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贾 愫 (陕西师范大学 710119)
从《青春朋友圈》看内地校园剧的新时代发展
贾愫(陕西师范大学710119)
现今内地电视荧屏上各类题材电视剧层出不穷,以学生为主要受众的校园剧却持续遇冷。《青春朋友圈》的出现为一片萧条的内地校园剧市场填补了空白。新媒体的崛起以及网络繁荣深刻改变了传统校园剧的内容与生产方式。本文分析了以该剧为代表的内地校园剧如何探索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道路。
校园剧;话题剧;互联网思维
2016年4月19日,全国首档大型校园话题剧《青春朋友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点赞青春》栏目剧场播出。该剧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大高校学子的热烈欢迎。这部电视剧共100集,每集时长30分钟,拆分为两个15分钟左右的情景剧。剧中围绕着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讲述大学校园生活故事,展现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以及精神追求。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将校园作为主要题材的电视剧开始逐渐进入观众视野。90年代,以《十六岁的花季》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校园青春电视剧发轫,因其既贴近青年学生现实生活,又具有梦幻青春的色彩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的喜欢。然而这一现象却只是昙花一现,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有《十八岁的天空》等电视剧引起广泛关注,但是优秀校园电视剧不再大规模的集中出现,尤其是2010年以后,大银幕上有关青春校园的影片持续引发热度,但是电视荧屏上却难寻其踪。95后、00后大概除了《一起来看流星雨》,很难再有一个刻骨铭心的有关他们的校园电视剧记忆。《青春朋友圈》的播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内地校园电视剧的空白。
虽然同样以“校园生活”为题材,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以及网络视频的繁荣,传统电视剧的生产方式,叙事策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因此《青春朋友圈》虽然定位为“校园剧”,但是与传统的校园剧无论是内容还是呈现方式都显现出巨大的差异。
早期电视栏目剧由情景剧脱胎而来,在随后的自身发展过程当中,电视栏目剧逐渐发生了蜕变,与情景剧产生差别。不同学者在进行论述时,通常习惯于划分、界定不同的剧目,而《青春朋友圈》则,具有非常强烈的混搭拼贴特色和边界模糊性,他试图融合情景剧和栏目剧的突出特点,打破特定的类型边界。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涌认为:栏目剧应该具备“以栏目的方式来生产、制作、播出;具备电视栏目的基本特征,如有主持人、相对的板块化;由演员扮演的讲故事的节目形态”三个关键特征。2015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推出的——“点赞青春”栏目剧场所播出的第一部作品,便是《青春朋友圈》,该剧周一至周五每晚9:25播出。除了每集讲述的两个故事以外,剧集的最后会设置一个小版块,依据本集话题采访大学生对这一话题的看法。因此,《青春朋友圈》虽然具有“剧”的叙事特征,但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平台播出,划分相对的版块,又使其同时拥有电视栏目的基本特点。本剧除了栏目剧的特点还具有情景剧的属性。
1.标签式的扁平人物形象
在情景喜剧中,人物通常都具有扁平化的性格特征,“‘扁平’的人物塑造方式,即只表现一个单一的性格特征,也就是只表现被视为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在此剧中,编剧将现实生活中各色各样的学生性格归类简化,设置了3种典型角色模型“学霸”“学渣”“暖男”以及3种女生典型“女汉子”“女神”“萌妹子”,这些具有典型特色的人物由于自身性格差异,在碰撞中激发矛盾、制造笑料、建构剧情。这些角色均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观众在观看时,可以从剧中人物的身上找到身边朋友、同学甚至是自己的影子,从而发现自己所属群体的特性。
2.固定场景的相对封闭性
情景喜剧的发展与室内剧密不可分,二者具有的一个共同显著特点就是拍摄场景的固定化和空间的相对封闭。爱德华•霍尔在其《隐匿的维度》中认为,空间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长久建立的社会系统以及人际关系,作为一部校园剧,“学生宿舍”“教室”不仅是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的场所,还承载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以及成长轨迹。《青春朋友圈》的拍摄场景也因此集中在了男生、女生宿舍,各种功能教室。虽然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与变形,剧中现代化的宿舍并非观众印象中学生时代杂乱拥挤的八人间,但是其特定符号所带来的意义依然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值得一提的时,虽然观众视觉上看到的空间是固定存在的有限场景,但是角色在对话中所谈论的内容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空间的无限外延。
3.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
《青春朋友圈》作为一部校园剧,承担着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社会责任,但是80年代校园题材电视剧《绿荫》中所采用的仰视视角显然已经不在适用于当今社会,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代替高高在上的说教是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在第61集的第一个话题“标签识女人”中,去掉1分40秒的片头,剩余13分钟剧集中共拼贴了42次笑声,其中仅间隔10秒钟左右就出现哄笑场面的情况就有16次。《青春朋友圈》通过喜剧的方式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潜移默化的达到涵化效果。
他的喜剧性主要依靠两种方式构建:其一是生动诙谐的语言对白;其二是夸张的表情动作。比如剧中的学霸牛顿就运用戏仿的表现方式说出了幽默搞笑的“学渣永远在骚动,学霸有恃无恐”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不仅享受到了喜剧效果所带来的放松,同时也品味到了编剧想要传达出的隐藏意味。
近年来,我国国产电视剧不仅创作题材愈发广泛,更形成了类型化发展的创作趋势,“话题剧”作为一种类型电视剧也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所谓“话题剧”就是指将当前社会中受到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创作题材,播出后引起集体讨论、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的电视剧。此类作品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就在于其关注的视角是现实中大多数人需要直面的生活问题,比如:裸婚、养老、医疗、代际冲突等。
《青春朋友圈》这部剧的目标受众是大学生,因而每集都围绕着两个当前大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进行叙事,例如:对萌芽阶段爱情的困惑、对人际关系的无从把握、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巨大鸿沟后的失望等等。该剧的创作原型来源于一个叫做“乐吧屋”的素材库。这个所谓的“乐吧屋”就是在各个高校之内实体安置独立的素材采集空间,学生可以在小屋中留下自己关心的热门高校话题、或者学习生活中的亲身经历,这些真实的故事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大学生的生活场景,是大学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示了生活的真实本质。
除去在学校和家庭中接受主流教育,电视媒体是青少年获得信息、感悟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他们渴望在影视剧中获得情感慰藉、寻求到思想启迪。观众诉求以及电视从业者本身的责任要求这部剧在价值表达上传达最正能量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构建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传统道德思想,他还潜在的希望通过单个话题让年轻人对自身与社会关系有更精确的认识,也学会更多元的思考。基于这样一个定位,本剧刻意淡化了戏剧冲突,把话题性作为叙事的第一要素。这也成为了该剧区别于传统校园电视剧的重要特点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变革,同样对电视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传统的电视剧制作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电视人急需用一种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电视剧制作,在此种语境下,“互联网思维”这一热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用互联网的模式、知识和经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国内相对比较公认的基本概念。
1.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
现如今,很多观众已经不再死守电视这一单一的播出平台,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让更多的年轻观众选择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收视行为。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捷性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观看喜爱的电视剧。《青春朋友圈》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与前后剧集并没有时间上的联系,即使是同一剧集当中的两个话题也不具有连贯性。这样的剧集设计方式既符合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特点,又适应了由终端变化所带来的观看方式变革。观众利用乘坐地铁的时间就可以将15分钟的一个小话题看完,不需要费心回忆前面的情节,即使漏看也不会影响整个观剧效果。不像观看传统校园剧,人物关系稍微一复杂就可能理不清关系,进而影响观看效果,甚至有的人直接跳过情节收看大结局。
2.符合互联网互动精神
从湖南卫视推出“呼啦”APP,实现移动终端与电视的新型实时互动,到《女神的新衣》打通线上线下,连接电商电视与观众。互联网当中的“互动”精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电视人所接受并尝试运用。
以往观看电视剧,剧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与观众隔着一个屏幕具有很强的距离感。《青春朋友圈》则试图打破壁垒,构建一个开放、交互的全新系统。编剧在每一集的结尾都会设置一个采访,走进真实的大学校园中,让观众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设置不仅是跨越不同媒介的互动,更核心的是电视内容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现实空间和银屏空间通过观众参与连接成了一个整体。普通受众不在仅仅只是一个被边缘化的被动接受者。他们通过参与到剧集的录制感受到自身主体地位的上升,进而产生一种自我心理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增进了观众对于电视的黏性,提高了一大批观众的忠诚度。
虽然还存在着模仿痕迹过重、叙事能力较弱等缺点,但《青春朋友圈》对新环境下校园剧的探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目前空白的校园剧市场上也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1]相斌.互联网思维对当下电视行业的启示——以电视娱乐节目为例[J].雪莲,2015(02).
[2]卢蓉,闫琳.新时期“话题剧”审美文化价值分析[J].当代电影,2011(07).
[3]郑璐. 90年代后内地校园青春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贾愫,学历:研究生,学校:陕西师范大学,专业:广播电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