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阳新布贴的造型意味与楚国艺术的审美渊源

时间:2024-05-04

姚 菁 ( 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435000)



阳新布贴的造型意味与楚国艺术的审美渊源

姚 菁 ( 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435000)

摘要:阳新布贴作为鄂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形式,与本地区及楚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外部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代表楚国艺术的青铜文化、丝绸刺绣、漆器彩绘三种楚国艺术形式,承载了神秘而厚重,灵动而传神的楚文化遗韵,我们可以运用这三种艺术形式与阳新布贴的造型体系进行比较性研究,以期探究楚国艺术的审美意味与民族精神在湖北阳新布贴造型中的体现。

关键词:造型意味;审美渊源;楚国艺术特色

本文是2013湖北省教育厅项目13y04《湖北阳新布贴民间美术资源引入高校美术专业教育研究》成果论文;2015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教研项目XJ201511《鄂东民间美术融入高校美术创新教学与实践模式研究——以湖北阳新布贴为案例》成果论文。

阳新布贴是一个流传于鄂东地区的民间布贴技艺,其造型大气、技艺精美,极具楚文化的民俗特征,与当地乡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逐渐衍生发展起来,所以并没有史料确切的记载它最早的出现时间,只是依据民间的艺人口口相传推算有近1500年历史。

然而正是这样的民间艺术工艺紧贴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其衍生、发展、繁荣必然与鄂东地区的地理、人文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今天回看这一民间技艺不仅仅从其外在图形样式出发,还应探究其历史人文与民族文化的背景中所投射的光芒,从楚文化的底蕴中感悟先人的智慧与精神。

一、楚国艺术的形成及历史背景

(一)楚国的资源环境与楚国艺术精神的树立

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与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外部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楚国艺术是指迁居南方后而与当地土著逐渐融合而形成的楚族,在江汉平原流域以及荆山地区的范围内,其中尤以湖北的江汉之间为腹心。在当时的地理形势上,可以看出其位置南北贯通,东西相连,成为一个历史与文化的融合地,加之丰富的矿产与森林植被,浩瀚的大江与美丽的湖泊,楚国艺术即是这一资源环境所孕育的瑰宝,她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和理性的光辉,树立了楚艺术的内在精神。

(二)楚国艺术所表述的楚民族的观念与信仰

楚国艺术得地利,顺天时,是上古时期的先民面对自然万物的集体智慧的体现,真实地表述了楚民族的观念与信仰。楚文化是楚国先民在面对天地与自然,用自己的智慧解读客观世界的认知,从战国的青铜器到漆器、刺绣等工艺技法艺术,无不在造型、装饰纹样、色彩表现上呈现楚文化的大气磅礴与精巧繁复,体现楚人的内在精神与艺术意志。

上古的先民用原始性思维演绎了对于天、地、人的解读与思考,他们用青铜文化传达对天地的敬畏,用丝织刺绣幻化人间的理想,用漆器技艺演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切都编织成楚民族对于自然万物的理解与认知,传达最朴素、最纯粹的生命信仰。

二、阳新布贴的形成与历史风俗

(一)阳新布贴的孕育产生与民间风俗文化

阳新布贴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下,由湖北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的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进行缝制与刺绣技法的制作,并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这些布贴的产生也是与湖北地区的民间风俗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民间婚嫁的礼俗为新娘准备精美婚礼服装,所剩下的布角,就装入一个布袋中由新娘带到婆家,以备为婚后的下一代准备衣物的装饰所用,自此延伸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

民间的礼俗成就了阳新布贴的工艺技法,母亲对后代的期许投射到布贴的制作中,在口传身授的图样基础上,添加初为人母的慈爱与智慧。很多图样都在经过代代流传下,变得更加繁复秀美而生动有趣。

(二)阳新布贴的造型意味与民间智慧的体现

阳新布贴的造型来源于楚文化的稚拙风格,色彩浓烈,构成浪漫,尤其是黑色棉布上装点鲜艳的色彩布料和打破时空的构图组合,运用于丰富的实用体系中,并辅以细密的针刺纹样等多元化处理,成就了民间工艺美术独有的审美韵味。

阳新布贴的品种繁多,其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及传统的吉祥图象。它是民间妇女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运用联想与想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祝愿。阳新布贴的造型图样紧贴生产、生活的需要,从婚嫁的被面、枕头到婴童的布玩具、肚兜,无不体现母亲为爱所营造的“家”的氛围,为小孩传递“家”的梦想,为社会营造的和谐家园。这些随岁月变迁而留存下的图样,满载着深沉的母爱,丰富了民间技艺的同时,也传递了母性爱的光辉人类的理想与精神。

三、楚国艺术特色与阳新布贴的造型渊源

(一)楚国的青铜纹饰与阳新布贴的图形比较

最能代表楚国物质文化最高成就的莫过于楚国的青铜器。青铜的鼎盛发展是楚国之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繁荣的侧影,从日常的器物、纹样到礼器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物质向精神层面的转变过程。

青铜的器形端庄大气,显示楚人面对天地的敬畏,而外表的纹饰又多以虎背、蛇神、凤羽的图形,遒劲的曲线反映审美的优雅与灵动。在尊严与灵动中传递楚人古拙的现实性与轻巧的梦幻相结合,是理想与现实的有效结合。阳新布贴的图形样式与楚国青铜器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二)楚国的丝绸刺绣与阳新布贴的技法比较

楚国的丝绸刺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织染工艺到刺绣技艺都堪称精美非常。楚国丝织品的花纹绘饰,轻灵飞动,富丽多姿,特别以凤纹为代表的纹饰设计是楚文化中最具特色与隐喻图形的代表。它以彩色绣线在平面上绣出凸现的花纹,使人感到一种浮雕式的艺术效果。作为民间艺术的奇葩——阳新布贴也是吸收楚刺绣的技法特征,形成大气拙朴而不失灵秀之气的布贴作品。

在阳新布贴中我们可以发现刺绣的技法运用,恰恰是布贴作品得以完整呈现的装饰方式,在布贴的有限空间里,运用不同的刺绣针法对布贴进行细节加工和描绘,形象而生动的呈现丰富的图形样式和精美繁复的图样,在加固布样实用性的同时,增加了布贴中凹凸肌理的审美效果。

(三)楚国漆器彩绘与阳新布贴的配色比较

楚国漆器是在当时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下,拥有大量的漆树、油桐等木材的生长,让漆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色彩的配色以红黑为主,间加黄、褐、绿、蓝、白等各色均有,色泽鲜明。

楚国漆器的图形样式吸收了青铜器大气的形态和委婉的装饰,具有人类认知自然事物后所产生的符号式的图形印象,是人类面对物质世界所产生的回响。这些回响真实而生动的体现了楚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的思考与畅想。

楚漆器造型奇特,纹饰飞扬,色彩绚丽,制作精细。那些存留于器物中的人类智慧,随时光的流转逐渐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经代代相传图形样式已深入民间,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品味到楚国所遗传下的气息。阳新布贴吸取漆器的黑色为底色,故选取纯黑的手工棉布为基色,使布贴整体视觉上呈现原始大气磅礴之势,并灵活运用色泽艳丽的边角布料进行组合和色彩搭配,传承具有楚国艺术特色的色彩视觉体系,凝重而不失轻巧,端庄而不失艳丽。

四、楚贵族的审美趋向与民间大众的审美意味

(一)楚贵族的审美趋向

楚贵族是由中原地区南迁的祝融部落的后裔,他们拥有先进的中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加上南方独特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从而形成以青铜文化,丝绸刺绣,漆器文化为代表的楚贵族审美趋向。

青铜器物中方正的外在造型于“S”型装饰形成大气与委婉相对比,庄严中不失秀美,阴阳刚柔相济,反映楚贵族对天地万物的整体认知和审美理解,物象写实与心象创造的有机统一。

(二)民间大众的审美意味

楚文化滋养下的鄂东地区民间大众,参与生产生活的各种劳作与建设,亲历江汉平原地区的习俗文化和感受楚文化的遗风遗韵,必然在民间的器具、服饰等图形样式上沿袭贵族遗风,结合民间的材料,建造凝聚着劳动人民自成体系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俭美德。

最具代表性的楚贵族灵物图形——虎背、蛇身、凤羽,在阳新布贴中占据主要的图形表现的位置。在吸收楚文化特征纹样的同时,民间艺人采用原发性思维结合现实的植物、花蔓等物象与楚贵族的灵物图形虎背、蛇身、凤羽相结合,生成似象非象的繁华愿景,形成朴实而乡土的审美意味。

阳新布贴的风格与样式是楚国艺术随时光推演,逐渐在历史长河中蜕变成结合民间物质材料和民俗习性所形成的民间风俗,其深层的内核是秉承了楚人的艺术意志,体现了楚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理想。

(三)传承楚国文化与继承艺术精神

楚国艺术独特的品格,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培育的,是在中国历史一个光华灿烂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与发展起来。它的形式风格及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不仅是先秦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上古文化的艺术殿堂。当我们今天凝视这些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当怀有崇敬之心与古人对话,怀有感激之情体悟先人的智慧与热情。

五、结语

在两千年前,楚国艺术是一个民族集体表象高度凝聚的体现,它所反映的是这个民族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它所体现的审美情愫,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延续的传统和风尚。而存留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阳新布贴的造型样式与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与传承了久远的楚国艺术的遗风遗韵,进入先民的精神世界,体验楚国艺术所包含的那种神圣的具有宗教意味的情感,折射出近代阳新布贴所传承的历史精神与文化意味。

参考文献:

[1]邵学海.激情浪漫——楚国的艺术[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何念龙.千古绝响——楚国的文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9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杨权喜.楚文化[M].文物出版社,2000.

[6][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M].东方出版中心,1994.

[8][德]卡尔·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华夏出版社,1989.

姚菁,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