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马 力 姜 倩 (湘潭大学 411105)
“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地铁环境导向研究
马 力 姜 倩 (湘潭大学 411105)
本文主要探讨了地铁公共艺术环境导向作用的理论基础,以及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环境的必要性,强调这种介入能使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提出“趣味感知”公共艺术以及它在地铁环境中的导向作用和对设计的启发。
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地铁导向
本文为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社科一般项目成果。项目名称:地铁环境“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导向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516000103001
目前,全球约有40多个国家,百多座城市拥有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国内已开通或在建地铁的城市有30多座。地铁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地铁空间也将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铁环境中的公共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外地铁公共艺术发展较早,作品的形式多样,空间认知度较高,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与地铁建设的繁荣相比,国内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相对滞后。国内各城市的地铁建设中,虽然不同程度的在重要节点设置了公共艺术作品,用于展现城市的风貌,但是整体面貌雷同,缺乏特色鲜明的公共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公众参与性较低,互动性较差,地铁空间认知度并不高。
所谓环境知觉(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是大脑对外部环境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解释,从而形成对事物整体认识的过程。1在环境知觉时,包含着知觉组织、辨认和识别等具体过程。在组织阶段,大脑将一系列简单特征,比如边界、角度、颜色等进行整合,形成对知觉对象完整而协调的认识。在辨认和识别阶段,在先前经验、期望、动机等心理活动影响下,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比如,人可能会将蓝色、波浪起伏的形状辨识为海水。人的环境知觉既依赖于那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环境刺激物的特征,比如光线强弱、物体的长度、运动轨迹,同时也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期待等心理过程。
当人们对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心理加工时,就是在空间认知。空间认知是对方向、距离、位置和空间结构等信息的编码、储存、回忆和使用,它涉及定向、形成认知地图和寻路等一系列空间问题的解决过程。认知地图是指个体对环境空间的结构布局所构建的空间心理模型。2寻路是人们在进行空间认知时经常完成的一项任务,与认知地图作为一种心理表征不同,寻路是一种行为。
在地铁环境中,人们有很明确的目的,即通过这一空间到达要去的场所。而定向和寻路是人们在这一空间中首先要做的事情。能够快速、顺利的到达目的地,是人们获得安全感的关键。地铁环境的复杂性很容易让人产生寻路问题,仅仅通过传统导向标识来进行空间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加强环境特征的区分性、提高可见性、降低空间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发挥标示作用等方面增强环境刺激物的识别度。
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存在的基础,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物质的、实体的存在,更是可被人感知的物质空间;它不仅是三维空间的存在,更是公众交流互动、认知体验的场所。它既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情感功能。这种情感的功能体现为:第一,公共空间影响着公众的行为活动。丹麦建筑师扬•盖尔曾将公共空间中的人群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人们对空间的体验与感知不同,产生相应的情绪反映,由此引起行为的变化。一般而言,当环境质量越高时,自发性活动频率越高,社会性活动水平随之增长。第二,公共空间能在精神情感层面对人造成影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优良的空间环境能提升人的安全感与满足感,能促成人行为的主动性与多元化,实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交流和互动。反之,恶劣的环境极大地减少了人的互动意愿,造成疏离感。
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指出:方向感和认同感是由场所决定的,场所是营造方向的空间结构,还形成一种认同感;城市的公共空间就是一种场所,人在公共空间中的归属感来自这两种精神功能的实现;人的生存依赖于他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有一种实用功能上或心理感受上“好”的关系,因为一个“好”的环境意象能使它的拥有者在心理上有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显然就是人对空间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可见,地铁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对公众的重要性。地铁公共空间是一种人为营造的场所,它需要被设计和塑造,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更得以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趣味感知”公共艺术指具有趣味性艺术语言并能被人所感知的公共艺术作品。趣味的概念主要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共通感和拉丁语的“品尝”或“味觉”。“趣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征。作为美学概念,趣味指对审美对象具有一种判断力的认识,同时趣味也常常能引起人的生理感觉。
在地铁环境中,任何一种导向性的暗示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按其意图行事,须经过三个步骤:首先,使用者必须发现这个提示信息。其次,能够理解其导向的含义。最后,乐意按此信息的提示去行动。艺术家在了解人的习惯以及行为心理模式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寻找、选择和组合各种元素,使艺术形象直接呈现在公众眼帘,引起人们的兴趣,促使其驻足欣赏并参与其中,从而带来愉快的体验。这些设计被人主观意识接受后,能诱发好奇心,形成趣味感知,导致连续的探索地铁环境的行为,并在情感互动、行为参与中形成制约,达到信息双向传递的功能,使得艺术体验具有偶发性而导向功能具备唯一性特征。
趣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具有美的特性的奇趣、奇异等,也有具有情感特性的幽默、荒谬等。本文所指的趣味不仅能引起人发笑,更重要的是让人将这种情感趣味上升为审美趣味。趣味性导向的艺术语言所追求的是在将方位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的同时,做到更吸引人的眼球,使人在满足了导向功能需求的同时还放松心情,体验艺术的美感。“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被赋予了更多情趣化的内容,力求在人与地铁环境中创造轻松的氛围,使人们在与环境共处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趣味。
当下的设计秉承“以人为本”,人的行为感知成为设计中首要思考的因素。“趣味感知”公共艺术以人的行为理论为依托,成为人与公共空间交流的纽带,并在地铁环境导向中起到合理的交互作用,与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它不仅美化地铁环境、传播公众思想,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在设计活动中带来不可小觑的启发。
注释:
1.吴建平,候振虎.环境与生态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102.
2.陈烜之.认知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8.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杨明洁,吴佳青.公共设施与导向系统设计[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