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涅槃重生的民间美术

时间:2024-05-04

李发友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艺体中学 610203)

涅槃重生的民间美术

李发友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艺体中学 610203)

时代巨变,当代视角下的民间美术,如何涅槃重生,找到新的突破?本文试图分析民间美术的定位及发展,寻找新的可能性。

繁衍与传承;学院教育;民间美术

《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艺术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一、关于民间美术文化定位的认识

民间美术在狭义上或可称之为“民间图腾”。图腾即印第安语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从原始部落的崇敬万物到形成图腾崇拜,先民的精神活动就附着在这些宗教仪式和图腾崇拜中,历史更迭,人们不断赋予图腾以新义,在发展创新中逐渐积淀,传承。这种“集体无意识传承”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特点。民间美术因富含民族文化发展的基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不同的文化及艺术门类在此基础上产生、衍化。原始部落的图腾从崇敬万物神灵开始,演变出生殖崇拜寓意生命的繁衍,生生不息的愿望。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黄河两岸的先民们思考着最朴素的阴阳哲学观。“阴阳相生,生生不息”哲理之中孕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先秦诸子的思想源头莫不在此。

民间美术中类似图腾的生殖崇拜如吉祥图案“七子八婿、莲生贵子、等多子的观念,生命树、抓髻娃娃、佛陀妈妈、葫芦、蝴蝶鱼等符号,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生命繁衍的祝福及崇拜。这些有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文化活化石”之称的民间美术,正以令人扼腕的情形消亡。保护民间美术,是这个时代的责任。我们也欣喜看到大家的努力,如各级政府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提倡研究“乡土、本土”的地方民间美术教材、潘鲁生先生致力建设“中国民艺博物馆”、曹力先生为代表的民风与院体的对接,积极探讨民间艺术转化的可能性等。

二、关于近代民间美术发展重要转折点的认识

有信仰才会有需求,民间美术是依赖于对传统文化的信仰才能得以发展和继承。民间艺术存活在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信仰里,现代信息社会中很难想象年轻人去学剪纸,玩泥塑的玩具、看戏曲等。民间艺术消亡最早可追溯到清末的“洋务运动”,初开国门一味追求写实,西方科学化、理性化开始否定之前的所有体系。康有为诗作“画师吾爱拉飞尔(拉斐尔),创写阴阳妙逼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康有为在政治圈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对西方绘画阴阳逼真的个人爱好极大地干预了东方审美价值体系。五四运动诸多学者“改良”和“改革”之中争斗,最终演变为革命路线,重建新的体系。这种口号下,民间艺术依然保持着“集体无意识传承”,民间美术的根基仍未颠覆。

民间美术和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在文革清洗过后的中国乡村,我们欣喜地看到民间美术顽强的生命力。山西忻州、代县、定襄一带的泥娃娃、包括四大名绣在内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地的民间刺绣工艺、陕西剪纸、河北蔚县染色刻纸等等不同种类、不同地方以及少数名族的民间艺术都在延续。这些地方特色民间美术的存在丰富了民间美术的样式,受旅游市场带动,也成为批量生产的商品。“后现代”的当下社会,充斥着麻木、冷漠、空洞、技术化的大量复制生产成千上万的“图像”,它们构成丰富、喧嚣的生活表象,对迷失在没有信仰约束的年轻一代人里,民间美术显得那么珍贵而又缺乏吸引力。民间美术在当代生存的可能性只有转化、创新才能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创新的含义同时也应当定义为:根植于传统文化,在历练与孵化的基础上学习和创新,而不是彻底颠覆。

三、民间美术在当代学院教育中的启发意义

很多民间艺术出现了“人存艺亡”的现象,我们不能期待做泥塑的民间艺人一直入不敷出地坚持。民间艺术大范围消亡或已成必然,只有与当代社会生活进行对话,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民间美术在学院教学中也具重要意义。由专业院校进行民艺考查,让民间艺术的样式和精神内涵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进行转化和发展,将民艺融入到当代艺术创作中来。让中国当代艺术具有本土文化价值和艺术面貌的同时也刺激了对民间艺术的考察和整理力度,起到相应的宣传和保护作用。

造型艺术的借鉴意义: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血脉相近,造型特点同样是单纯明快、稚拙朴素、概括及随意。民间美术带有原始艺术的基因,因而有幼稚、粗犷和野蛮的作风。黄河流域的先民们,以对造型特有的理解方式进行创作,用简朴的方式表达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和心理愿望。当代艺术创作如雕塑、油画、国画、漫画等可以在丰富的民间艺术样式中找到创作的源泉。比较成功的案例如吕胜中的“小红人”系列艺术创作。从剪纸中的“抓髻娃娃”,获得灵感。模仿民间艺术的造型特点,创作出结构比较复杂的小红人形象,并以此组成各种类型的艺术创作,“小红人”成为他的艺术创作符号,并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

对于科学、理性、精确的表达是文艺复兴以来油画长期追求的目标。照相技术普及,使油画纪实功能被取代,油画艺术因此从写实中解脱出来。20世纪的西方当代艺术回归到原始艺术的创作状态中去,广泛借鉴东方及非洲原始木雕的艺术营养,产生出具有创新价值的新艺术体系。这种返璞归真的艺术创作,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同样有强大的生命力。曹力先生通过对民间艺术十几年的考察,在油画和雕塑创作中出现既民族又非常现代的艺术作品。这些创作是西方油画的表现技法,但精神内涵纯粹是民族化的。曹力先生的艺术实践为中国油画发展新增了一种艺术样式,具有非常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民间艺术转化成功的典型案例。

民间艺术在设计、绘画、陶艺、建筑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尤其在设计领域,产品最终会走向每一位使用者。设计理念将完整体现在产品中,如果产品能很好结合民间艺术样式与当代人的使用体验,就能获得极佳的效果。民间美术的所延生出的设计思路,会让产品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在潜意识中传播传统美术。

立足于本土,从本民族精神价值体系中吸取营养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才能在世界艺术领域中体现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艺术价值。艺术创作的转化需要一定的艺术素养和长期实践、探索才能实现。也许泥塑玩具、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样式最终消失了,但其艺术精神内涵、造型元素在未来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大到建筑、城市雕塑,小至一件小挂饰中都可以得到延续;让每一个人从任何件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中感受民间艺术带来的艺术感动,延续民间艺术的生命。

李发友(1985-),硕士毕业于清华美院绘画系,研究方向为东西方现代艺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