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价值——以内蒙古新巴尔虎旗和科尔沁右翼中旗为调研中心

时间:2024-05-04

张丹丹 (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 116000)

浅析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价值
——以内蒙古新巴尔虎旗和科尔沁右翼中旗为调研中心

张丹丹 (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 116000)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这是我们传承和保护这一蒙古族民族典型文化艺术的核心,更是我们探究乌日图道长调民歌与游牧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明确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在当今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思考长调民歌今后创作方向的重要考据,对于我们传承和保护这一优秀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其他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乌日图道长调民歌;产生与发展现状;艺术特征;价值与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价值探索与传承保护研究-以内蒙古新巴尔虎旗与科尔沁右翼中旗为调研中心”(G201512026026 )阶段性成果。

一、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1.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产生

蒙古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不论是历史典籍、文学作品,还是音乐舞蹈均盛名在外,在科学、医药、哲学等多方面也卓有建树,传承发展至今。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语中称之为“乌日图道”,是蒙古族传统的民歌体裁,经由一个特定的历史契机方才正式产生。约1000余年前,蒙古民族由额尔古纳河林地迁徙至蒙古高原,民族的生产方式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民歌形式随之产生。随着蒙古民族游牧文明的不断发展,地广人稀的草原上,长调逐渐成为人们表达热爱生活、敬畏自然等情绪的一种惯用方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取代了原本结构方整的猎歌,成为蒙古民歌的主导,并最终成为一种典型的民族风格,承载蒙古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1

2.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发展与现状

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发展基本可分为山林狩猎、草原游牧、半农半牧三个历史时期。早期短调音乐形式的狩猎音乐是孕育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基石;草原游牧时期,乌日图道长调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主导;半农半牧时期,短调民歌再度繁荣,长调民歌愈发成熟。如今,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在我国蒙古族聚居的内蒙古自治区内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格局体系,从东部科尔沁、呼伦贝尔等几大草原,辐射中部锡林郭勒草原,绵延至西部鄂尔多斯、阿拉善及青海、新疆的蒙古族聚居地区,并与蒙古国相连接。

但在整体的发展进程上,情况却不容乐观,不仅民间长调演唱者人数不足,曾一度繁荣的东土默特部、科尔沁部长调已几近消失,熟练的老艺人所剩无几、专门的研究人员数量不多,且老艺人大多后继乏人、研究者的理论研究与教学也缺乏全面深入探讨与挖掘,如今乌日图道长调民歌都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二、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艺术特征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有着相对完整的体系,大致可分为礼歌和牧歌两大类别,在艺术特征上主要具有如下特点:礼歌中又以宴歌居多,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中则以赞歌、思乡曲为主,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

1.风格雄浑悠长

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全部采用蒙古语歌唱,反映蒙古民族的游牧生活,字少腔长;节奏自由,音域极为宽广,曲调十分悠扬,艺术风格以旋律舒缓悠长最为突出,且叙述性与演唱性并重,演唱者还可以根据自身情绪自由延长长音。这种悠长的风格特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独唱庄严,群唱肃穆,给人带来一种雄浑壮美的崇高体验。

由于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分布广泛,在总体雄浑悠长的风格基础上,各地区长调又各有特色。以项目调研中心为例,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富于热情奔放的色彩,《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曲目代代传唱;项目调研中心之二的科尔沁长调则以抒情为主要特色,《思乡曲》为经典曲目,广为流传。另外,昭乌达(今赤峰)长调颤音丰富,锡林郭勒长调以声音嘹亮著称,阿拉善长调相比其他地区则节奏缓慢。

2.演唱技法精巧多样

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淬炼,形成了精巧多样的演唱技法。首先,是高腔唱法炉火纯青。长调多演唱于游牧时,歌声唯有高远方才不会被茫茫草原淹没,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因而产生这种高音演唱的假声运用。高腔唱法还能够带来较大的跳动感,使曲调形成夸张和戏剧性的效果,带来独特的听觉体验,科尔沁长调中的《诺恩吉雅》是典型。

其次,是颤音唱法的普遍运用。长调歌者掌握着一种特殊的发声技巧,能够用歌喉发出像马头琴一般装饰音,使歌声时而高远明亮时而低回婉转,这种特殊的发声即为颤音。颤音唱法特色鲜明,辨识度极高,原昭乌达盟长调中的《赞歌》是经典的颤音特色曲目。

此外,还有甩音唱法的大量出现。甩音唱法存在于长调民歌的句末或曲末,有大甩音、小甩音、上甩音、下甩音等多种变化。多种甩音的变化不仅有着独特的细节装饰作用,更起到了加重曲调语气,强调歌词内容的重要作用,甩音的使用是长调演唱者体现个人特点的一种重要途径。

3.注重意境与意象

研究探讨蒙古族长调民歌,便不能不涉及意境与意象。蒙古民族向来崇尚自然辽阔、敬慕包容的意境美。在乌日图道长调民歌中各种自然及生活意象的使用更比比皆是。

在蒙古民族文化的诸多象征意象中,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无疑是骏马。乌日图道长调民歌中不仅丰富多彩的装饰音常与骏马奔驰的节奏不谋而合,一匹匹骏马更是歌词中的常客,这不仅是蒙古民族表现民族自由奔放的气息的惯用方式,更是同草原骏马的千年约定。

三、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与游牧民族精神

1.游牧文明是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基石

草原游牧文明的文化基础是造就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最基本土壤。“游牧文明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模式,它不仅与游牧民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是游牧人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传统习惯、精神和心理构型的文化载体”。2乌日图道长调民歌作为蒙古民族文化在音乐上的主要标志,早在2005年就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然的恩赐与冲击使蒙古民族对所处的环境有着独特的感受、思考与表达,出于对环境的适应,蒙古民族形成了说话嗓音洪亮、惯用高音的习惯,这是长调民歌的音调高亢、音域宽广的原因。此外《蒙古秘史》曾记载,在蒙文未形成时,蒙古民族用诗歌、歌曲等作为情报、公告及情感表达,长调民歌浓重的叙事性与抒情性便由此而来。蒙古民族雄浑悠远包容刚强的游牧文化因子被自然地带入到乌日图道长调民歌中,成为了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悠长风格形成的内因,促使长调民歌在绵延千年的时间里产生发张并不断完善。

2.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是游牧民族精神的体现与传承

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词曲的结合用悠扬的声音赞美自然、展现草原与牧人心灵的矛盾统一。长调在形式上有叙事长调民歌和抒情长调民歌之分;题材上有歌唱、赞美、感怀、讴歌、表白等内容;音乐审美角度又有优美、健美、壮美之分。通常,长调在前半部分赞美自然,后半部分转为咏唱亲情、友情、爱情,但不论哪种类型表达何种情绪,都集中体现着蒙古民族,乃至游牧民族普遍具有的思想精神。

对于美好情感和事物的真挚祝福与赞扬,是游牧民族美好的品质,无论是对民族英雄的崇敬还是对平凡爱情的祝愿,亦或是对父母亲人的感恩、对兄弟情义的表达,在乌日图道长调中都十分常见。不论是表现和谐思想,还是传递自身情感,长调总会给人一种浑厚苍茫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本身也是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精神特质,胸怀千万里,心思细如织,不轻言言必质朴深厚,因而,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吟咏不仅给人以直观的听觉触动,更会使人油然而生对于一个民族的尊重。

四、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价值与意义

1.和谐的文化内涵

和谐是游牧民族普遍具有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精神,是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蒙古民族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和谐,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则是传谐观念最直接有效的传播途径,随着游牧的社会生产方式逐渐被取代,传统和谐观在现代蒙古人中的影响减弱,以至于很多人对此产生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以长调民歌的软文化形式进行重塑不失为一种原汁原味的方式。

另外,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对于中国梦的实践都也有着直接现实的作用和意义。在歌唱草原的长调中,有着保护草原环境、保护草原食物链以促进草原持久发展的内容,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当今的环境保护可谓含义深刻;长调中对于真挚亲情、友情、爱情的表现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于忠诚的颂扬、对于民族的坚守,对构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都有着积极作用。

2.独特的美学价值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所体现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崇高美,使其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多了几分草原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的韧性,豪情万丈却也不失铁汉柔情,这是一种深沉的崇高,不慌不忙、巍然肃穆,给人一种可以包容一切的无声的力量。

由词到曲,从演唱到流传,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始终带有着这样一种深沉的崇高,不仅曲调雄浑悠扬、歌词深沉铿锵,歌者演唱时也总是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一曲曲长调的流传更是一种民族情感的传递。这在美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3.民族历史研究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蒙古民族文化发达的非物质文化系统中,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是最具代表性、最为经典的形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与蒙古民族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蒙古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有着比较全面的反映,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反映着蒙古民族社会历史习俗的诸多方面,也集中表现着蒙古民族的历史、宗教、理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对于蒙古民族历史的多角度研究、对于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循着歌声去探寻蒙古民族历史文化更为多样性的可能,也是对蒙古民族文化进行当代意义解读的良好切入口。

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始终是蒙古民族生活和精神的代表性标志。雄浑悠长的表现形式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深刻内涵,充实和丰富着草原游牧文明,是蒙古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无愧的艺术瑰宝。

注释:

1.仁钦.浅谈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及特点[A].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59.

2.字尔只斤·吉尔格勒.游牧文明史论[M].呼和浩特:内蒙占人民出版社,2001.68.

张丹丹(1990-),女,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人,大连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学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