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赵 鹏 (山东艺术学院职业学院 250300)
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问题初探
赵 鹏 (山东艺术学院职业学院 250300)
本文从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谈起,指出媒介素养对青少年提高媒介批判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建议,以期提高现代青少年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更好的利用媒介。
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媒介;媒介批判;媒介认知
媒介素养教育,能指导学生正确掌握、更好的应用媒介获取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媒介评判能力,使学生能够合理利用媒介资源,自我完善。
当代社会属于信息社会,大众媒介为信息源。由于传媒产业的高速发展,人类步入信息过剩时代,但人们在信息处理能力上,仍处于信息短缺的状态。这就无疑出现信息过剩的双重性问题。面对过剩的信息,传者的认知结构、传统的观念都需要改进或完善。对于受众情境也同样如此。面对来自媒介的信息轰炸,无人能置身于媒介编织的信息网之外,同时也无人能躲避媒介的影响,它犹如一柄双刃剑,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因素,也有消极负面的因素。
(一)媒介是青少年社会学习的重要来源
当今文化、媒介与信息的俨然成为一个综合体,人们接受获取文化就要面对媒体,日益匆忙的步伐,紧张的生活节奏,也决定了凡事不可能亲力亲为,从媒介上获取信息也成为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通道,这些都构筑了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性。青少年亦是如此,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获取文化、信息,处处可见,可以说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素养塑造具有强劲的影响力。当代青少年正处在媒介的包围之中,由于青少年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大,在生活方式、心理变化以及审美方式上都具有了微妙的变化。
1.生活方式上的影响。青少年从不同的媒介上获取外界信息是他们课余生活的主要选择,在获取信息和身心愉悦的同时,精神生活领域也变得更加开阔。
印刷媒介的出现使人们慢慢告别了野蛮时代,以文字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将丰富的社会信息和人类知识记载下来,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记载,人类的文明成果将无法薪火相传。在青少年时期,他们通过日复一日的学习语言和文字,从而获得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阅读活动促进了青少年的心智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电子传播把人们从孤独的阅读中重新拉回到了集体狂欢会中来,它能穿越时空的局限,无视地球经纬的存在,从此打乱了个体和社会的定位。尤其令人惊讶的是,电子信息的传播对接受者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人们不再需要像学习阅读一样一字一句地记忆和反复训练只需要听和看,即能获取大量详尽信息。人们在家中就能获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文事理以及最新的时事新闻动态都可以在瞬间触手可得,尽收眼底。加之卫星技术的联合应用和节目制作技术及其理念的蓬勃发展,过去人们只能在童话故事中的肆意想象变成了现实。同时,磁带、光碟、电影电视等影像制品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也极大地刺激了青少年的视听神经,可以说,现代媒介正是人们身体的延伸。
2.心理变化上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的确立,获取文化资源的渠道更加宽广,其参与意识、人格自主提升的条件和机遇进一步扩大。当代青少年已不同于上一年代的人,他们更具有时代优势,信息资源也更加充分,绝大多数的现代青少年树立起崇尚自主自立、不再循规蹈矩、不再唯唯诺诺、相信自我选择的思想品质。
(二)青少年在媒介中的迷失
处在媒介包围中的青少年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媒介,对媒介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是很多的青少年由于缺乏媒介素养,其结果是往往迷失在媒介的丛林之中。我们不妨仍然心理变化以及审美方式等方面来研究。
1.当代青少年有着自己的运动和娱乐方式,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在青少年的心理意识中,自我是最重要的,由于这一代的青少年更具时代优势,掌握的信息资源也更加充裕,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也比父辈们高,因此他们经常表现出自我膨胀、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意识。这不仅表现在当代青少年对理想主义的淡化,还表现在他们行为和成功观念呈功利性和商业性。当代青少年推崇的是明星,即媒介所制造的“偶像”,和过去关心的英雄、模范、领袖、科学家大相径庭。
当代媒介不断在制造新的概念,定义新的流行文化,而偶像就是那些被贴上某种标签的人。当代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过去相比也大有不同,最直接的表现在家庭可以拿出富余的钱来为青少年消费。老练的媒介商人早已察觉出这个重要变化,于是把偶像制造的目标锁定在了青少年身上,利用他们正在确立人生价值和个性品质的特殊心理以及拥有旺盛精力和充裕时间的特定条件,向青少年提供符合他们口味的内容,逐渐使之对媒介形成依赖。于是,对现实和虚拟本来就分割不清、缺乏媒介批判力和审美能力的青少年很自然的就把媒介中的偶像带入到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来,行为举止深受影响。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青少年都成为“追星族”,不讲求实干,只顾自己的享乐,互相攀比,艳羡阔绰,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下,青少年的心理品格建设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片面和消极的影响。
2.当代媒介所制造的流行文化使得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感性化,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接受,音像制品成为当代青少年接触较为流行的视读方式之一。电脑与电视成为青少年接触最为广泛的媒体,看电视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青少年的阅读行为,无论是待在家里的幼儿还是已经进入学校参与社会学习的孩子,一旦对电视发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很快就会把电视作为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
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以摩登都市、奢华生活、为爱争风吃醋的青春偶像剧不断登场,片中人物的形象、奢华的物质展示、错位的感情纠葛…都很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认识上的模糊和错觉,这些打着偶像剧头衔的电视剧的轮番轰炸,不仅没有给予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正确的引导,反而提供了种种错误的范本,灌输给青少年错误的审美取向,逐渐使青少年的审美偏向低俗化和功利化。
人类社会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提高以及为改造世界不断满足自身生活、文化娱乐的需求的努力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与大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媒介的产生、发展以及形式更新印证社会经济技术的跨越,记录和丰富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的各个纵横层面。从原始社会的模仿手语、舞蹈、祭祀、民众与哲人的口头传诵;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发明催生的报刊杂志;近代工业促成的电影,到当今电视、互联网的普及,媒介一直帮助大众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传承着人类文化思想的光辉。但是正确理解各种媒介的思想内容、认知各种媒介本体性质的差异,这就要求受众具有一定的素养。从前,受众基本是“唯媒体是从”,跟着媒体这根指挥棒走,误将媒介现实当作客观现实,尤其对那些辨别能力较弱但模仿能力却较强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现在的信息社会要求受众要从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角色,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批判和审美能力才能自觉抵御媒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谁具有这种转变、再塑造的能力?唯有媒介素养。如阅读报刊杂志所需要的是基本的识字读写能力;观赏电影、收看电视节目依靠受众的另一种能力或素养,即指观看电影、电视时对声画造型、典型形象、影画时空所表达的意义、内涵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这样的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必须经由教育培养、耳濡目染方能形成并完善的。这种对媒介的认知和批判能力对深度把握作品思想文化意识,防止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简单、表层的肢解、意义的“脱水流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批判认知能力,享受至真、至善、大美的意境,感悟生命的终极价值。
观众一旦拥有了已经“内化”的准则体系,便有了对那些媚俗的、只满足当下即刻感官冲动的、做足了“白日梦”的商品电视剧的免疫系统。他们既能审美又能辨丑,并自觉抵制和批判丑恶的、形成“视觉污染”的俗劣之作,从那些贴近自己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作品中享受和体会审美带来的愉悦,获得极其强烈的美感。人的审美辨丑能力和批判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长期学习、教育培养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这种习得和掌握审美鉴赏和批判能力只有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着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和批判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对于青少年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交流技能和科学的获得媒介信息的习惯,利用媒介的教育功能为增长自己的知识服务。青少年若具备媒介素养,就会成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拥有利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并养成习惯,不断地去追求知识、传播知识、就能独立而有效地终生学习。
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多样的技能和专门知识的活动,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以全民教育为基础,政府、媒体、学校、教师、家庭和研究者之间合作互动的体系。
(一)政府部门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把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教育基金的支持,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是循序渐进的,开展青少年的媒介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基金的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给予政策保障,教育界专家提出,我国应每隔3-5年发布《未成年人媒体素养状况白皮书》,改变过去媒体无资质却发声的状况,对青少年发展相关事宜提供权威调查材料。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1
校园文化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学校可以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学校可以尝试在第二课堂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如成立青少年媒介素养课外兴趣小组,将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专家讲座,引导青少年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防止自我迷失。
(三)培养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的能力
发挥媒体在青少年媒介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倡导媒体形成自律联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新媒介信息的思辨能力,通过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负面信息的抵御能力。可以通过媒介,建设相关平台,对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使他们自觉抵御负面信息的侵染。同时,对青少年学生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有效地预防青少年学生模仿性犯罪的发生。
(四)家庭和社会组织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提供环境保障
每一个人都应明确传媒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家庭是青少年接触传媒的主要场所,家长对孩子媒体活动的关注和引导特别重要,包括需要端正认识、加以重视,要以身示范、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及对孩子的指导能力等。
1.提高家庭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动性2
培养家长自觉运用媒体的能力,引导孩子认识利用媒体的优点,减少或有效避开媒体的负面影响。家庭作为青少年“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积极主动介入对孩子的约束、管理。家长主动更新自己的网络知识,调整自身对网络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网络知识观点,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怎样利用网络获取知识,而不是沉迷游戏、受负面信息影响。总而言之,引导孩子明辨网络,也可以避免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让孩子学会有辨别地、有分析地利用网络。
2.社会组织为青少年媒介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进行媒介知识宣传。如社区可以联合图书馆、其他社区机构来推动学校以外的媒体教育。积极组建一支辅导和帮助青少年提高媒介素养的社工队伍,这支队伍可以发起一些促进媒体教育的活动,如写信给地方电视台呼吁播放较好的青少年电视节目,建议媒体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好的媒体氛围的营造。
生活在一个现代传媒社会中,面对“爆炸”的媒介信息,我们的选择应是“迎战”,不仅不能,也不可能逃避媒介。青少年属于信息认知弱势群体,由于知识结构不健全,缺乏社会认知经验,他们缺少基本的媒介知识、辨别能力,更不具备对媒介的运用能力和批判素养。传媒素养的匮乏,再加上传媒拥有向大众发布信息的特权,使得青少年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媒体声画并茂的特点,对许多人具有诱惑力吸引力,对青少年更是如此。青少年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培养媒介批判和认知能力,更好利用媒介,使媒介为我所用。该目的正是媒介素养教育所要试图完成的。
注释:
1.廖镇卿.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5(36):73-74.
2.蹇莉.新媒体理论环境下公民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14(10):175-17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