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谭晓燕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310000)
平面构成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
谭晓燕(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310000)
此论文为校级课题《“平面构成”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而作,项目编号:2009IB-a20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教学体系之一,它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训练活动1。构成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由当时的艺术大师与设计师共同打造的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设计教育基础课。自20世纪70年代末,构成的教学从香港移入国内,历经三十多年无论是构成原理的深度还是构成形式发展与表现手段,较之引进之初都有了飞跃发展;平面构成的训练不是简单地模仿物体的形象特征,而是要把自然界中的形态还原成最简单的点、线、面的抽象形态,按照规律进行分解、组合、变化。就造型而言,平面构成的训练既有别于纯艺术的造型方法,又有别于传统图案的造型方法,有利之处在于可以系统化、规范化的训练,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们也看到如果训练的尺度把握不当容易走向为形式而形式的弊端,遏制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审美能力的内化。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尺度,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是每一个设计基础课教师面临的课题。
以往的平面构成教学, 章节内容设置比较独立、连贯系统性不够强,这与构成教学体系转译而来的历史有关,给人的感觉片段化。片段化章节容易造成传输给学生的仅仅是教材中形态组合方式和程式化的构成形式练习,难以体会到平面构成对于造型的创意性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重新梳理以训练学生独到的构想和个性化的设计思维潜能为目标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训练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是新的构成教学的重要特点。在这个目标前提下,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从课堂讨论、团体合作方案、教师讲评到学生互讲互评等方式,尽可能创造条件,以启发式、互动式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性学习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同时,重新设置关联性的课题训练,包括创意思维方式、构成方法、表现技术等课题训练来深化教学目标。
以往的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引导学生对既定的、固有的几种骨格样式、形式法则、空间规则进行认知与实验,学生在完成课题时很容易满足于形式化的模仿,满足于特定的格式填充,其结果是作业缺乏创意和生动性。教学内容的综合定位就是强调世界万物离不开形态、大小、色彩和肌理几大要素,弱化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的界限划分所造成对形态造型的片面理解。例如:“对比与统一”是视觉形态的总体法则,包含了各种视觉要素,黑与白是色彩的最强对比,是平面构成中最常用的对比色;色彩构成中也必然要借助于平面构成的形态、骨骼来表现。二维空间的造型如此,三维空间的立体构成规律也是共通的。因此,在课题布置时加强实用性、综合性训练,鼓励学生打通认识和灵活运用视觉要素的原理,从而达到培养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种以构成元素的核心入手,从教学内容本身就包含“三大构成”的要点,体现了基础课程的全面性和连贯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多元化的思维方法。
日本著名构成教育家朝仓直巳先生说过:“一位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美感及丰富的创意,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创新是观念,电脑和手绘仅是手段2。关于在设计基础教学中是否要用到电脑辅助设计,曾经是一个争议的问题。以往的教学偏重手工绘制,它的优势是能培养画面的整洁与精美的习惯,同时手绘练习能够使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特点;其不足是过于追求画面的整洁与精美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推敲和构思作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抑制了其创造力的发挥。如果利用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专业设计软件,代替教学中的部分手绘技能训练,不但速度快、质量好,还便于反复修改,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作品的构思和创意上3。因此,平面构成教学电脑化已成主流,以其便捷、高效、精确、易于修改和保存等特点使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构想创新。如:广州美术学院陈小清编著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教材,在构成内容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同时强调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作业练习大量通过计算机制作完成。这样经过大量的作业练习,通过头脑、眼睛和心理感受,对所学的知识获得深刻理解,充分发挥计算机绘图准确、方便、快捷、易于修改、保存、复制的优势,又可使学生把精力从绘制和制作技术方面集中到造型感觉上,放在创意形式上,达到教学的目的。
专业的设计实践当中,大多数都是依靠团队共同完成,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因此,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基础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后的“平面构成”课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团队合作环节,教师布置课题训练时将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组,分任务,共同研讨完成既定的目标,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全面把握整个过程、环节状态,适当地加以引导。这种交流是设计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相互交流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形成对新知识的深刻透彻的认知,甚至碰撞出创新的艺术火花4。团队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想象力、创造力。
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功能与审美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设计能力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将应用设计的信息贯穿于教学中,使其思维超越基本理论,结合专业学科的研究与学习尤为重要。在授课中,紧密结合应用设计作品,如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产品开发等进行研究与讨论。这种过程的积累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授课生动、形象,又能让这些优秀的应用设计理念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想象力思维。如在基本形“群化构成”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按照教材的内容来讲述,常会使教学陷入表面化、形式化,失去学习“基本型”设计的意义。但是,通过精选经典的标识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能直观感受标识设计中基本型的造型状况和群化的规律,教学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在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训练时,选用不同意境、不同情感的词汇、诗句、书画让学生欣赏、感受、在感受中提取抽象图案和有意味的造型,这种过程不仅有利于文化审美的积累,也有利于设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平面构成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对于设计的认知从模糊和感性逐步走向相对清晰和理性,达到对造型意设计的深入了解与掌控,为以后的专业学习作好铺垫,提供原动力,成为掌握一定实用技能的艺术设计人才。
注释:
1.任冠楠.浅谈三大构成课的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7):41.
2.杨冬梅.平面构成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3):79-80.
3.约翰内斯·伊顿.设计与形态[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36.
4.郭巍.平面构成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改进措施[J].科技与管理,2008(6):1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