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新疆基层群众小品创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4-05-04

于 军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化馆 841000)

谈新疆基层群众小品创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于 军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化馆 841000)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常年在新疆基层从事小品创作和表演的经历,论述了当前新疆基层群众小品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内在和外在问题,从作品艺术样式、主题内容、创作人才队伍、奖励机制完善、演出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客观的指出了问题存在原因和解决建议,从而希望促进边疆地区基层群众小品的创作和发展。

新疆基层小品;创新意识;奖励机制

小品原本是艺术院校课堂教学训练的课程,从搬上舞台后,即成为了各种综合晚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短小精悍、创作时间短、投资少、队伍小、演出方便等特点,也成为了基层创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目前新疆基层小品创作的编、导、演专业的很少,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干部群众和爱好者,这些创作者和演出者由于职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反应的内容和所用的艺术形式也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异彩纷呈,因此,近几年来使基层群众非专业小品创作呈现出专业小品创作望尘莫及的势头,具有独特艺术审美品格的创作特征。但是,这并不是说基层群众创作就比专业创作的好,我认为目前基层群众小品创作存在着质量不高、形式雷同、缺乏创新、甚至鱼目混珠等诸多问题,似乎到了一个瓶颈,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一、艺术样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小品之所以难写、难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短小精悍,没有大戏那样大的空间,容不得你太多的啰嗦和铺垫,因此就要在艺术样式上和创新意识上下功夫。而目前在新疆特别是在地、县基层舞台上给人的感觉仍然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状态,而在结尾更是一窝蜂的舞蹈,如果说有区别,也仅仅是舞蹈种类的不同。2014年巴州举办了全州首届小品大赛,26件作品,总体感觉就是概念化、模式化、类同化,想选出7件作品组成汇报专场都很难,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窘迫的事。同时,基层创作者还存在一个误区,总认为小品就是要搞笑、弄点噱头、出点洋相、最好是有一些像二人转中傻里傻气的搞怪人物来博观众一笑,而忽略了舞台的基本设置、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和内心的刻化。近几年我多次参加了全国一些大的比赛,有些入选的作品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艺术样式多样性,创新意识更是层出不穷,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但是有些作品也存在着上述的问题,需要我们的思考。

二、主题不够丰富,呈现主旋律一边倒的势态

小品创作的主题应当是多样化的,反映的内容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当前新疆的基层群众创作方式仍然处于说教式的较多,不管前面如何的精彩,结尾总是脱离不了的说教,如我的多个作品包括获奖作品《过年》《爱的牵挂》等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化意识及行业宣传意识过于直露,呈现主旋律一边倒的趋势,2013年新疆选送作品参加在山东威海举办的第十届艺术节戏剧门类复赛,参选5个作品有3个反映的都是援疆题材的,似乎大家都在抓大题材,而忽略了小品以小事反映大主题,以现实生活折射大道理的本质。2010我参加“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品小戏展演开幕式演出时,入选的作品就反映的不同的主题,《回家过年》反映了普通民工质朴善良、《英雄》反映了一个小战士的奉献精神、《街头巷尾》体现了普通人的美德、《人偶情》展现了一位老艺人热爱艺术的情怀、我表演的《达西村的好日子》则表达了富裕后的维吾尔族人民对党的感激和热爱,因此,需要我们创作者真正深入到生活,扎根到基层,观察和捕捉生活的细节,从而提炼出好的作品。

三、创作人才匮乏且水平不高

创作人才匮乏这个问题可能是基层群众小品创作的普遍问题,对于边疆地区尤为突出,作为巴州戏剧家协会的秘书长,我非常清楚协会成员大多是表演艺术爱好者,而真正能创作的人才少之又少。在基层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组织一场小品比赛或者演出的时候,10个节目,会有2、3个作品是同一个人创作的,有时甚至更多,这也促成了以上两个问题的出现。而在选演员上更是捉襟见肘,往往是在没有创作剧本,就不得不想着让谁能来演的问题,甚至是“量体裁衣”,大大的限制了创作者的创作。另一个关于水平不高的问题,除了创作者本身艺术水准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创作者不深入生活,创作作品时急功近利,这样的作品质量可想而知。我认为作为相关文化、文联等部门应多举办一些创作会议、交流、讲座、研讨,多组织观摩、采风等活动,作为创作者应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四、缺乏奖励机制和市场运作,创作人员积极性无法调动

目前新疆的基层群众小品创作基本上属于“服务型”和围绕“中心”来做的,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来扶持和投入,但往往又缺少激励机制,造成了一些创作人员创作作品敷衍了事,因此,各地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的设立一些奖励机制,在奖励优秀创作人才的同时,也要扭转“创作和不创作一样”“干与不干一样”的弊端。同时我们要强烈的意识到,艺术是需要市场搭建平台,而市场是需要艺术来培养,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内地如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形成了商业演出的小剧场,渐渐脱离了政府和企业的扶持,走入了商业化的良性循环时期。而作为偏远地区的新疆,目前还不具备条件,但我认为可以做一些尝试,这样即提高了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让群众走入剧场得到精神享受和满足,达到双赢的效果,也让小品真正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基层文艺舞台上展现它应有的魅力。

[1]王蕴明.《大地情深时代国风》2010(2).

[2]“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专题座谈会发言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