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天人合一”是艺术的本质——以摹仿说为例

时间:2024-05-04

王泳博 (武汉理工大学 430000)

论“天人合一”是艺术的本质
——以摹仿说为例

王泳博 (武汉理工大学 430000)

艺术的本质是从古到今中西方一直在不停地探索研究的一个哲学命题。本文将从西方关于艺术的本质提出的模仿论分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摹仿说:它艺术发展论的一种说法,艺术最初的来源是模仿,模仿大自然的景观,模仿自然界的人物动物。并且就模仿论的作品进行分析,在对模仿论进行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模仿论的不足之处:摹仿说更加侧重于将艺术禁锢在摹仿世界的范围内研究,缺忽略了艺术本身就是具有美的性质,在认识论的主客关系中,只看到了客观的世界,却忘了艺术有着客观世界所没有的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及表现性,因此从认识论看艺术本身就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不能代表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模仿论,主观能动性

一、关于摹仿说的理论与叙述

1.什么是摹仿说

摹仿说,是艺术发展论的一种说法,说的是艺术最初的来源是模仿,模仿大自然的景观,模仿自然界的人物动物,原始社会出现的壁画很多作品便是模仿而出现的。中国文字的最初记载是甲骨文,甲骨文中大多数文字均为象形文字,也是模仿动植物和自然景观而出现的。最早的摹仿论出自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由赫拉克拉提出,德谟克利深入解读。但真正将它用在解决艺术本质上的是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但在具体的观点上,二人还是产生了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分歧,不可否认摹仿论对于现实世界的追求有着自己的优点,一方面使艺术的好坏有一个评判标准,另一方面肯定了现实对于艺术的影响力,认为艺术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的。在这个基础上,18世界前的艺术作品才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

2.直接反映生活的作品

举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川美著名油画家罗中立的《父亲》,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这幅画的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画家通过很大的画幅,画的却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形象,并且这幅画的细节让人感觉到震撼的感觉,虽然耳朵边上的一支笔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作家将一支笔极不协调的放在了父亲的耳朵上,但是在艺术加上政治因素和特定的年代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不能否认这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作品。老人黝黑、干枯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深陷进去的眼窝投射着迷茫、辛劳、凄凉却又诚恳的目光,既能看到对于过去苦难的释怀,又仿佛在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期待,干瘪的嘴唇似乎已经久未沾水,粗糙的手上端着一直残破又粘合起来的碗,汗水一滴滴的从脸上渗透出来,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一个辛勤劳作的老农身上那沉重的担子。这幅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能让看到的人总会想起生活中的认识的遇见的某一个自己认识的人,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艺术虽源于生活,但却并不应该是生活的单纯再现,实际上,无论是从欣赏者还是作者的角度,如果艺术只是单纯的对于现实世界再现,那照片就可以直接代替,也就不再需要艺术家了。艺术需要的是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超越现实生活,得到心理上的享受,如果是纯粹的写实,与现实没有区别的话,那为什么不让欣赏者自己在生活中自己体验呢。

3.间接反映生活的作品

还有一种艺术手法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再现现实生活的。比如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二战期间,西班牙的小镇格尔尼卡在德军的轰炸下沦为火海,为了表达对这种残暴行径的愤怒,毕加索创作了这幅画,将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德军的残暴,无辜平民的痛苦,画面右边的妇女双手高举,从一片火海的屋顶坠落,另外一个则向画面正中心逃离,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是一具紧握剑柄的战士的尸体,剑旁有一朵花偷偷的开着,一只手从右边破落的窗户中伸出,手上有一盏耀眼的灯,照耀着这恐怖的场面。

二、对于模仿论的改进和发展

1.摹仿说的片面性

摹仿说更加侧重于将艺术禁锢在摹仿世界的范围内研究,缺忽略了艺术本身就是具有美的性质,在认识论的主客关系中,只看到了客观的世界,却忘了艺术有着客观世界所没有的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及表现性,因此,从认识论看,艺术本身就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不能代表艺术的本质。

2.对于摹仿说不足的发展学说

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关于模仿学说的疑问产生了,并且还产生了一些相对与之对立的学说,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情感论:他对各种普遍的美的定义的观点作了评论,对于艺术共性有着自己的主张,即将语言和情感相对立,这一主张在美国当代符号主义美学家苏珊•朗格手中得到了发扬,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达,以及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的直觉论:他把直觉、表现、创造、艺术和美看成是一个东西等,都是对模仿学说的不足之处的补充和反驳。但是也都是存在一些不足和片面性,割裂了与客观世界的联系。

三、我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

1.艺术的本质是实践

对于艺术本质的种种学说,各有各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但是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艺术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由实践所产生的。生产实践本身就是艺术掌握。艺术本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列宁认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但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实践,艺术是实践特别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符号化的人生实践,即产生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艺术作品,并以这种作品中的直接现实性来影响和推动人们的直接的人生实践。

2.艺术创作具有主观性

艺术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欣赏者的精神世界服务,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情感的慰藉,也是在精神层面上一种独特的对话形式,可以说,艺术就是艺术家本质的映射,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认为的造出了一个精神世界。这是艺术的相对性,也可以说是主观性。

3.艺术的本质天人合一

所以,对于摹仿说,我们也应该辩证的看待,它既有自己的优点,也有局限,不可否认艺术源于生活,但不一定完全照搬生活,也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提取、再创作。没有生活作为基础,仅仅靠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是难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同样,没有艺术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仅仅靠客观现实,那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艺术家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艺术的前提是人,人类从事艺术创作的活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保持一颗童心,感悟生活静心创作,把现实生活与最纯粹的主观意识结合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综合以上各个分论点,我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是一种来源于现实生活,激发艺术家、欣赏者非功利心态,实现情感传达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创作活动。

[1]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琳娜[M].上海译文出版社,草婴.1990.

[5]朱狄.当代艺术哲学[M].人民出版社,199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