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艺术对当代电影创作的影响

时间:2024-05-04

罗 虹(北京光大永亮眼镜有限公司 100086)

前言:现阶段,新媒体的的定义并不完整,但基于新媒体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的独特之处。在电影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电影是艺术表达的一种主要形式,但其发展更依托于科技的创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科技的推动。随着新媒体的产生,电影的发展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体的发展是电影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一词最早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主要依托于传输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而产生,革新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数字化

新媒体得以发展的前提便是数字化,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储存、处理、传输信息的基本方式,在大幅度提升信息处理速度的同时,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如数字技术可以使电视机的画面更加清晰,影像更加逼真1。但传统媒体中所运用的数字技术只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没有真正意义上改变其根本属性。而新媒体从诞生之日便依托于数字技术,无论信息的处理,还是信息的传输,都运用数字化格式。

(二)网络化

新媒体的网络化主要指的是以新媒体为基础,以其使用者为节点,构建起来的传输网络。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单向传播,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没有渠道进行相互沟通。而新媒体的传播途径是多点、多方向的,每个参与者不仅是信息接收者,还是信息传播者。

(三)融合化

从形态上讲,传统媒体是单一媒体,而新媒体中,包含了很多传播形式,如互联网,不仅有文字和图片,又有音频与视频,信息接收者可以实现多渠道的信息接收,从而使信息的获得更完整、更形象。

(四)分众性

新媒体的网络化特征使得受众可以实现分众化,丰富了信息的传播路径。在传统媒体中,有线电视的发明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打破,信息传播出现细分2。但这种细分仍然局限于单向传播,相同需求的受众没有形成群体。而新媒体则在论坛、专业网站等信息平台上实现了分众。

(五)交互性

这一特性使每一个信息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得以实现,传播受众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参与,每一个个体不仅是传播客体,也是传播主体,这是对大众传播模式的颠覆,用交互性来定义新媒体也是有依据的。

二、新媒体艺术的产生

新媒体诞生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新媒体艺术的产生,艺术的表现形式由传统的纸笔、画布、染料等转变成为电子屏幕、虚拟技术、投影装置、电子影像、网络传输等新科技媒介3。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艺术形式在功能方面也发生了分化,并逐渐形成设计、影像以及现代三种艺术形态。这三种艺术形态在信息时代的催化下逐渐渗透与影响,最终形成了艺术的新趋向、以各种媒体为基础的综合性观念艺术。

新媒体艺术在艺术领域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媒介融合起来,并整合多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综合性、多媒介、跨学科的艺术,不仅具有前卫的艺术观念,还具有实验的影响文本,更具有批判性的文化态度,是艺术形式发展的领航者。

在新媒体艺术产生初始,电影便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新媒体艺术的基础与开端便是以电影影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在发展过程中,又在常规电影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所以,新媒体艺术中很多具有前卫性的表现方式也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借鉴,如语言与形态方面4。借鉴新媒体艺术中的思维与观点,在当代艺术视角下融入到电影创作中,对电影的发展与探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新媒体艺术对电影语言的转向作用

电影实验短片与录像艺术是新媒体诞生的雏形,这两中表现形式的主要特征都是活动影响。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富有哲理的主体与观念性较强的内容是其表现的主要题材,这与场馆电影的叙事性与记录性相比,有着更大的精神意义,而新媒体又结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实验电影进行形式探索的过程中提供更加丰富的借鉴5。多种发展元素为当代常规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多样性的语言表达与美学思考,所以,当代电影的语言也在新媒体艺术的影响下发生了转向。

(一)电影形态的延展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实验电影,实验电影追求的是视觉图像的诗意表达,想要在主流电影以外发现一种新的影响传达形式。实验电影不仅是一种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是电影门类中的一种,与常规电影相比,其更富有人性的强化性、时空的拓展性与真理的浓缩性。另一种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实验DV,它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影像规范,更富有个性化,是实验电影在媒介领域变革的延续6。

很多实验电影都对当代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哲学领域的思考,如边缘状态的个人表达,视线经验的理性跨度可以通过特殊的影像结构获得,从而使影像产生空间领域上的穿越力7。上世纪90年代,曾有艺术家将生物基因学中的相关概念与表演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感受,并把电影放在一个存在联系的空间中进行放映,形成信息场关系,其所达到的视觉体现力与影像表现力是任何电影和电视都无法匹敌的。

新媒体艺术将当代的表演、概念、网络艺术等元素结合起来,能够与观众实现观念与形式上的互动,还能够利用数字游戏化倾向与交互特征,增添电影的趣味性,为新型电影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颠覆了常规电影单一方向的传播方式,为新时代电影提供了更多的体验。

(二)电影语言的演变

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中,波普艺术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010年诞生的影片《国王的演讲》中,便对这种艺术进行了充分的运用,采用拼贴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对电影结构进行叙述,是非常前卫的电影语言。

新媒体艺术与电影艺术归根结底都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两者在造型语言方面也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如电影《三国志之见龙卸甲》与装置艺术品《Geometry》在古代盾牌的造型创作上相似性非常高,从这个角度看,《三国志之见龙卸甲》中的很多情节也可以看成是装置艺术,乃至行为艺术,如划水祭天、羽箭射门等,只是其用影像的形式将作品中的叙事性更好的表现了出来8。当然,很多别致的现代艺术品造型也与电影中的造型异曲同工。

在数字技术走入人们视线之初,影片《2001太空漫游》便率先运用CG技术营造出天马行空的视觉效果,这与新媒体艺术中的数字抽象影响形式非常相似9。在新媒体艺术中,主要的数码技术载体有虚拟现实与数字成像,常规电影将这些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出来的特殊效果应用到大制作中来,营造出视觉奇观的效果,从而与其他媒体相抗衡,将传统的叙述电影转变成现代化的景观电影。

四、新媒体艺术对当代电影创作的影响

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电影的视听效果,使电影的表达维度更多,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电影制作方面也融合了新媒体的很多特质,进入到21世纪以后,我国电影创作更是吸收了很多新型的科学技术,从而营造出了“中国大片时代”,包括上文所说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一)角色与影像更加真实

数字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支撑了我国大片的高水平创作,为我国电影将虚拟角色真实化、影像表达立体化提供了基础与依托。具体来讲,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电影中增添视觉特效变得更加容易,而且不仅能够对画面进行美化,还能够真实的还原现实世界,满足人们对虚拟世界的想象力。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即便明确电影表现出来的环境是虚拟的,却仍然觉得它非常真实,使观众可以将自己融入到电影环境中去,从而更好的理解与体会电影,也使人们的观影体验更加震撼。

另外,利用数字技术还可以塑造虚拟人物,通过传感技术能够将现实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安放在虚拟人物中,让人物更加饱满与真实;通过数字技术,还可以充分发挥电影创作人员的想象,完成空间创造,将观众带入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中10。如《无极》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完整的虚拟世界,恢弘的场面带给观众极大的震撼;《唐山大地震》中运用数字技术表现震后废墟,真实的场景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更深刻的感受到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声音呈现更加立体化

电影艺术向观众表达情感的形式主要是影像和声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促进电影影像创作的同时,也促进了电影声音创作的进步。从我国电影十年间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电影在声音创作上从传统的将声音剪贴到画面中的形式,转变为运用声音合成或数字音频等技术对声音进行造型,也可以将声音中注入相应情感,以增强电影的表现效果。

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的电影的表现力,使视觉影像更富有形象感、包围感与触摸感,让观众更身临其境,觉得自己也是电影中的一部分。为了与视觉效果相配合,完美的声音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很多都在声音的采集与处理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运用变形、夸张、失真等艺术手段,重新赋予声音新的活力,是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电影场景更加逼真。如《三国志之见龙卸甲》《画皮》等影片,声音的表现在于画面完美匹配的同时,也极具震撼力,让观众可以完全融入到电影所营造出来的视听空间里。

(三)时空观念更加极端

电影的空间与时间构造出了电影中光怪陆离的世界,无论在作品的内部还是外部,都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时间与空间的重构和组合,从而让整个电影具有更加完整的情景,这是新媒体艺术条件下当代电影发展的主要方向。这种发展颠覆了观众的观影空间,可以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为依托,按照观众的实际要求选择观影的方式与环境11。在新媒体环境下,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还可以自由暂停、跳越与回访,使得电影的可控性大大增强,时空观念发生一定程度的弱化。另外,运用新媒体技术,影片创作者还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构建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理想、更加完整的艺术空间,让观众在画面、声音、情感等方面的艺术体验更加细腻与精致。

(四)“短小精悍”的艺术表达

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还表现在“短”“小”“精”“悍”四个方面:

“短”指的是单元式短片,这是新媒体艺术影响下电影制作的另一发展方向,主要针对某一个统一的、确定的主题,可以通过多个短片进行多维度的细致描述。更符合新媒体艺术条件下的消费需求。

“小”指的是降低了电影制作门槛,在新媒体艺术的视角下,想要进入电影不会受到任何阻碍,任何人只要有拍摄工具便可以创作电影,这使得电影行业的参与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电影周边产业也更加活跃。

“精”主要指的是电影的发型与营销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衍生出更多种类与方式,从理论上讲,以新媒体艺术为基础,电影可以实现理想中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效果。

“悍”主要指的是新媒体艺术环境下,电影结构的多元化为整个电影行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现阶段,我国网民数量持续增多,按照保守的3亿来计算,网络观影的比例可以达到整体数量35%左右,这个数字也是非常庞大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与广泛运用已经成为必然,新媒体艺术的产生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发展途径与发展手段。新媒体艺术是从新媒体时代的艺术流变而来的,这种变化使得当代电影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形态上,都发生了更加多元化的转向。对比新媒体概念能够产生的综合性,当代电影的发展潜力还非常大,仍然有很多养分等着当代电影去吸收与利用,新媒体艺术中拥有的包容性也让电影艺术发展出了很多未来生命特征。电影创作者需要更加注重对艺术发展趋势的关注,拓宽自己的视野,运用探索与实践的方式去了解相关的技术与艺术特征,兼容并蓄的将现实文化同新媒体艺术相结合,达到二者之间的共融,进而创造出新的文化逻辑与艺术精华。

注释:

1.叶松荣.关于“新音乐”作曲新技法不断更替的问题——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问题局限性分析之二[J].人民音乐,2011.13(14):257-258.

2.郭洁黎,胡涵.谈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新路径——以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栏目为例[J].当代电视,2010.06(11):176-178.

3.姜芬芬.寻找全新的“话语权”——浅谈新媒体艺术与舞台艺术的联姻[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4.14(07):125-126.

4.蒋晓丽,邓若伊,雷力等.新媒体技术下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9):222-223.

5.陶郅,郭嘉,陈子坚等.创造多元互动的行为载体系统——关于新时代高校校园建设的若干思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02):55-56.

6.李振华.关于新媒体的全球进程调查(3),转译媒体艺术节(2010特辑)[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13(19):232-233.

7.李丽.崇洋倾向与革新,但不是创造——对在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下的中国抽象水墨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7(02):163-164.

8.王岳川,胡淼森.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与精神现代化——专访王岳川教授[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1.22(12):98-101.

9.陈传席.汉文化的分裂、重心转移及与森林的关系[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9(05):132-134.

10.何小兰.“香饽饽”,还是“鸡肋”?——对电视节目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互动的分析[J].新闻记者,2012.02(11):247-248.

11.卜希霆.融合与创新——现代传媒发展高峰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1(16):155-15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