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炜炜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226007)
装置艺术是人类思维的衍生,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它一方面因其将科学技术和公共空间完美结合而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需求,满足了社会公众对于历史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符合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前景。20世纪以来,在现代主义的熏陶下,装置艺术便以其独特的观念和造型方式成为了新的艺术形态。而与此相符合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两者的进步和结合使得影像装置艺术这种新的艺术形态最终产生。影像装置艺术的产生得赖于装置艺术的发展和光电技术的飞速进步,将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想结合,在诸多艺术家的探索之下实现了艺术的质变。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逐渐提高,也由此给传统的造型设计带来新的思考和潜在的无意识影响,同时也为影像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装置艺术具有独立性、开放性、互动性、综合性等等特征,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使人能够置身于三维空间的环境,多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参与到体验中,改变了传统艺术模式单一和被动的形式,化主动为被动,化单向为双向,使艺术形式和人的综合感受可以得到共鸣和反馈。
装置艺术的出现,首先是社会生活已经进入了大众文化时代,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逐渐流入大众社会。艺术也不能再简单地以偏概全的雕塑等作品,单一而高高在上的艺术模式逐渐被打破,大众文化的兴起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有了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有了更多的艺术载体,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其次是公共空间对于艺术诉求的加深,公共空间需要艺术来展现它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装置艺术开始不断出现在公共空间之中,其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影像艺术在19世纪以后就获得了探索和突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的“电影放映机”研究发明的成功成为了影像艺术出现的契机。之后电影电视逐渐成为了大众消费品。当电影银屏中的影像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而成为商业和利益的手段,艺术家们开展了反对商业影像的思潮。于是影像艺术应运而生。
传统的空间艺术造型主要是以城市雕塑等存在于公共空间,然而这样的造型往往是静止的,并且被限制接触,仅仅停留在观赏的角度,而缺乏更深入的交流。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更新,打破了传统空间艺术造型的墙壁,影像装置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创造了艺术作品和大众审美品位的融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反传统思潮逐渐兴起,人们开始质疑权威,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最大化,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的混乱,“波普艺术”的冲击,打破了艺术原本高高在上的地位,大众审美终于开始和艺术相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结合起来,也就是影像装置艺术。
可以那么说,影像对于装置而言是一种质的蜕变,对艺术方式而言也是一种深化。影像装置所具有的强烈光源加上能够及时变幻的影像,轻易聚焦了人们的实现。动态的画面打破了建筑学上的静态,丰富了景观的视觉效果。在信息时代,影像成为大众传媒中最为通俗和高效的媒介,影像装置艺术广泛受到艺术家和公众的青睐。
影像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广泛应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传统意识的变化。观念和意识的更新,会打破传统艺术展示空间的局限,使艺术交流呈现多方面多角度的交流趋势,创造了艺术作品和公共空间互动性的体验背景。
(2)光电技术的飞速进步。技术的普及和创意的更新,使互动模式和表现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使得装置艺术在新媒体和公共空间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3)大众审美地位的转变。传统审美观念的突破,人们可接受的艺术范畴变得广泛,新的审美意识逐渐融入到人们的观念之中,个性化被提倡,使得艺术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也使装置艺术有了介入公共空间的合理性。
在如今的大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艺术的迅猛发展,装置艺术已经变得随处可见,博物馆以及一些中大型的会展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了常备。借助着新媒体艺术媒体,影像装置艺术的发展手段和呈现方式逐渐多样化,艺术家往往借助于光电技术,借助于静态数字图像,借助于动态影像等等,将观念意识转化为实体。而其对于空间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可视可听的即时图像成为了最适合在公共空间呈现的手段和方式,良好的影像信息媒介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了符合审美形式的审美愉悦,也为公共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展示手段和新的审美元素。影像装置艺术越来越受到艺术家和普通民众的重视,艺术通过影像的形式逐渐走出了传统的博物馆等高大上的艺术场合,而逐渐走进公共空间,进入大众的生活,很好地诠释了文化消费生活中的共同性。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理解这个问题:
法国艺术家罗贝尔就曾经以影像装置的方式将一个人行通道变成了一种公共空间的艺术。那个位于两个车站之间的人行通道被他在楼梯两侧的墙面之中嵌入了29台监视器。这些大小不一的监视器的屏幕中显示出来两种不同的影像,一种是普通的欧洲城市风景影像,而另一种则是由监视器摄制下来的进入该空间的行人等影像。城市风景影像代表的是公众视点,而实时影像中内容的变幻和不确定则是个体的私人化体验。由此这普通的人行通道便成为了空间艺术的舞台。
澳大利亚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歌唱之石”也是典型的装置影像艺术。它是李永乐夜间投影的方式,利用灯光效果已经图形图像的映射向悉尼歌剧院和海港大桥投影电影画面,并由一艘巡游船联播作曲家JonDrummond的声音作品,赋予了影像极强的解读效果,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和景观的形态,将夜色中作品的视觉形象和听觉效果完美融合,造就了著名的“歌唱之石”。
“Volume”是位于伦敦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内的一个影像装置艺术作品。该作品很好地诠释了影响装置的互动性效果。它是由许多LED光柱和声音设备组成的,与光柱的矩阵中的人可以发生互动,光柱将会随着人的动态变化产生一系列视觉和声音效果。“Volume”位于古老的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内,正是新旧历史、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织。
可以说,影像装置艺术很好地将艺术创作从平面艺术变为多维艺术,使大众能够真正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可视可观可触,将信息随时呈现,使得艺术变得可互动,也更亲民。在大的层面上而言,在公共空间的影像装置艺术属于真正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家的心血以及发达光电技术的非功利性。然而要真正做到将公共环境和艺术融为一体也有着一些阻碍。因此,在考虑到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将大众审美和艺术导向相结合成为了十分有必要的形式。迎合大众审美的同时引导大众审美,同时增加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将共性和个性完美融合,毕竟影像装置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也正在经历着飞速的发展,拓展着艺术的范畴,为公共空间提供艺术的审美愉悦,在未来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刘慧. 影像装置艺术及其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D].北京服装学院,2012.
[2]邓晓莉,李永春. 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J]. 美与时代(上),2015(7).
[3]徐戈. 互动装置——公共艺术表现的新空间[D].中国美术学院,20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