作品的主题推向高潮。
又如,在电影《黄土地》中,翠巧一家和顾青在黄土坡上吃饭的场景,观众所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和风沙,让人们联想到碗里的粥淡然无味与粗涩的口感,从而强化了农民贫瘠的生活感受。因此,色彩的充分利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更真实,更能带动观众的思绪引发出更多的遐想。
此外,色彩是提升影片审美内涵的重要标志。电影内容的画面对接离不开蒙太奇的技巧,由此影响到观者的心理。当然,在处理时空交错感的画面时,蒙太奇的技巧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由几个不同时空贯穿起来,厘清整部影片的前因后果,很好地表达故事发展的情节。不过,在处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关系时,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时空也是一种不同的表现技巧。譬如,用黑白颜色常常被用来表现已过的时空的画面,对已经过去发生的事件的一种追忆,引发人们的深思;又如,在用彩色来表现电影的内容,则反映现在正在进行的时空画面,是对现实生活的向往。显然,不同的颜色的运用所表达的审美内涵是不一样的。
例如,在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中,他一改已往拍摄的传统,用黑白画面表现父亲死后暗淡无光、痛苦的现在时空,用彩色的画面讲述父亲母亲相遇相知的美好回忆。这样的色彩运用,为观众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时空交错感,随着人物生理、心理时空任意转换,使观众清晰的了解过去与现在的分界线。因而,不同的颜色变化带来一种独具特色的审美感知,让影片画面更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在电影拍摄中不同色彩的运用所带来时空交错视觉效果,让观者在视觉、听觉、味觉上产生联想,不同的颜色变化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现语言,而且还为提升电影的审美内涵奠定了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色彩在电影视听语言中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不仅是烘托画面造型,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在电影中塑造更加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表达个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作品中色彩语言的独特运用,不仅增添电影画面的视觉审美感染力,而且还引发观者产生无限的联想,为提升影片审美内涵和表达审美意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杨远婴.90年代的“第五代”[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93.
2.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7:594.
3.[古罗马]奥古斯丁.论基督的教义.见论灵魂及其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5.
4.王宏剑,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9.
[1]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三联书店.1997.
[2][古罗马]奥古斯丁.论基督的教义.见论灵魂及其起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王宏剑,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9.
[4]张会军.风格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5]杨远婴.90年代的“第五代”[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93.
金梦(1994- ),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美术学专业新媒体艺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