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河承载国运,民族铸就辉煌——江苏原创歌剧《运之河》创演手法理析

时间:2024-05-04

杨 倩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11172)

大河承载国运,民族铸就辉煌——江苏原创歌剧《运之河》创演手法理析

杨倩(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11172)

本文主要对江苏原创歌剧《运之河》的创演手法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具体涉及该歌剧的编剧、场景、音乐、舞美等方面,并提出了个人的浅薄见解,以期引发更多关于中国原创歌剧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原创;歌剧;《运之河》;民族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314)课题论文。

歌剧《运之河》作为江苏省近十多年以来的第一部原创歌剧,于2014年在南京保利剧院首演,之后在国家大剧院及全国各地剧院上演,斩获七项中国歌剧节大奖。2015年7月在欧洲巡演好评如潮,而今活跃在世界舞台,成为备受瞩目的中国歌剧之一。这部歌剧彰显江苏地方特色,是江苏省文艺工作者联合北京戏剧、音乐界精英对中国原创歌剧的一次积极探索,在中国歌剧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歌剧作为中国建国以来屈指可数的大型历史题材原创歌剧之一,演出获得成功的背后,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众多歌剧爱好者的热烈反响。笔者观看歌剧之后,深受震撼,禁不住浮想联翩,对整部歌剧的创演理念和手法进行了一番思索和分析,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

一、编剧——以史实为依据,视角独特

歌剧名为《运之河》,这一名字的来源其实是中国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于2014年在扬州申遗成功。歌剧的编剧是尤其擅长历史题材的冯柏铭、冯必烈二位先生,在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之前,伴随着2013年隋炀帝及萧后陵墓在扬州出土,二位先生敏锐的扑捉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大运河为隋炀帝在位时号令开凿,这条运河纵贯中国南北,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隋炀帝的的丰功伟绩却因他的奢靡无度、祸国殃民而被埋没和遗忘。于是二位编剧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给予隋炀帝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充分肯定他下令开凿运河的丰功伟绩,虽然当初不顾反对修凿运河导致普通黎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不应该过多渲染他的暴虐。而无视他的功德。在角色的设计上,二位编剧把男主人公隋炀帝刻画成一个有血肉、有柔情的帝王;女主人公萧后美丽高贵,与隋炀帝的爱情感天动地;秀秀这个普通民女善良淳朴、若人怜爱,以及李渊的高瞻远瞩、聪明睿智等都各具性格特点,正因为有如此视角独特却又不偏不倚的剧情,《运之河》才得以感人至深。

二、场景布局——大歌剧的恢宏

歌剧自17世纪初在意大利诞生以来,在欧洲各国随同各地风土人情已逐渐生成许多种类,如正歌剧、喜歌剧、轻歌剧、谐歌剧、大歌剧等等。在这些种类之中,以场景宏大、气势磅礴而著称,并在场地狭小的歌剧院无法施展的当属“大歌剧”。著名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的《阿依达》即是大歌剧的完美典范之作。《运之河》整部歌剧围绕“京杭大运河”为主线,这条河流身系国家命脉,它的涌动、流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家、人民,因此这部歌剧注定不能以小型歌剧作为范本。在设计场景这一环节,为突出恢宏的气势,巧妙的借鉴了大歌剧一贯的庞大规模,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层舞台的设计,舞台之间用两块翻板及雕刻精美纹饰的楼梯连接。这不仅仅是为了单纯追求视觉效果,而是其中蕴含着隋王朝存在封建等级的深意。隋炀帝、萧后、王公大臣均在上层舞台表演,而下层舞台则是普普通通的黎明百姓。随着翻板的转动变换,所有演员们的表演得以在上下两个空间里淋漓尽致的施展,配合灯光、色彩的运用,构建出了层次分明、绚丽多彩的立体观感,把一幅幅鲜活灵动的隋朝历史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音乐——中西合璧

音乐对于作为综合艺术的歌剧来说,是最重要的两大元素之一。音乐与戏剧紧密相连,是推动戏剧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全剧的音乐,由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作曲。唐建平先生高屋建瓴,才华横溢,很好的将西方歌剧音乐的元素融入到《运之河》中,咏叹调的抒情、宣叙调的尝试、合唱的多次运用等等,充分体现了唐建平先生深厚的西方音乐作曲功底。可《运之河》毕竟是中国历史题材的歌剧,如果在音乐的运用与处理上完全照搬西方,那又如何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因此,唐建平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处处身体力行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巧妙的变换,细致的处理,使之自然而然的与歌剧浑然一体。

(一)中国民间曲调——巧夺天工

在西方歌剧的体例之下,需要彰显中国民族特色,甚至江苏特色,在音乐的处理上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唐建平先生让人意想不到的运用了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的曲调,把它作为基调贯穿歌剧,类似于西方歌剧中很多作曲家擅长使用的“主导动机”。但这一曲调每次出现,调性都做了改变,以适应不同的剧情需要。另外,《拔根芦柴花》本来属于民间小调,没有磅礴的气势,为了适应《运之河》宏伟壮阔的情感表现需要,唐建平先生把它改编成了交响乐织体,风格产生了很大的逆转。仔细聆听,曲风既悠扬大气,又不失委婉秀丽。由此,江苏的风土人情、中国民族的特色就在潜移默化中借由西方歌剧的外壳弥漫开来,让人久久沉醉其中,难以忘怀。

(二)合唱——声势浩大

合唱在歌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许多经典歌剧中,它对于烘托气氛、塑造群体人物形象功不可没,在大歌剧中更是必不可少。从声音上来说,美妙的和声、庞大的气势,都让它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歌唱形式。但在历史上,由于合唱不能展现歌唱家个人的高超演唱技艺,往往被某些作曲家放在角落里。在《运之河》中,唐建平先生却把合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他在每一幕都安插了合唱,众大臣、众歌女、众百姓等的合唱既壮大了全剧的声势又树立了不一样的群体形象。在歌剧结尾,也是用合唱的形式将全剧推向高潮,升华了歌剧的主题。合唱队的人数高达几十人,其中有一些专业合唱演员,也有辛苦排演了数月的青年学生,他们用满怀激情的演唱和生动的肢体表演征服了全场观众。

(三)宣叙调——改良尝试

宣叙调一直是西方歌剧中的难题,曾经有多少歌剧作曲家因为不重视宣叙调的写作,导致观众看不懂剧情,这是很致命的错误。宣叙调的地位之所以总是遭到排挤,是因为它几乎和说话没什么差异,只是把普通说话稍稍变成了唱,但听起来不优美不动听,它的作用只限于叙述剧情,而不在于抒情,更不会有高超歌唱技巧的展现。这也最终导致了作曲家和歌唱演员往往更钟爱咏叹调。但一部没有宣叙调的歌剧是无法想象的,它不能交代清楚剧情,更何谈让观众看懂歌剧?唐建平先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反复探寻宣叙调的写作。西方的宣叙调多用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等写成,而这部中国的原创歌剧,最需要的是宣叙调的改良,与中国汉字语言如何做到声韵结合,又能让观众听的清晰,读懂剧情。显然,这样的尝试是伟大的,也是较为成功的。观众们完全被歌剧深深吸引,而许多专家对该剧的宣叙调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鼓励继续改良。当然,笔者认为,个别地方的宣叙调听上去还略显生硬,不够自然,确实需要揣摩和完善。但总的来说,该剧中国式宣叙调的大胆尝试是值得称赞和敬佩的。

(四)咏叹调——鲜明塑造人物形象

伴随着西方歌剧的发展,咏叹调已逐渐成为歌剧在音乐方面的中流砥柱。多少人慕名去看歌剧,往往是被优美的咏叹调所深深折服。咏叹调在歌剧中是独唱形式的一种,它的核心作用是抒情,人物的呼唤、思念、悲哀、喜悦等等情感都是通过咏叹调来抒发。但同时,咏叹调对歌者的要求也非常高,不具备高超演唱技巧的歌唱演员是无法驾驭好咏叹调的。《运之河》中的咏叹调极为精彩,主要演员分为A、B、C三组,A组由著名歌唱家戴玉强饰演隋炀帝,殷秀梅饰演萧后;B、C组则由江苏省优秀青年歌唱演员担任,两组演员都做到了歌声动听,情真意切,把人物形象塑造的十分到位。由于剧情中有描述萧后与隋炀帝的缠绵爱情,因此唐建平先生写出了咏叹调《醒来方知是梦》,这一咏叹调由萧后第一次出场演唱,奠定了该人物的情感基调。《修一条河,一条梦中的河》是隋炀帝的咏叹调,把帝王的大气、高贵形象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秀秀是一个普通的民女,她的咏叹调《桥弯弯水悠悠》旋律十分优美又符合角色本身的性格特点。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些咏叹调象剧中的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大小形状各异,独具特色,却又把剧情紧紧串联起来,使得整部歌剧大放异彩。

(五)乐队——交响的魅力

乐队是歌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场乐队的音响效果让观众临场感和真实感都显著增强,这也是歌剧的优势所在。西方歌剧中一般多采用交响乐队,《运之河》也沿用了这一乐队体制,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演出。整个乐队配合默契,与舞台上的表演和唱如影随形,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交响乐的魅力。铜管的壮阔,木管的悠扬,弦乐的委婉,打击乐的轰鸣与清脆,配合优美动人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情感表现,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观众的心灵。但就现场的听感而言,笔者认为有些打击乐部分音量过大,会产生刺激人耳的效果,适当的收一些音量,观众听感会更舒适。

四、舞美——精彩绝伦

舞美在歌剧中,常常是争议的来源,法国歌剧在发展历程中,曾多次不顾剧情加入芭蕾舞表演,意大利歌剧也曾过于追求舞台华美的效果而使得歌唱的部分归于平淡。这样的做法沿袭了若干年,之后终被摈弃。但没有舞美的歌剧就好像鸟儿折翼,会完全丧失光彩。《运之河》整部歌剧的舞美,可谓是吸引观众眼球的一大利器。绚丽多姿的舞蹈,在灯光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面,让人仿佛穿越到了隋朝,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一)舞蹈——华丽铺陈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导的艺术,但舞蹈在歌剧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从未缺席过。舞蹈为歌剧烘托气氛,为歌剧平添美感,更丰富了歌剧的内涵。如何能让舞蹈在歌剧中安排得宜,适当的出现,这是让很多歌剧创作者费心思量的问题。运之歌在舞蹈方面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设计,群舞场面声势浩大,美轮美奂,在表现众纤夫、众百姓、众大臣等出现的场景时,惟妙惟肖,为整部歌剧的博大气势增色不少,甚至有一些专家观看歌剧之后,给出了“舞蹈有喧宾夺主之嫌,在歌剧中占比重过大”的犀利评论,但客观上谁也无法否认舞蹈给这部歌剧带来的震撼视觉效果。

(二)服装——精美得宜

当演员们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诠释角色时,精美的服装也让观众叹为观止。《运之河》的服装并不是只凭灵感随意设计的,而是依据隋朝各等级人员的衣着体制而设计的,尤其是隋炀帝和萧后的服装,是根据扬州出土的隋炀帝后合葬陵墓中出土的衣物,非常严苛的按照1:1的比例特别定制的。这非常符合隋朝的历史及服装文化,但服装的设计者并没有僵化守旧,只知临摹而不知创新,而是巧妙的改进了某些地方,使得服装在贴近历史的同时,更能迎合当代人的欣赏趣味。隋炀帝一代帝王的皇家风范,萧后美丽高贵的形象,在服饰的映衬下栩栩如生,而其他角色和群演的服饰,也都符合仪制,大方得体,成为歌剧中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五、结语

歌剧《运之河》作为江苏十多年来的首部原创歌剧,历经了创演的种种尝试与探索,艰辛与磨练,最终成功的登上世界舞台。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条大河的故事,是一代帝王的故事,其中蕴含着荡气回肠与缠绵悱恻,宏图霸业与百姓疾苦,多种情感的交织深深牵动观众的心。跌宕起伏的剧情、大气磅礴的舞台、中西合璧的音乐、美轮美奂的舞蹈、华丽精致的服饰无一不在证明江苏的歌剧、中国的歌剧正在展翅高飞,向世界展示我中华泱泱大国在歌剧方面的成长和艺术追求。当然,这部歌剧仍有值得推敲之处,宣叙调与中国语言的结合、舞美在歌剧中的比重、乐队音响的平衡等均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这些有待于相关工作者不断的汲取经验,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运之河》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没有使得当代中国原创歌剧固步自封,而是明智的选择国际化道路,并且没有在西方歌剧的体制之下丧失自我,处处彰显着中国民族特色,为当下中国原创歌剧树立了典范。据悉,江苏省又一部原创歌剧《郑和》已在紧锣密鼓彩排之中,主创大部分采用《运之河》原班人马,预计明年将在东南亚巡演。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原创歌剧成功占据国内外艺术市场,拥有灿烂辉煌的未来。

[1]景作人.“高大上”之《运之河》[J].歌剧,2014(11).

[2]紫茵.《运之河》: 悲欢离合天地间[J].歌唱世界,2014(11).

[3]紫茵.《运之河》: 天下之水一线牵[J].歌唱世界,2014(11).

[4]刘荣芳.歌剧艺术作品《运之河》创作论析[J].艺术百家,2014(S1).

[5]张娴.江苏原创新歌剧《运之河》的创作特点[J].艺术百家,2015(4).

[6]李吉提.史诗品格 中国气派——评歌剧《运之河》[J].人民音乐,2015(5).

杨倩,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