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钱海霞 (青岛市海洋大学 266000)
现代合唱的表现特征分析
——以柯达伊及曹光平的现代合唱为例
钱海霞(青岛市海洋大学266000)
摘要:柯达伊的《德国人与匈牙利人》和曹光平的无伴奏合唱《天湖・纳木错》,是两部以现代音乐的视角描绘民族音乐的无伴奏合唱作品。作曲家们采用了多种复杂的音乐创作手法,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评析其音乐创作技法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现代合唱;表现特征;柯达伊;曹光平
现代合唱艺术领域随着作曲家们的不断探索,新技法的不断涌现,许多传统法则被作曲家抛弃与冲破,形成新的表现特征。本文将分别以匈牙利的柯达伊和中国作曲家曹光平的两首现代风格的合唱作品为例,分析其创作手法及其表现特征:
柯达伊被认为是一个根基于民间音乐文化的现代主义者,他将民族元素与欧洲各音乐时期的作曲技法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柯达伊风格”。他的一系列合唱作品,尤其是为学校创作的同声合唱作品,早己成为了匈牙利和柯达伊的象征,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时代气息使其被广泛地传唱于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作品皆为无伴奏合唱,涉及民族音乐、历史题材以及宗教、文学题材。本文选取其中涉及中世纪匈德战役的无伴奏合唱《德国人和匈牙利人》来分析:
这部作品选用了匈牙利最受爱戴的国王作为题材,并通过匈牙利儿童的民间游戏“桥游戏”的形式来表现历史,充满戏剧性。
1.作品素材来源于一个儿童游戏曲调。在这首合唱作品中柯达伊选用了六个主题加以变奏,以组曲的方式出现:
第一主题由第二女低(德国人)开始,C小调,旋律明快简洁。主题进行了4小节后,女高声部在上方五度模仿回答。这个平行的主题在一问一答中持续了55小节。力度对比非常鲜明,其中调性的变化也颇有色彩。
第二主题从56小节进入,速度变成Moderato,主题以逆分的节奏,重复的乐节展开,并向g小调过渡。这个主题是匈牙利祷告者的演唱,颇富神秘感。
到80小节处,回到bE大调,恢复到第一主题的速度和旋律,激烈的争吵又开始:ff的力度,高八度的回答,使音乐的气势达到顶点。
第三主题从102小节开始,它是音乐的转折点,并使用了混合利底亚调式。
110小节开始的第四主题从C大调进入,速度加快:“Molto allegro”,力度也越来越强:“不管收不收通行费,我们都要过桥!”,118小节开始的补充进行充满力量,令人鼓舞!而128小节德国士兵演唱的三个重复乐节,变化的节奏型,递增的力度(从f到ff)将音乐推向新的高潮。
149小节开始的第五主题转向G大调,第一女高与第二女高形成卡农,最后在主和弦上终止。
160小节开始的第六主题实际上是第四主题的变化再现,并以C大调开始和结束。主题的附点节奏充满动力和喜悦,最后的终止式也有力而光芒四射。暗示着匈牙利人的胜利和荣耀。
2.这部作品的歌词本身就是在演绎一个故事,作品将歌词与音乐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戏剧性和旋律性。
3.调式上来看,柯达伊在这首合唱曲中使用了含有增四度的多利亚调式及大三度的弗里几亚调式,这些都使他的音乐增加了一层浓郁的东方色彩。
4.这首作品的和声应用了颇具神秘色彩的的平行和弦进行,这一技法是印象主义作曲家的特色手法,柯达伊将其借用到合唱作品中,表现出特有的音乐氛围。除此以外,第四主题中独立的四六和弦的使用也颇具色彩。
5.声部间的模仿复调在这首合唱中处处可见,从开始的第一主题和第五主题都充分的应用了模仿复调的形式进行对话。另外,作品中还出现了拼贴式的复调手法:21小节处,第一女高所演唱的17世纪匈牙利拉科奇曲调的动机与其他维尔本科什舞蹈旋律同时存在。
6.柯达伊的一些民族题材作品中,往往可以听到匈牙利舞蹈节奏的鲜明表现,在这首作品中,我们也听到了维尔本科斯与拉科奇舞蹈节奏,这种舞曲的节奏特点是附点前十六分音符与后十六分音符相结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柯达伊这首合唱作品中以民间音乐要素为根本:民歌的音调,调式,民间音乐的舞蹈节奏,既借鉴传统作曲技法,又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如平行和弦与拼贴式复调技法的使用,都向我们展示了作曲家深厚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巧妙的现代作曲技法。
中国的合唱音乐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从西方合唱音乐的“本土化”移植和“民族化”的发展历程,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合唱作品的织体、体裁、题材乃至合唱形式,都呈现出新的形态和特征,笔者在这里就2009年“'帕伦天奴”第四届作曲比赛—合唱及艺术歌曲“中的获奖作品:曹光平先生的“天湖•纳木错”为例分析其创作手法和艺术特征:
(一)拱形结构
《天湖•纳木错》的音乐结构为ABCB1A1五部拱形结构。展示着对称的美学观念,透露着前后呼应的逻辑关系:
A部分,分为三个领唱和合唱部分的六个声部,描绘了“西藏那曲高原山歌声回响”。音乐由两人先后在幕后两个方位呼喊开始,模仿西藏高原上远方的呼喊声。随后在三个声部合唱小二度的映衬下,领唱1进入音乐的主题。这个主题由小三度上行开始,没有特定的歌词,自由宽广,每一句都以合唱部分的六字真言结束。
B部分,“非常安静而神秘的神湖仙境”,共12个小节,后6小节与前6小节呈严格逆行。整段音乐都在“pp”的力度中,全部用“a”演唱,安静而神秘,与之后的C段也形成鲜明对比。
C部分为自由节奏的散板形式,“人们从遥远的山村走来”,也是一个拱形结构的三部分。可以分为三个乐句,全部以“呀拉索”作为歌词,多达十二个声部,并依次进入后呈现十二个半音的和声,进行主题的模仿,最后又逐渐消失。
B1部分,描绘了“远去的神湖仙境”。仅保留了原B段的前4小节,并省去领唱部分,仅用三个声部合唱来表现。
A1是不完全再现,回顾了A部分的部分材料,但三个领唱的顺序与A次序相反。虚词和力度相对应,最在合唱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吟唱声中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合唱作品的拱形结构不仅体现在段落结构的安排上,力度的设置及文字的内容也是完全符合这种拱形结构的。
(二)现代音乐作曲技法及民族音乐特征
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曹光平教授娴熟的现代音乐作曲技法,同时也能看到其中融合的西藏传统音乐要素:
1.调式调性上来看,这首合唱作品主要是C羽调式,但是其中贯穿了多种调性,同时五声性与半音化相结合,形成自由的无调性风格;
2.这首作品的复调手法也非常彰显功力:全曲多次出现自由模仿;B部分的两个乐句之间的严格逆行;C部分十二个声部由高到低依次进入,并形成音块儿节奏的卡农性律动,构成精美细致的微复调。
3.在音高材料上和旋律进行上,藏族音乐中最常见的羽宫、角徵的小三度音程进行在整个作品中充分运用;西藏民歌中常用的大二度、小三度助音及颤音式进行和多种装饰音的风格表现,也被应用到这首作品中;而作品中C部分每两个声部同时进入,分成六次,两音之间为三全音关系,十二个声部的写法受到了十二音的影响,但又不完全是十二音序列。
4.音块作为这首作品的重要和声手法,被多次运用。
5.歌词方面,《天湖•纳木错》全曲不用特定歌词,只使用了“亚拉索”和“唵嘛呢叭咪吽”以及“a”“m”或者“la”等各种衬词、哼鸣或母音。“亚拉索”是非常具有藏族特色的语言,是藏语中的感叹词。“唵嘛呢叭咪吽”是佛教中的六字真言,是最为常见的佛教信徒所念的大明咒,这些歌词在作品中运用时,每次都被赋予不同的旋律和音调,使其自身的节奏韵律和语言旋律性融合,传达出虔诚的藏族佛教信徒形象。
《天湖•纳木错》是我国当代合唱作品中的精品之一,作品在保持了民族风格的前提下,结合了现代作曲技法,如:各种音阶的结合,十二音音块的和声,对位的线条呼应,节奏卡农的交错结合,乐句间的逆行创作等等,为西藏民族音乐增添了现代元素。
本文选择和分析了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德国人和匈牙利人》与中国现代作曲家曹光平教授的《天湖•纳木错》,这两首合唱作品所具有的深刻民族性和现代性,都显示出现代作曲家们在现代作曲技法繁荣鼎盛的时期,仍然更深的着立于对民族民间元素进行挖掘来进行创作:不论是《德国人和匈牙利人》中的特色中古调式、平行和弦进行、拼贴复调手法的应用,还是《天湖•纳木错》中十二音音块的和声,节奏卡农的交错结合,乐句间的逆行创作等,都是结合了民族民间的音乐因素:匈牙利的舞蹈节奏和民间调式,中国西藏的六字真言,甚至是来自于民间“转湖”的拱形结构。这些表现特征都体现了现代合唱的一个典型趋势:越民族,越现代!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杨鸿年.《同声合唱训练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黄阳.“佐尔坦・柯达伊半音化和声风格探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6月(2).
[4]王海灵.“柯达伊同声合唱作品的艺术诠释”.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6月.
[5]王少明.“从前卫、中卫、后卫到新东方音乐——访作曲家曹光平教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1月.
[6]王勇杰.民族风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曹光平无伴奏三声部女声合唱天湖纳木错评析[J].人民音乐,2009年8月.
钱海霞,硕士,青岛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作曲技术理论。
作者简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