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 青 (河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05002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国民间音乐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杨 青 (河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050024)
中国民间音乐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与用的环节脱节等现象和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将音乐文化从纯理论层面进行讲解而引起的。笔者认为,以理论教学为支撑,结合多视角、多类型的实践教学,方能培养出更加全面的“母语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音乐教育;中国民间音乐;体验式实践教学;融入式实践教学;应用式实践教学
中国民间音乐课程是以流传在我国各地、各民族中间的民歌、歌舞、器乐、说唱和戏曲艺术为知识内容,通过鲜活的感性乐象和系统的理性阐释,向学生传授我国民间音乐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内涵。不言而喻,高等师范院校是中国民间音乐教育传承的重要基地,是这一“母语音乐”教育的母机。因此,自1980年3月5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里,就正式把中国民间音乐课程列为专业必修理论课程。转眼,36个年头过去了。许多有识学者和辛勤的一线教师为中国民间音乐教育与传承的重大意义而摇旗呐喊,为探寻其教学良方而呕心沥血。回顾走过的路,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亦取得了相当的教学成果。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师中国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我紧跟学科前沿,汲取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亦欣喜于每年考卷上节节攀升的考试成绩。可同时,经年的学生教学实习指导工作中使我又不得不正视一个严酷的现实。那些我自信满满认为已经学有所成的学生们登上三尺讲台,面对他们的学生时是那样的手足无措、诚惶诚恐。曾经了解并掌握的知识点根本无法再在大脑的存储库中找到。好容易恶补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呈现的时候却无法提起学生的任何兴趣,更别提良好的教学效果了。综合调研,遇到此尴尬局面的又岂止我一人。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如何扭转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对于抽象、缺乏实证的宏观性研究,人类学、社会学提倡个案的和研究者直接经验价值的研究。本文希望借助个体的经验操作,为民间音乐教学中出现的这一问题提供一个应对参考。
体验式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对具体的乐象进行模仿表演的实践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准确地把握民间音乐的艺术特点。
(一)多种形式的体验式实践教学并举
由于体验式实践教学的优势,因此早已进入到民间音乐教学的课堂当中。传统的中国民间音乐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是民歌、歌舞音乐、器乐主题、曲艺戏曲唱段的背唱。毋庸置疑,这种方式有着较好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一个学年,甚至更长的学时内,仅仅采用演唱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显然是有些单调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操作得当,完全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基于个体的经验操作,笔者将其总结为唱、记、奏、演、创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首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学习背景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演唱、演奏和戏曲曲艺唱段表演等各种形式进行体验式实践学习。多种形式并举,自然可以更好地发挥体验式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其次,对于某些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曲目与唱段,可以采取记谱习得的方法,打破单一的学生以现有谱子为基础,结合教师口传心授的传统教授方式。我们知道,将音响记录成谱子,必然要求学生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很好地把控音乐的形态特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民间音乐的旋律特点、润腔特点、节奏特点、演唱演奏特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基础音乐素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再有,中国的民间音乐有着倚声填词的艺术创作特点,而这一原生性的音乐创作与传承特点也同样可以应用在我们的教学当中,让学生也用习得的曲调来填词,进行编创性学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感知到中国民间音乐可以用极精炼的艺术语言表达极复杂的艺术内容这一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 多种形式体验式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
当然,新的尝试一定会带来新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给中国民间音乐的学时数为一个学年72个学时,一线的教师都会有不够用的感受。而实践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则需要更多的课时数。如何在本就紧张有限的课程时数内进行多种形式的体验式实践教学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笔者认为,面对这一难题,教师首先应当有一个理念上的转变。出于对学生的关爱,我们总希望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不敢给学生太多的实践尝试。可是中国民间音乐形式多样,内蕴丰厚。数以万计的民歌、歌舞、器乐曲,四百多个曲艺品种,300多个戏曲剧种,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课上全其貌的。选择有代表性的音乐品种,精减部分教学内容给学生以实践机会是我们不得已而为但却直接有效的手段。看似轻了数量但提升了质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也就有更强的运用能力,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当中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自我补充。这也是所谓舍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吧。
当然,实践过程中可行的技术性操作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课堂学习时,尤其是新知识内容引入时可以以演唱实践为主,其他形式的体验式实践则安排在课后,以作业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自由结组,配合表演,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检查,给出相应的成绩纳入到课程总成绩当中。这样一来,可以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同时降低对学时数的消耗。
融入式实践教学是让学生不再面对课堂上的讲解、书本、视频、音频,而真实的感受民间音乐文化鲜活的艺术魅力。
融入式实践教学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双管并行。一是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融入到民间音乐原生性的呈现环境当中。二是请进来,邀请民间音乐的表演艺术家、理论家、民间艺人、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现场表演、讲解与互动。
“走出去”,学生可感受到书本上、课堂上学到的多种民间音乐的鲜活呈现,体验到民间音乐在不同场景下、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中呈现的特点与变化。让学生在“现场”观摩、采访、调查,并写出简短的采访体会。这种融入式实践体验旨在打通民间传承与专业教育的壁垒,积累民间音乐资源,点燃学生传承民间音乐的热情并为学生自己的艺术学习和实践开拓更加广阔的思路。
“请进来”这个过程中,学生亦可有现场感,尤其在和不同民间音乐类型的传承者之间的零距离互动中拉近了和民间音乐的距离。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试图去解决问题。学生收获的是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总是告诉学生,要刻苦学习方可学以致用。可真是学会了就自然而然地会用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经过系统的应用实践练习是不可能轻松驾驭所学内容,做到学以致用的。
(一)传承与创新双维度的应用式实践教学
应用式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母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中小学校的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分析中小学常用版本的教材,我们可以看到,1/3以上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内容。毋庸置疑,这些教学内容我们的学生已经在大学课堂上学会了,但学会了,并不等于会教了。以前我们的办法是把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例分析等等一股脑扔给教法老师来处理。但实践证明,教法老师由于专业所限,在面对不同专业内容的具体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讲解时还是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或者说效果不能达到更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求专业老师和教法老师的通力合作。专业老师可以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在学生将来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本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很好地补充教法老师的教学内容。
当然,除传承之外,创新亦是一个音乐事项得以良性发展的必要因素。青年音乐学子承担着传承发展母语音乐的重任。我们的教师要教导学生在他们各自专业表演和创作活动中将视角关注到异彩纷呈的中国民间音乐中来,他们必将成为中国民间音乐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二)应用式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建议
首先,从传承角度来看,应用式实践教学应从具体作品入手,给学生更加切实的帮助。如教学过程中,在遇到有关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时可从理论讲解,经典音频、视频赏析,实践表演,适合中小学学生的教学方案设计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不但学会了,还要做到会教了。当然,是否能够做到真正的会教了,还要从实践出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实践课例加以准备。在课程中后期,抽出部分学时来让学生进行教学实践,互动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在上讲台面对学生时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和经验准备,自然会更加从容。
其次,从表演角度来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自己所擅长的专业表演当中汲取民间音乐的养分。或鼓励他们以原生性的样貌将民间音乐展现在舞台之上,或鼓励他们将民间音乐当中极具特色的演唱技法、演奏技法、表演形式与自己的专业表演相结合加以创新。这样既可取得富于个性的表演效果,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对他们今后的表演艺术实践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再有,从创作角度来看,教师可将部分以民间音乐元素创作的,或者是在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思维下创作的新作品放至课堂或网络中,引导学生在自己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将视野投向丰厚的民间音乐文化。让学生了解,在国际音乐领域内知名的中国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土壤当中的。这流淌了千百年的音乐定有它让人叹服的迷人魅力,是应当也是值得被我们继承并发展的。
总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中国民间音乐课程的目的是让即将成为人师的青年学子更好的了解、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而对于音乐文化的认知、传承、发展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则是收效甚微的。面对课程建设当中的问题,我们需转变观念,以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多视角、多类型的实践教学为依托,培养出更加全面的“母语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1]蓝雪霏.现代化语境下的民间音乐教学应对[J].中国音乐,2008(01).
[2]田耀农 黄虎.基于现代电化教育技术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音乐研究.2011(02).
[3]周世斌.高等音乐教育中理论课教学模式分析与改革[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04).
[4]张君仁,王冰.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11(02)
杨青,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师范大学第14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4XJJG07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