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漫谈《天发神谶碑》

时间:2024-05-04

王一清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637000)

漫谈《天发神谶碑》

王一清(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637000)

《天发神谶碑》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其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与当时所盛行的玄学和道教的兴盛以及孙吴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关。

魏晋玄学;道教;孙吴;天发神谶碑

一、奇谲诡异的《天发神谶碑》

《天发神谶碑》艺术风格奇谲诡异,是孙吴地区的篆书名品,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独具特色的奇碑。《天发神谶碑》又名《吴天玺元年断碑》《天玺纪功碑》《三段碑》等,此碑产生于孙皓执政的公元276年这位昏庸的残暴的末代皇帝,听信地方官吏谄媚献瑞,自欺是天降祥瑞而命人书写并刻于一块矮圆的幢形石上,并改年号为“天玺”。此石立于江苏江宁(今南京)天禧寺,后移筹思亭,又移尊经阁、至清嘉庆年间毁于火。对于此碑的评价各朝名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但它的艺术价值无可厚非。

1.玄学的影响

社会动荡不定,儒家经义不再是整个社会唯一的哲学思想,玄学得以兴起,满足了士人的心理慰藉。张彦远谓之:“沉着痛快。”的《天发神谶碑》给人以剑拔弩张,充满森严与神秘的感觉,在传统儒家思想看来这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委婉端庄,文质彬彬才是儒家学说所要表达的。翁同龢在跋《天发神谶碑》说:“书体若篆若隶,又非篆非隶,在中国书史上是一方非常奇特的碑刻。它用笔方劲,沉着奇伟,不用波法而波挑生动,尽去棋算斗环之累,于《石鼓文》和秦篆之外,独树一帜。”1

孙吴地区虽远隔魏国,学风相对保守,但同样受到了玄学的影响。文学上有孙吴时期的陆机对于“本末”的探讨:“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2玄学所谓“无”在创作过程中表现于头脑中潜在性、非现实性的观念。创作完成“无”就变成“有”。绘画中有大画家曹不兴,他被称为“画佛之祖”他所画的佛像为称为“曹衣出水”尤为传神。汉朝绘画以“成教化,助人论”为主要思想,魏晋受玄学的影响,突破了儒家的教条注重个性的解放,借形以传神,注重艺术家自身精神的表达。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道:“到了魏晋时代,因玄学之力,而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引起了艺术的真正自觉。”3

2.谶纬迷信和道教的影响

“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艺术心灵的绝致。凡自然界的种种韵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家所模仿,并直接或间接地成了某种灵感,以造就某种特殊的书体”4

先民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与自然界有着神秘的联系,自然界的变化或现象对于国运的兴衰,事件的成败有着预示。陈胜为了起义得到人们的支持,“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5以天神的意愿昭示于人民,君王也借助于此来阐明自己地位的合法性。

地处江南的孙吴地区是吴楚文化的发源地。吴国所在地历来就是宗教、神话、巫术盛行的区域,带有十分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吴楚文化与巫觋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历来就有敬天崇道的传统,他们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在受到吴楚文化的影响下,也为道教的兴盛提供了沃土。“道教的主要源头,接近古代荆楚文化和燕齐文化,道家黄老和神仙方术皆发源于这两大文化区域”6江西道教的发展对江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

虽然隶书在魏晋开始衰落,篆书在当时已为古体字,孙吴地区篆书的书写者却大有人在。显然《天发神谶碑》与常规篆书的婉转圆能相比无疑是怪异的,此碑起笔见方折而收笔尖锐尚有小篆上紧下舒的结体方式,其下笔之处犹如刀斩斧截,气象森严,不可侵犯,于回转处以方折,几乎所有的收笔都作尖锐形状,若尖刀落地,被称为“韭叶篆”。清张廷济说:“吴《天玺纪功碑》雄伟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7

道教中“符箓”的使用是道教传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符箓”用朱砂或墨,根据道教的一定法则进行字图相加,点线结合而成的具有神秘形象的图像,多不为常人所识。在道教看来这是一种具有祛除鬼神或召驱鬼神、消灾祈福的功用,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笔者认为《天发神谶碑》诡异的艺术风格与道教的“符箓”中的“云篆”有相似之处,它寓意是天神显现的天书,效仿其造型而来。郭宗昌在《金石史》中说《天发神谶碑》为“牛腹书”,称其有“牛鬼蛇神气。”中《天发神谶碑》自上而下“韭叶篆”的钉头鼠尾奇伟的造型被称为“倒韭篆”,神秘而威仪。特别是字体两边向外扩展而下的线条带有锋棱如似飘带一般,这与道教“符”中常用的两条由上问下的两条线如出一辙。虽然对于此碑作者的说法不一,但笔者相信他肯定是一位与道教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与《天发神谶碑》书法风格如出一辙的作品还有近年出土的“凤凰三年砖”,再从内容上看这是用于墓葬的砖文,具有与天神相通的愿望。可见受孙吴文化的犹如《天发神谶碑》风格一路的书法具有特别的用处。

吴国《禅国山碑》也是具有特色,“禅”是指祭地,也是用于庄重的场合。也与常见的碑石不同,字形如米囤,俗称“囤碑”与常见篆书有异。然和《天发神谶碑》的风格具有很大区别,其因在于这是一块于祭地而用的碑,而《天发神谶碑》是以天神于人世间的预兆,是模拟神的语言,更为神秘和威仪。

玄学个性思想的解放下,艺术创造者依据时代风气,个性特征结合地域特征开始大胆的创造。篆书为古体字,已不是流行的书写字体,更为《天发神谶碑》增添神秘色彩。而正是玄学兴起的社会背景下,思想的解放结合特殊的地域特征,才产生了如此奇谲诡异的书法。

二、《天发神谶碑》对后世书法篆刻创作的借鉴意义

《天发神谶碑》因其诡异神秘和篆书的衰落,直至清代金石学、考据学的兴起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独树一帜的奇譎诡异风格,吸引了追求个性书家,影响了众多书家的书法和篆刻风格。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在书法造诣就受到《天发神谶碑》的影响,《冬心印识》中他说:“余近得《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字法奇古,截毫端作擘窠大字。”8开创出用笔方扁,结字凝重的“漆书”,其竖画的收笔的尖锐可见一斑。齐白石的篆书也吸收了该碑的营养而成。吴让之临习《天发神谶碑》也影响了诸多书法篆刻家。

篆刻上更是影响了一大批篆刻家。赵之谦“丁文蔚”一印将其化而用之。徐三庚的篆刻“聱亭生”将浙派和邓派的特征融入《天发神谶碑》起笔处的方折,竖划收笔的特征。齐白石的篆刻吸收了该碑的刀法,形成上粗下尖的线条,如他的篆刻作品“人长寿”。

《天发神谶碑》是书法艺术中的一块瑰宝,虽然今日对此碑的学习者不及其他篆书名品者繁多,但它依然保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艺术创作具有很好借鉴意义,也为研究魏晋玄学和道教提供了佐证。

注释:

1.[清]翁同龢,跋《天发神谶碑》.

2.[唐]陆柬之.唐陆柬之书陆机文赋.上海书画出版社,1978.06:03.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聊聊;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06:03.

4.林语堂,中国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0:258-259.

5.郑权中.史记选讲·陈涉世家[M].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11:69.

6.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202.

7.李家田.走进书法[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01:25.

8.李励生等.笔情墨趣:长江流域的书法与印章[M].武汉出版社,2006.04:286.

王一清,现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