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艺术的大众化之我见

时间:2024-05-04

刘美含 (西南大学 400715)

艺术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是艺术家对自己以及大众生活点滴的领悟、总结、升华。所以,艺术始于人,始于人们的生活,最终也应该落脚于大众的生活。然而,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是,艺术与现实之间发生了精神的断裂,部分艺术家们脱离群众,急功近利,出现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情况,艺术与大众之间拉开了距离,艺术变得小众,变成了小圈子的孤芳自赏。艺术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陷入了价值迷惘的窘境,如何摆脱精神的困顿,如何实现自我突破,如何找到艺术与大众的连接点,如何使艺术走上群众路线,让更多普通大众参与和喜爱,将是所有艺术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学习油画理论与创作的学生而言,谈不上高大上的艺术创作,不能自称艺术家,更多的是把自己归类于有一定艺术素养的群众,也许正是这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反而使我能够谈论对当代艺术见解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普通大众对于艺术的一些看法和疑惑。

当代艺术家们太过于追求形而上的创作,有些为了艺术而艺术,难免使艺术作品变得做作与空洞,别说普通的大众了,连艺术同行看了都摸不着头脑。艺术创作的来源是大众,是生活,脱离了群众的艺术创作就像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显得苍白无力。艺术需要创新,但不能为了与众不同去故意创作一些自认为“高深莫测,特立独行”的作品,脱离大众的艺术不是艺术,而是孤芳自赏。不少艺术家在不屑于为人民搞创作的同时,又渴望着大家的认同与追捧。我想,他们不愿意以人民以日常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原因也许是担心自己的创作会如同日常生活一样变得平淡无奇。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艺术家梵高为例,他广受人们好评的作品《星空》《向日葵》《路边咖啡馆》等,都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这容易让普通大众觉得亲近,因为其实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开始追求精神的富足,他们对于艺术是敬仰的态度,他们渴望走进艺术,受到一些艺术熏陶,所以他们只要在艺术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活轨迹,哪怕只有一点点相似,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获得了美的享受。而这无疑是对他们热爱艺术的一种鼓舞。与此同时,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者们也能从梵高的作品中感受到美,而这种美更多的是来源于画作中巧妙的色彩运用,灵动熟练的笔触表达。也就是说,不同的受众都能从同一幅作品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和领悟,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那么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艺术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创作者就该思考一下创作的题材是不是过于钻牛角尖,绘画手法有没有亮点;与此同时,艺术作品要通俗易懂并不代表低俗,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却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家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大脑,把生活中的领悟用精炼的绘画手法描绘出绘画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国内的展览形式还是以美术馆的架上绘画展示为主,而真正进入美术馆参观绘画作品的观众大多数其实都是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者或者学习艺术方向的学生为主,真正的普通群众去看展览的只占很少的比例。这和我们对艺术展览的宣传力度,乃至对艺术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笔者曾前往法国和意大利的美术馆进行参观,排队进展览馆都要花上半个多小时,足见国外不管是对艺术的宣传工作或者大众对艺术的喜爱程度都确实比国内要略胜一筹。他们把旅行参观各地美术馆当作是行程安排的一个不可或缺或者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就如同我们旅游时把长城,把泰山定为非去不可的地方一样,却很少有人把参观某个美术馆定为旅行的目的地,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模式。这也就清晰的看出了在国内,艺术与普通大众的距离;也看出了国内艺术普及度与国外艺术普及度的距离。当然,艺术并没有广泛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中也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毕竟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艺术才重新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同时,人们的物质需求开始得到满足,从而慢慢转向对艺术对精神的追求。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大众与艺术的认知和了解与西方国家的民众相比自然是存在差异的,艺术知识的普及没有西方国家的范围广也是能够理解的。如果大众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和行动去踏进美术馆欣赏作品,那么艺术家和策展者也许就该主动出击去使群众了解他们,了解艺术。也就是现在已经出现的开放式的艺术作品展示空间。让艺术作品走出美术馆,走进普通大众生活的开放空间,以一种更轻松随意的方式向大众展示艺术作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打破艺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错误印象。

与此同时,绘画也从单一的架上绘画,发展出了一个打破架上绘画形式的分支体系。而这无疑丰富了绘画艺术的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的互动行为,使观者能够更身临其境的感受艺术,增加了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观者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被动接收方式,转换成集视觉、触觉甚至嗅觉为一体的新的模式。从艺术展现形式的变革中,一方面体现了艺术家们在艺术造诣和展现形式上的改革创新,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他们有意识地让艺术走出小圈子走进大众所做出的努力。

拉近艺术与普通群众的距离, 是每个艺术工作者的使命。艺术活动就是从共性中体现出个性,同时也从个性中反应共性。这也就是艺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艺术创作是以人为本的,它取材于人民,最终必须反馈于人民,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实现它真正的价值。

[1]黄应全.《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梁维科.《尼采艺术观对当代艺术家的启示》.大众文艺,2011(21).

[3]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4]吕少卿.《大众趣味与文人审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5]米勒.《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6]皮道坚.《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从》.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7]张学忠.《艺术的大众化理想与现实》. 西北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