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吴玉萍 (甘肃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 730030)
把握环境新闻报道的四个特性
吴玉萍(甘肃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730030)
环境新闻是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兴起和发展的,这就决定了其天然地带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而当前,环保形势的快速发展,带来思想观点的大碰撞,同时人与环境、环境生态环境的高度关联性,又要求环境新闻报道要有宏观意识。
因此,环境新闻除了新闻报道的共性,如真实性、实效性和准确性,还具有有别于其他新闻类型的个性特征,如不容忽视的历史性、复杂多样的科学性、贴近民生的公益性、把握全局的系统性。环境新闻报道要做到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就必须尊重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体现大思维高境界。
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扰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生产、生活及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早期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环境污染,局部地区的严重环境污染导致重大环境公害事件的出现;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自然资源锐减甚至枯竭,出现区域性生态失调现象。当前世界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危害加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激增的巨大压力,全球自然灾害明显增加。
环境保护就在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的情况下应运而生,首先引起老牌工业国家(发达国家)的重视而产生,随后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环境新闻就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而产生和形成。
以甘肃省为例,在建国初期的特殊时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的是以“赶超”为目标,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在具体发展模式上,选择将内陆地区作为为重点的工业基地。这一时期,甘肃优先发展以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属为主的重工业。“一五”时期甘肃省被确定为国家的工业基地之一,在甘肃以兰州为中心兴建(前苏联援助的"156项"中的)8项大型现代化工业企业,以及8个配套的项目。兰州炼油厂、兰州热电站、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兰州氮肥厂、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永登水泥厂等重点工程项目,奠定了甘肃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然而,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以白银公司为典型的这批项目不得不面对设施老化、技术陈旧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都被列入历史遗留问题的行列。
与此同时,为在短期内实现粮食自给,甘肃省大规模开发水土资源,重点建设了八盘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和靖会电灌工程、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三角城电灌工程、皋兰西岔电力提灌工程等大型水电工程设施;并对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土地资源实施了大规模开发,重点建设了“陇东粮仓”。这一时期的开发一方面为甘肃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过度开发使甘肃部分生态脆弱区面临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在做好类似题材的报道时一定不能忽视其历史性,从而陷入片面义愤填膺的境地,而有失新闻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环境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如地震、旱涝、台风、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类。单环境污染而言,就包括了陆地污染、海洋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等,其治理涉及生物、化学、物理、材料、核与辐射等诸多学科,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种学科的结合。比如,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就有物理沉淀、生物曝气、加氯化学反应、厌氧消化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在工艺设计上需要专门针对特征污染物。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其排放的污染物是不一样的。
曾有报纸刊登一则图片新闻,报道某热点厂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而照片反映的是热点厂冷却过程中排放的水蒸气,这种错误的发生就是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缺少相关的科学知识,从而导致新闻失实,向受众传播了错误的咨询。因此,在采写环境新闻的过程中,需要记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对人的影响基本上是同一的、无差别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应该享有的基本的生存状态。环境保护得好,人人都会受益;环境破坏严重,大家都要遭殃。环境的状况和质量,直接关系着民生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水平。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民生问题,所以环境新闻备受普通大众的关注。然而,对于公众来说知识背景、生活阅历都各有不同,如何确保一则环境新闻报道发出后,所有的受众都能看的懂,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考验。
一则关于锑污染的环境新闻报道中,记者用几句话介绍了锑的危害性,“锑有毒性,会刺激人的眼、鼻、喉咙及皮肤,持续接触可破坏心脏及肝脏功能,吸入高含量的锑会导致锑中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锑列为第一类污染物,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0.1mg/L。”简单介绍对于公众认识这起污染事件的严重性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事件周边的群众该注意如何防护也有有一定的提醒和帮助作用。
再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氧化硫等专业术语,在采写稿件时一定要考虑刊发媒体的受众,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比如要在新闻中让受众明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将二氧化硫作为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这一指标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等等。这样的环境新闻报道才是接地气的,贴近公众需要的。
环境新闻的定义以及涉及的范围不仅是专业领域的政策、法规、技术等单纯的污染防治问题,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相互交融的综合问题。我们要在一个时期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环境形势的大背景下,去把握报道方向,去分析一个环境新闻事件的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力。
比如,油田开采方面的报道。社会全面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做后盾。石油工业被称之为经济发展的血液,但是,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石油开采在技术层面上还有未能攻克的难关。在做这样的报道时就不能一味的跑偏了,不能片面强调石油的不可再生性或者开采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应当站在走资源节约型之路科学发展的高度,把握报道的主线。如走石油工业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关键是要建立完整的现代石油工业管理体系,必须走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之路,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是基础。有了这样的全局性和系统性,报道就会着眼于这一行业,如何既保证油田开发,又能很好的保护环境;既发展企业,又惠及当地群众;既考虑眼前利益,又照顾可持续发展;既奉献能源,又创造和谐。不仅丰富了报道的素材,又引领了行业发展的前沿走向,促动了行业的创新升级。所以,好的环境新闻报道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时代的脉搏,要敢于揭示问题,探究问题,正面回答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报道显示一种锐气和大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