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魏 娜 (河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音乐部教师 050081)
探究社会音乐与音乐教学
魏 娜 (河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音乐部教师 050081)
随着数字化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音乐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注重社会音乐与音乐教学之间的融合,才能在原有的音乐教学的基础上,根据音乐现实的不断变化和传媒技术动力的突飞猛进,对音乐教学的观念和方法做出新思考、新整合。本文将着眼于中学生对于音乐的诉求和教学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课标理念,合理利用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使音乐教学更具操作性、时代性和前沿性。
社会音乐;教学研究;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知和鉴赏,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所谓的社会音乐大抵等同于众所周知的流行音乐,虽然现代的音乐课堂在不断地融入部分流行音乐的元素,但是仍然被通俗音乐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流行音乐的互动只停留在“听”流行音乐的层次上,即响应学生要求,老师会在课堂上放几首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借此来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而对于音乐教材的学习只是流于过程、不重结果,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并没有学到很多关于音乐的专业知识,音乐课相对于文化课地位不足,音乐课的课堂也就成为了中学生躲避文化课压力的一个选择,而不是在缓解压力的同时提升审美的殿堂。不可否认的是社会音乐的产生对于中学生的音乐教学有利有弊,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趋利避害,把社会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有力工具。
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层面,还应该扩展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影响,甚至还会带来社会效应。流行音乐本身个性鲜明,词曲朗朗上口便于广泛传唱,一首具有影响力歌曲的传唱度不仅可以突破年龄的限制甚至可以突破地域的局限,从而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下面我们将从中学生音乐的感知能力、审美标准的层次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等三方面分析社会音乐对于音乐教学的影响。
首先,中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当代的中学生(除少数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外)很少有能做到看懂乐谱的,部分学生对于节奏和音阶的感受能力也是极差的。但是对于部分社会音乐却能达到无师自通的效果,通过自发的兴趣和反复的练习,他们可以很准确的唱出几首流行歌曲。不管是基于对音乐本身的喜爱还是对某一首歌曲的偏爱,这些都能进一步提高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激发求知的兴趣,培养对于音乐的感知,将音乐融入生活,为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零距离互动搭建了桥梁。
其次,对于中学生审美标准的层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多媒体的高速发展为流行音乐提供了诸多平台,而社会音乐本身的良莠不齐,都有可能会成为降低中学生审美标准的因素。庸俗的网络歌曲对于鉴别能力还并未完善的中学生来说可能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自然而然地就会将他们的审美标准引向错误的一面。另一方面,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就是一个逐渐积累与识别的过程。不管是歌词的内容还是乐曲的基调都需要让中学生有一个过程去适应与选择,自己去把握体会歌曲中的轻松活泼或是悲伤沉思,形成音乐要素与音乐内容或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帮助中学生去欣赏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高雅音乐,在不知不觉间提高审美标准。
最后,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处在身心正在发育阶段的中学生来说需要把握好社会流行音乐的影响,切忌走向某个极端。情绪不稳定加之学习压力大的缘故,音乐对于中学生的影响既是缓解压力的好办法又是将学生推向极端的催化剂。很多人喜欢用音乐来排解烦恼,但是其中的消极因素会进一步助长他们心中烦躁和不安的情绪。这些音乐之所以会对中学生情感的调节有作用,就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化的音乐类型,歌曲的作词谱曲人就是在某种情绪环境下进行创作的,欣赏的有时会自然地将情绪带入,产生心灵共鸣。社会音乐通俗易懂的特点帮助它成为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可以释放情绪、缓解压力,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友谊的珍惜、对理想的追求……
社会音乐教学的实践是普通高校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和全面发展的中学生的重要手段。学校应通过提高教师的认识、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发挥社会音乐作用、参加校内外多种艺术实践等途径来开展社会音乐实践教学,并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1.以社会音乐为媒介,活跃课堂气氛
音乐教材上的音乐都是闻名于世的经典音乐,但是学生学习起来难免严肃、呆板,知识背景和经验阅历不够的中学生往往欣赏不了。所以要将学生喜欢的且较为熟悉的音乐家的作品引入课堂,以课本上的经典曲目为主,辅之以课外曲目的引进,例如刘欢的《好汉歌》、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等比较流行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中加以对比和体会。还可以把同一首歌曲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欣赏,因为很多经典歌曲传唱时间很长,既有老一辈艺术家的献唱,又有现代青年歌唱家的诠释,在不同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之下,寄托的情感和内涵也会有所不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引入的的歌曲内容需要积极向上,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课标教材为基础,突破原有束缚
教材和新课标是我们平时进行授课和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所以平时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紧贴现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前市面上流行着各种版本的教材,还有部分学校使用学校教师的自编教材,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就需要先做出筛选,综合考虑区域特点、教师专长和学生的意愿。如此才能做好音乐课前的准备工作,使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教材中选用的部分素材脱离时代的现象,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此时需要教师去搜集一些和学生接近同时代的歌唱家的演唱版本,学生的接受效果会更好。因此,社会音乐合理融入课堂有助于重新激发学生的认知性趣,缓解审美疲劳。
3.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媒体的共同配合
家庭和学校应该改变“古典至上”的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对中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因势利导的进行教育,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打破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音乐创作出应该紧贴时代潮流,多创作出一些中学生喜闻乐见同时又可以写入教科书的优秀作品,满足音乐教学对社会音乐的需求。大众媒体在社会音乐的传播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利益,还要时刻关注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社会文化部门应该对音乐传播平台进行规范,取缔一部分庸俗的音乐作品,防止这些不好的音乐作品被中学生接受,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教会他们自觉抵制不良音乐文化侵蚀。
总之,音乐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谨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音乐和音乐教学的融合,使音乐课能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他们的心灵。
[1]王韶坡.“中学生与流行音乐”言谈实录[J].中国青年研究,2003(1).
[2]白云凤.流行音乐纳入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3]潘小霞.当代高中生音乐审美情感培养的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