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绘画原本与可能性——从弗洛伊德到霍克尼

时间:2024-05-04

白泓果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404100)

绘画原本与可能性
——从弗洛伊德到霍克尼

白泓果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404100)

绘画经历了现代艺术之后,进入了当代,呈现出了一种多元艺术表达格局。本文通过对弗洛依德和霍克尼进行对比,在艺术表达方式、途径、语言、结果上的梳理、分析,以期找到绘画艺术生命的规律性特征,从而建立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既是个人化、社会化、艺术性、观念性的自信。

绘画;当代艺术;语言方式;手工性;数字技术

弗洛伊德和霍克尼都是英国国宝级艺术家。两位艺术家相识多年,感情深厚,他们彼此的友谊维持了近50年,直到弗洛伊德逝世。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弗洛伊德的艺术语言是相对静止的,他不被艺术史的风云变幻所干扰,终其一生坚持架上绘画,注重绘画性和手工性;大卫霍克尼历经了艺术史上三个重要的时期,艺术方式多变,寻求创新。如果说弗洛伊德是传统艺术的守望者,霍克尼则是与时俱进的艺术尖兵。

一、弗洛依德的艺术特征

卢西恩·弗洛伊德是英国当代具象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一生坚持架上绘画直到他去世。他的绘画主要是室内完成,偏好肖像画与人体画,作品主题多为“畸形”与“病态”。尽管在20世纪,抽象表现主义占领了整个艺术世界,但是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表现主义绘画,最终开掘了写实绘画的新领域并取得成功。

独特的艺术教育对弗洛伊德的艺术成长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卢西恩·弗洛伊德是著名心理学家西蒙格·弗洛伊德的孙子,所以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后来考入工艺美术学校,但他并没完全接受传统学院派的严格训练,他始终在创作中遵循自己的主观意愿。从他早期的作品当中不难看出,比亚兹莱的作品以及莱西斯埃塔的插图对弗洛伊德的影响。后来,稚拙派画家塞德瑞格·莫瑞斯的“图腾威力”以及“令人吃惊的坦率”成为弗洛伊德所要寻求的目标。这种独特的艺术教育使他的艺术表现极为丰富自由,不受传统学院派的束缚。当然,西方优秀的绘画传统早已深植在弗洛伊德的思想意识之中。两者相结合,形成其强烈而又独特的个人风格。

纵观弗洛伊德不同时期的作品,构图均十分饱满。人物主体充满着画面,几乎超出了画面的边界,扑面而来的形象产生强烈的视觉逼迫感,极大地拉近了与观者之间的距离,加之令人尴尬的视角,视觉冲击力极强。弗洛伊德的肖像作品大都采用正面或半侧面的视角,一张张独具个性的脸庞占据着画面大部分空间。在弗洛伊德的作品中,视点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偏爱或高或低的视点,这样便于对人物主体和环境空间进行全方位的表现。

弗洛伊德在进入创作中期之后(六七十年代)艺术语言逐渐成熟,弗洛伊德运用强劲的笔触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其笔触类型丰富多样,由薄到厚,干净利落,纵横涂抹之间塑造形体,并且时刻追随着形体结构的转折走向、穿插组合。并且弗洛伊德在创作中根据主观意志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强化,构成了坚定有力、结实硬挺的、犹如雕塑般斧劈凿砍的人物造型。

弗洛伊德的画,色调多为灰褐色,强调光色变化。弗洛伊德在绘画时,不会使用华丽的色彩,总是把色调控制在褐、黄、灰等几种系列色域之中,他用这种色调表达的是一种灰涩的真实。他并不是想要突出色彩,而是用颜料画出生命的色彩。所以更让人们感触到平常而奇特之画面与人物内心折射的精神力量。因此作品色调柔和,浑朴而凝重,更加耐人寻味。

弗洛伊德的艺术成就有力地证明了写实绘画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绘画完全可以兼融各种表现手法,在已有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高度。弗洛伊德是一个将自己处于孤闭状态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更多地向自己领域的纵深开掘的艺术者。

二、大卫霍克尼的艺术特征

艺术大师大卫·霍克尼是英国波普艺术的先驱,他不但在绘画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版画家、摄影家、舞台设计师和艺术理论家。大卫·霍克尼是世界现代艺术史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从未停止过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和思考。纵观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变换,从绘画到摄影拼贴到数字绘画,他始终在探索艺术创作的多种可能性,醉心于各种试验,乐此不疲。

霍克尼初涉艺坛之时,抽象表现主义正处于顶峰时期,波洛克的行动绘画让霍克尼备受震撼,法国画家杜布菲所推崇的“新原始主义”激发了霍克尼对儿童画的兴趣,从他20世纪60年代初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原始主义”对霍克尼的深刻影响。之后霍克尼的绘画越来越倾向于更为简洁、更为装饰化的新古典风格,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有意为之的“青春艺术风格”式的装饰性品质。

在绘画领域取得成功后,霍克尼转向了摄影。霍克尼开始使用宝丽莱相机来拍摄同一对象的不同局部,再将拍摄的照片进行拼贴创作。由于角度、光线、时间等因素的差异,这个由多个局部拼合在一起的图像呈现出重叠、交错的效果,犹如立体主义绘画将一个场景中的形象分割成角度各异的构成。

霍克尼拼贴照片,为摄影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霍克尼在这些作品中突破了“单点观察”的方法,扩展了传统摄影的时空观念。霍克尼的这种“全视觉”观念来自于立体主义的观察方式。在进行组合拼贴照片的创作过程中,霍克尼更深入地研究了立体主义,并将从摄影拼贴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共同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霍克尼对新技术充满热情。除拼贴照片,他还尝试过“拼贴电影”,只不过浅尝辄止,未能继续下去。此外,他还运用过传真机、影印机甚至电子刨笔刀进行艺术实践。如今,他又使用iPhone进行创作。2007年,霍克尼借助电脑完成了风景画巨作《水边的大树》。有人将霍克尼对于风景画的回归视为一种倒退,因为这位曾以叛逆者的姿态震惊画坛的艺术家,不仅回到了架上,还回到了具体的风景。

霍克尼艺术的最大特征是反映在他艺术观念和创造方法中的敏感、开放的包容性。他能在不同的艺术上不断地吸收,再到创新,所以对于霍克尼来说,艺术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生命继续,创造便不会停止。这位“艺术尖兵”宣称:“艺术是战斗,永远是一场战斗。”

三、霍克尼与弗洛伊德的艺术观念与技术语言分野

1.艺术观念

弗洛伊德的绘画是寻求生命意义和道德伦理的反映,所以他的作品没有时间概念,没有语言界限。他通过逼真、真诚、严谨又极具张力的绘画语言,表现“真”,从而传达“美”。弗洛伊德展示的是一种真实的生存态度,同时也反射着对现实世界的情绪。在现代,人们饱受着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压力,精神与心理往往扭曲。无拘无束、完整袒露的人体状态就是象征人们渴望避开重负,突显出了人对性理解之后的崇敬。弗洛伊德的具象绘画阐述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问题,从各个视角理解、分析这个现实世界。

霍克尼总是不停地考虑着表现、知觉、现实、世界观、超越限制性规则等。他认为艺术家反映世界的方法恰恰是他的哲学观点的实践产物。当然,反过来,艺术上的变革又反作用于时代精神的变迁。从霍克尼的绘画中可以看出消费社会的流行文化对他的影响。他的画面里是一种物质化的视域,强调材料在作品中的地位。但霍克尼并没有完全被消费文化所束缚住,它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思考艺术理论的问题。所以从霍克尼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现代消费社会对享受和舒适性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可以看出艺术家面对各种视觉信息和艺术风格的冷静选择与判断。

2.视域构图

视域上,霍克尼的显著特点是开始运用了散点透视,并植入时间维度;弗洛伊德的作品都是单点透视。显然两位画家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视觉。弗洛伊德的视域固然独特但还是在单点观察的范畴里,而霍克尼突破了单点观察的局限,他用多张照片组合起来表现三维空间,显得更真实、更有空间感,并且不同时间拍摄的照片拼贴后产生了时间性。

构图上,霍克尼和弗洛伊德都不遵循传统古典绘画中均衡稳定的图式和优美和谐的构图法则,在现代艺术语言中实践探索,给我们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他们的作品与传统绘画的审美意味大相径庭。热衷于制造矛盾,在艺术中制造破坏性效果,这种与古典艺术唱反调的作法是西方现代绘画的特色之一,同时也折射出当今艺术家审美趣味的转移,以及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心理体验。

3.色彩造型

色彩和造型上,霍克尼采用强烈的高纯度色彩,色彩明快简洁。佛洛依德的色彩柔和凝重。霍克尼在绘画中,将形体高度的几何化,十分注重点、线、面的运用,用色鲜艳,画法十分的工艺化,具有很强的广告味。弗洛伊德的作品则是色调柔和,浑朴而凝重,更加耐人寻味。造型坚定有力、结实硬挺,充满审美趣味。

4.笔触肌理

笔触和肌理上,相比于霍克尼绘画时惯用的平涂,弗洛伊德的笔触和肌理着实丰富许多。莫奈曾说:“绘画的好坏,只要闭上眼睛抚摸画布的表层即能判断。”弗洛伊德的绘画就具有这样的品质,其用笔交错相叠,抑扬顿挫,产生了浮雕般的肌理和质感。并且弗洛伊德能将笔触肌理和形体紧密结合,准确地塑造体积、空间、结构等造型因素。笔触和肌理固然很美,但这并不是否定霍克尼的绘画。笔触和肌理的运用也要从画面需要来考虑,所以霍克尼简洁的画面风格就不需要丰富的笔触和肌理。

5.艺术媒介

谈到新艺术媒体的运用,弗洛依德是毫无涉足,而霍克尼则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激情。霍克尼不仅使用摄影来创作,甚至用平板电脑绘画。但是霍克尼后期也重新回到了架上绘画,并且将他在使用新技术时得到的启发和经验运用到架上绘画中。架上绘画发展到今天,加上新艺术媒介的发展和图像文化的冲击,有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喊出“绘画已经死亡”的口号,但是直到现在,绘画依然以自身的魅力存在着,并且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而绘画性和手工性是绘画存在的根本原因。新的艺术媒介会不断发展,但最终也会如同霍克尼的艺术路程一样,反作用于绘画,回归绘画,不可能代替绘画。

四、结语

有些伟大的艺术家用尽一生去画“一幅画”,而有些伟大的艺术家则通过不断地“推翻”自己去抵达新的境界。如果说卢西安·弗洛伊德是前者的话,大卫·霍克尼则是后一种艺术家。但是,在艺术道路上两位画家并不是分道扬镳,而是殊途同归。因为,两位画家的艺术旅程有着同一个目的地,那就是寻找绘画的原本和可能性。并且在这两条截然不同的艺术旅程中,都共同诠释了绘画艺术生命的规律性特征。

所以我们应提倡的是在广收博采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加工和再创造。只有当我们怀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观察、思考,热情地对待生活、对待艺术;同时,又严肃地思考和创造,如此,我们的绘画作品才是有长久生命力的,代表时代的。因此,我们可以充满信心的展望绘画艺术的前景。虽然新的艺术媒介会不断发展,并且冲击着绘画,但绘画开放的包容性会吸收时代的冲击,并使绘画自身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1]齐俊生.论弗洛伊德的绘画艺术[J].美术观察,2003-05-01.

[2]袁志刚.浅析卢西恩·弗洛伊德绘画风格演变及其艺术特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06-05.

[3]高翔.浅析大卫·霍克尼的绘画构成[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3-25.

[4]齐俊生.试论弗洛伊德的绘画艺术特色及其风格演变[D].辽东师范大学,2003-05-01.

[5]王斌.图像文化与架上绘画_绘画死亡论辨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2-04-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