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4-05-04

季雪冰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文理学院 450051)

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季雪冰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文理学院 450051)

汉字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载体,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的古老表意文字之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汉字的传承和记载,中华上下五千的历史文化才经久不衰。作为一种书写符号,它的形、音、义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汉字在起到反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当中,具有其他文字不可复制和比拟的美感。

汉字;历程;传统文化

汉字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代表的意义也随着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演绎推进而逐渐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形成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与稳定,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自汉字产生后,就注定与传统文化挂钩,它的形、音、义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汉字作为“活的化石”,记载了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我们从汉字的造字方式和内涵,便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然而,许多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今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接,通过汉字,我们便可以找到书籍中所记载的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具体内涵。

一、汉字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虽然可信度有待进一步考察,但是确实能够证明汉字的发展历史悠久。在汉字发展史上,由于历史悠久,发展历程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字体变化为根据,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但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因此传统的分期并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关于汉字的本质变化主要还是靠汉字构造方法的变化说明,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包括商代以前的文字;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包括从甲骨文到秦代时期的文字;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同时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包括从秦汉到现代的汉字。

二、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之本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保留文化至今且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形成的根本,而汉字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之本。自商周时期甲骨文产生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便逐渐开始兴起。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现代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为后人考察某段历史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正是因为有了文字的记载,先贤伟人们才能够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如《论语》《春秋》《四书》《五经》等,被我们后来人所熟知了解。

(二)汉字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保留

汉字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使中国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汉字作为各民族的通用文字,记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为全世界所震惊的无数发明创造成果,直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以方块字为主要形式的汉字,体现出中华儿女严谨、有礼貌的民族秉性1。长期以来,中华儿女在汉字书写的千年伦理道德的熏陶下形成了重仁重孝、谦虚礼让、和谐融洽的优良民族传统。

第二,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延续和繁荣离不开汉字的记载。汉字早已融入进中华文化里面,成为中华文化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传播中华文明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方言都可以使用汉字作为书写载体,对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汉字的发展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对联等文化,以及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2。

第三,汉字创造了谚语、成语、诗歌、对联、散曲等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生动化形象化描述,淋漓尽致的将圣贤们想要表达的精神表达出来。

三、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物质生活

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了采集狩猎到农耕经济的转变,汉字对于中华民族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都有一定的记载,其中对农耕经济的记载最为全面丰富。随着铁器的使用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演进,生产方式也经历了渔猎、畜牧和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相应也出现了与生产方面有关的词语。

在畜牧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工具就是牲畜,牲畜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先秦时代便有“六畜”的说法。伴随着畜牧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之反映“六畜”的汉字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对猪、牛、羊、马的象形汉字最多,这也间接说明了猪牛羊马等牲畜,在畜牧经济时代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3。

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农业文明在汉字中的记载更加丰富。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农耕文明发端于上古时期植被茂盛的黄河流域,一场大火将森林变为耕地之后,“火耕”一词由此而来,这一耕作技术在汉字中反映为“焚”,《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记载的,“焚,烧田也。”

(二)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制度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源远流长,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刻而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

第一,汉字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最贴切的反映体现在古老的姓氏文化上面。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姓氏主要表示血统来源,但当时女性占主导地位,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缘关系也只能靠母方决定,因此子女大都随母姓。

第二,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祭祀在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对天地宗庙、山川神邸的祭祀都是祖先非常重视的活动。祭祀时采用的方法一般都是杀牲取血、供献牺牲,而这里的牺牲一般指的都是为祭祀所贡献的牲畜。许慎就曾在《说文解字》中把“牲”和“牺”合在一起统称为祭祀品。

第三,汉字对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习俗方面也有一定的体现。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曾记载,“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因为古代黄昏时迎亲,故“昏”。“婚”是从“女子”和“黄昏”中会意形成的字。“娶妇以昏时”,则是与先民传统的“抢婚”习俗相关,为避免抢夺女子行为引起的骚乱,以及防止女性逃婚和反抗,“抢婚”一般是在日落天黑时进行。因此,“日落成婚”的习俗也逐渐被流传下来,这一独特传统的婚姻习俗在汉字中也被逐渐显示出来。

(三)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汉字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生活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对我国的传统的哲学思想,如:“以人为本”“对立统一”“天人合一”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古代人观察世界,突出强调人亲眼所见的客观真实世界。在他们眼中,很多事物都包括“人”的特质,并且这种主体性质的思维方式通过不断地演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并在汉字中广泛生动的体现着。比如:两个人坐在地上为“坐”,三个人以上为“众”,趴在地上的人为“匕”等,类似于这样的“人”字构形的汉字还有很多。

第二,汉字与许多伦理观念也相关。“君”的古字上面是两只两两相对的手,双臂的内侧是个一个“口”,组合在一起就像一个正面坐着处理政务的君王。“臣”的古字像一个面朝左边,趴在地上行匍匐大礼的大臣,而在《说文解字》中“臣”的解释为一只竖立着的眼睛,人在低头时,眼睛处于竖立的状态,故“臣”字的人体构形展示了为人臣子的俯首屈从之态。“民”的古字更像是一个面向左的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体。到了汉朝,君王的正面坐形改成面向左的侧面形,就是现在的“君”字。臣和民本应该面向君王,表示服从和恭敬,所以由原来的面向左改为面向右,便成了现在的“臣”和“民”。

第三,孝文化在汉字中的体现。“孝”字很明显是由上面的“老字头”和下面的“子”构成的,其想要表达的意义主要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从字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文化,从小就要尽心侍奉父母,照顾父母。实际上到了汉代以后,孝道被统治者所大力提倡,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来维护孝道,对于不孝顺的子女就要定罪判刑。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最大”。在不孝的所有罪行中,没有后代被看成是最大的不孝。而这里的“无后”主要说的是没有男孩子,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这与当今我们竭力倡导的男女平等背道而驰。

除此之外,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讲究“阴阳调和”。它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辩证思想,即在把握矛盾双方统一对立的辩证关系中,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客观的事物。

四、结语

汉字作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都通用的文字,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简单书写符号,它是音、形、义的统一结合体。形成于上古时期,被汉民族所发明创造,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到行书等多种书写形式的发展,再到成为一门书法艺术,中间经历了漫长久远的历史演变,才逐渐由繁体字演变成为今天的简体字。研究汉字发展的漫长历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和了解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不可磨灭。不仅促进了中国汉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和稳定,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当今对中国古老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本文主要通过简单介绍汉字的发展历程,根据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笔者查阅大量有关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进行深入思考之后,从对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中得出:汉字中深深的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为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先从汉字中去体会,汉字作为当今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完全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命脉。

注释:

1.徐旭春伊.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之辨析[J].参花(上),2015,04:145.

2.紫烟.中国汉字与文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金嘉祺.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J].赤子(上中旬),2014(15):63-64.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课题,课题名称:河南省国际汉语师资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编号:2016KY39。

季雪冰(1980-),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文理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文化理论,语言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