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萨蒂亚吉特·雷伊“阿普三部曲”中的现实元素

时间:2024-05-04

戴 琰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330031)

浅谈萨蒂亚吉特·雷伊“阿普三部曲”中的现实元素

戴 琰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330031)

在印度电影史中,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具有很高的地位。二战后,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创作的“阿普三部曲”以其清新质朴的现实主义风格带给观众别样的体验。三部影片完整地讲述了时间上跨度二十余年,空间上跨越城乡的故事,叙述了印度的社会状况。本文将就萨蒂亚吉特·雷伊“阿普三部曲”中的现实元素分别进行分析。

萨蒂亚吉特·雷伊;阿普三部曲;印度电影;现实元素

在印度的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属于较为发达的行业。如今,在宝莱坞的支持下,印度电影的年产量高达上千部,甚至是美国好莱坞的数倍。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扶持电影业,票价降低,使得看电影成了大众娱乐的主要方式,因此印度的电影观众总数也处于全球第一位。提起印度电影,最让人熟悉的当属宝莱坞的娱乐片,即“马萨拉”(原义“混合香料”)电影,这种电影结合了爱情、歌舞、喜剧、动作等元素,并以完美的结局为广大印度观众所喜爱,同时,这种民族化电影所包含的意识形态、表演形式和审美观念等也成了印度重要的文化输出手段。

纵观印度电影史,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也具有很高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活跃,现实主义倾向也开始出现在了电影创作中。二战后,电影创作局限于“马萨拉”,其弊端日益显露。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在1955年创作的《大地之歌》以其清新质朴的现实主义风格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他也因此成为“印度电影新浪潮”的先锋代表人物。此后,1956年的《不屈者》和1959年的《阿普的世界》在延续之前影片风格的基础上完整地讲述了这个时间上跨度二十余年,空间上跨越城乡的故事。影片包括了印度社会在这期间的经济情况、文化意识、政治格局及城乡变迁等社会状况。

一、影片创作的自传性与体验所带来的认同——以《大地之歌》为例

“阿普三部曲”根据人物阿普的成长经历展开,分别讲述了他的一贫如洗的乡村童年生活、家庭变故的少年经历和坎坷的婚姻生活。影片中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有它的原型,及自传小说《道路之歌》和《不屈者》的作者毗菩提菩山•班纳吉。导演雷伊在创作中也将自身的经历与人物阿普联系起来,认同生养自己的小村庄、固守观念的上一辈和似乎穷苦无边生活。因此,影片的现实主义色彩在于作者文本的自传性和导演自身的生活体验。

在20世纪末,印度乡村人口比例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4%,追溯到之前的几十年,乡村人口更是印度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地理变迁,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或者说有能力消费电影的观众都有着与乡村有关的童年记忆。“阿普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大地之歌》中的乡村生活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回忆与共鸣。

在阿普还未出生时,姐姐便开始偷邻居的水果分给寄居在他们家的姑婆。即便不是因为穷困所迫,很多生活在乡村的孩童也会顽皮地“弄”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以此为乐,被发现后家长会给一顿臭骂甚至责罚。乡村的孩子也总有关系比较好的老人作为朋友,并且彼此分享一些忘年间的秘密。影片中的姐姐为了关照姑婆干些小偷小摸的情节让观众看来十分“亲切”。姐姐被母亲责罚打扫院子时,幼小的身躯以一种极其怪异的姿势,上半身深深地弯曲着,几乎是贴在了地面上,一旁的屋檐阴影下,两只小猫在打闹,母亲在门口边用手梳头边看着。这样的场景并没有体现出姐姐被罚的苦闷,也没有家人之间剧烈的矛盾冲突,姐姐与母亲内心都彼此理解和体谅,他们的生活状态祥和而朴实。

阿普出生时,姐姐将生气出走的姑婆迎接了回来,周围的邻居也都为阿普的出生而高兴。乡村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淳朴的,彼此之间信息传的很迅速,邻里关系也很融洽。现代都市的人们看来会怀念小时候亲切的邻里关系,同时也会对影片中这样的相处模式产生向往和认同。

印度的婚姻制度和生育制度导致每个家庭都会生育多个小孩,阿普和姐姐的童年生活也是大部分印度观众的生活写照。姐姐让阿普替她保守秘密,喂食物给阿普吃,两个人一同去野外玩耍和去果园偷窃,这种姐弟间友好默契的关系让家中有兄妹的观众有同感。

同样,在“阿普三部曲”中的其他方面,观众能够在阿普身上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因而在观影时有现实的带入感。

二、天人合一与东方意识——以《不屈者》为例

在之前的《大地之歌》中便是以阿普孩童的视角来观看人与自然的相融:空镜里跑过院子的猫,阿普姐弟牵着牛走过开着点点野花的草场,比人还高的芦苇和潺潺流水声,无不体现着人与动物,与自然相处的和谐。在第二部《不屈者》中,失去女儿的父亲哈里带着全家搬离了伤心地,来到城镇,自然的元素仍贯穿影片始终。贝拿勒斯坐落在恒河边上,人们聚集在河边的宗教聚集处吟诗、听故事,河上有人在划木筏,码头有人在抡摆锤锻炼……多次出现由河对岸向城镇拍摄的空镜头表面,恒河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影响很大,有着重大宗教、经济、文化和环境意义。

贝拿勒斯城里有很多猴子,他们对人是不畏惧的,甚至直接到阿普家院子的水龙头那喝水。母亲因担心父亲哈里的病情心里不愉快,看到此景立即谩骂和驱赶这位特殊的客人,猴子被不友好地对待后便嘶叫反击。父亲去世后,阿普独自跑到城镇的中心地段,看到了很多猴子分布在古老建筑的各个地方。猴子见到阿普并不害怕,或好奇地望着他,或自顾地挠痒痒,或安心地挂在猴母亲脖子上吃奶。阿普对于父亲离去一事接受的很快,并没有过于悲伤,他以孩子特有的善良神情给猴子们喂食,猴子们吃高兴了便跳到高出摇铃,彼此相处十分愉快。

城里还有大量的黑鸟,父亲永远倒下的一瞬间,群鸟四散而飞,隐喻着阿普的生活即将有所变迁,不久,母亲便带着他重新回到了乡村里。回到乡村后,虽然在母亲的意愿下学做祭司,阿普仍说服了母亲让他上学。用功的阿普成了班里的尖子生,不再是儿时那个到处乱跑的野孩子了。阿普心里仍喜爱着大自然的一切,读大学后的一次返家,阿里不顾母亲的担忧,第一件事情就是跳进湖里和久违的自然来了个亲近。在母亲快不行了和阿普得知母亲去世而痛哭的时候,他们都选择了呆在树下,温厚的自然事物是他们当时仅有的倚靠。

三、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映射——以《阿普的世界》为例

“阿普三部曲”终篇《阿普的世界》讲述的是走进社会的阿普独自面对生活的一切。影片的开头用光有极强的戏剧化,阿普与校长在交谈完准备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伴着有力的革命口号声,开门的瞬间放进来极强的光线,预示着阿普的新生活。

当阿普开始找工作时,遇到的情形就反应了当时印度社会较为普遍的用工问题。阿普应征的第一个工作要求初中毕业,就算大学肄业的阿普想要这份工作,他们也只肯付初中毕业生程度的10卢布每月的薪酬。第二份工作是机械地贴药瓶标签,阿普看了一眼工作间工人们碌碌的状态,决绝地离开。当时印度社会用工需求分化十分明,大学肄业的阿普由于没有高等教育学位,很难找到专门化的工作,而低廉的工作一方面无法满足他的生活需求,也无法满足他的精神需求。

阿普在大学关系很好的同学pulu打听到了阿普的住所,前来邀请阿普参加他表妹的婚礼。阴差阳错之下,阿普挺身而出娶了这个即将嫁不出去的新娘。洞房时刻他与新娘互诉衷肠,“在危难之际伸出援手,让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高尚的事情”体现了印度人内心的善良与信仰。而导致这件事情发生的便是印度社会中极其不平等的男女等级差别,印度女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她们生下来就是家庭的一笔“巨债”,她们家庭要准备十分体面的嫁妆才能够把女儿嫁出去,否则会受到男方的侮辱、虐待甚至活活烧死。嫁不出去或者丧夫的女人会被人们看作不吉利,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好在阿普的妻子是幸运的,遇到了拯救自己并能彼此相爱的阿普。但确切上说,她又是不幸的,在回老家生产的时候难产而死。印度女人的悲惨人生在这部影片中淡淡地体现了出来。

影片的结局是光明的。这也是雷伊导演希望表达的理想层面。阿普与儿子相互接纳,他把儿子亲昵地扛在自己的肩头,开启共同新的生活。生与死、爱与负、理想与生活在三部影片中全都忠于现实,被叙述得淋漓尽致。

戴琰(1995-),女,湖北黄石人,南昌大学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在读,研究方向:电影批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