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观海》中所体现的油画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4-05-04

张永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0000)

《观海》中所体现的油画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张永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0000)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油画技法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乡土写实油画”。这些绘画虽然照搬西方的现实主义绘画技法,但是在表现中国那个特有的时期的特有的题材上,产生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特有的美感。即质朴,乡野,粗犷……,通过“土”“旧”的特点,形成了一种对现实和历史的情怀,既感伤又怀抱希望。无疑这种中国特有的油画语言在整个油画的历史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它丰富并发展了油画这一画种,并为之增光添彩,虽然这些作品大多技法并未成熟。

到了80年代后期,以靳尚谊先生的《塔吉克姑娘》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绘画中理想化的审美形象、造型、光、色……都代表了对西方传统技法的学习达到了新的高度并趋于成熟。随后中国出现了各种绘画流派。而大部分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绘画在中国没有取得新的成就。于是一种理念开始兴起,即油画不能照搬西方,而应该将中国创痛艺术里的审美特征应用与油画之上;或者将现代主义绘画的因素应用于传统绘画。即所谓的古今中西的融会贯通。虽然这种理念一直受到怀疑,这种表面技法的简单拼凑难以产生好的绘画作品,但是这种理念却或大或小的影响着很多中国画家,《观海》这幅画正是完成于这种理念流行的时期。

《观海》 张利华

《观海》照搬西方现实主义油画技法。造型与色彩,包括构图,题材等等都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绘画的理念。作品中的技法娴熟臻于完美,造型深入精准,而且富有力度。这幅作品完成于2008年,作者张利华先生对于当时流行的绘画理念置之不理,专注于对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的深入学习与探索。细致入微的描绘中国工人。但是《观海》中所包含的绝不仅仅是对西方写实技艺的娴熟掌握与运用,更是描绘中国劳动者的绘画的优秀典范。作品里的人物形象,乃至精神内涵不同于西方的现实主义绘画,也不同于中国七八十年代的伤痕美术。

《观海》中所描绘的主体人物,停下了手中的劳作,凝神注视着大海,似乎游离于周遭的环境而处于走神的状态,迎着凛冽的海风,生活的磨砺和岁月的感伤如雕塑般的刻画着人物的面部,却看不出明显的悲伤与喜悦,画面中有形,有色,有韵,但却似乎不见明显的神情,不悲不喜,不怒不乐,但似乎又百感交集,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在有无相生中彰显人物的性情与画面的张力。在浓密张扬的云的呼应下,人物的形象强烈而又力度。天空的磅礴与大海的苍茫,都为了呼应人物的精神状态,含蓄而又不失感染力。这种表达方式是中国画家所特有的,这种中国画家特有的情怀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这是审美取向的自然流露不同于当时流行的表面肤浅的形式嫁接。《老子》里面写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作品中的“有”与“无”的相辉相映传达着丰富的情感。这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同样的传达着人的内在的真实。并非虚无,而是真实的存在。人立于天地之间,这时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在一片天与海的虚无缥缈间含蓄却又富有力度的传达着人的一切情感,一切内在的真实感受。这种美并非简单的悦人耳目,而是一种止痛心灵的深刻表达。

贡布里希在上个世纪末曾写道“年轻的艺术学生为常规的艺术观点所激怒,要创造‘反艺术’颇可理解,不过,一旦反艺术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变成了大写的艺术,还有什么可反呢?”《观海》中的绘画技法几乎没有任何对于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反叛,而是循规蹈矩的探求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技法,力求使技艺娴熟,语言凝练。相比那些新的绘画理念这种油画显得“古板教条”,但是在这里艺术却有了难得的具体明确的表达。“如果艺术家需要刻意绞尽脑汁去创造新的绘画样式,那么即使随心所欲之作也可能成为新的绘画风格”,新的“主义”但是艺术“必须保持传统的命脉不致中断,保证艺术家仍然有机会去丰富那串宝贵的珍珠。”《观海》将中国工人的形象特征与中国画家的内在精神融入了作者对西方传统绘画写实技法的深入探索与学习。这种绘画只可能诞生于中国,但这种绘画语言与审美形象却完全符合西方油画的语言与特性。因此从油画这一画种的历史进程来看,《观海》是一种传承与发展,拓展了油画的语言特点,“丰富了那串宝贵的珍珠”。

张利华先生对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题材颇感兴趣,专心学习西方的传统写实绘画技法。1989年,他进入中央美院的一画室学习,师从靳尚谊,孙为民,潘世勋。当时中央美院正开始全面的学习西方各种绘画流派,他所接受的一画室学习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西方各种传统写实的绘画技法,即古典绘画至法国自然主义绘画这一段时间的绘画技法,这使得他对于西方传统技有了娴熟的掌握,因此他在表现现实主义的题材的时候,技法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与罗中立先生的《父亲》相比,《观海》中的色彩的应用更加接近巴比松画派的柯罗的风景。少了一些“土”与“旧”的特征,多了一些含蓄的内在的精神表现,和更多的油画技巧。其中场景的布置安排,次要人物的位置与动作,云的形状....都为了烘托主体人物服务,这更加强化了主体人物的存在感,更能引导观者对于主体人物的心绪的思考,强化了人物对于所处的周围环境的感受。从而加强了主体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状态。作品中造型与色彩以及笔法的运用,符合巴比松画派的特点,色彩微妙富于变化,表现真实的自然。

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绘画的技法的进步对于中国油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海》中的油画语言与技法是对西方五百多年的油画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