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等院校“学院派”服装设计作品的调查分析

时间:2024-05-04

孙莉萍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637000)

高等院校“学院派”服装设计作品的调查分析

孙莉萍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637000)

“学院派(academicism)”一词最早出现于美术史研究中,是一种存在于大学或学院的比较规范的教学方式,学院中所教授的知识倾向于传统以及常规惯例,尤其体现在艺术领域。学生的服装设计作品被广义的归纳为“学院派”,因为不管是从学生本身的专业知识角度还是从对服装社会特性(如服装流行趋势、服装市场、服装美学)的把握来看,学生的服装作品都呈现设计为主的“点”特征,当然,这只是基于概念的理解。

学院派;服装设计

有学者认为,服装设计中的“学院派设计”是指:服装专业院校教学环境中的设计思想及特色,尤指专业教师、在校学生的设计方法和风格。学院设计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它将技术教学、设计教学、艺术教学以及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特定的课程安排,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全面的技艺能力和创意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学院派”服装设计作品至少呈现出三种特性:

1.未完成性,由于学生正处于职前学习,学生对服装的流行趋势、服装设计与技术、服装艺术都还处于专业积累时期,而且学生对上述定义中的三大教学领域也会呈现出偏移,因此,学生最终的毕业作品必然会出现设计或技术上的未完成性。

2.个性化,不管是在对服装的工程制作或是在对其表现形式的设计上,学生的作品都表现出急于想要表达自我个性的特征。虽然最终呈现了个性化的毕业作品,但是从专业发展领域而言,他们都还是“新手”,个性化的服装作品还不能较好的融合市场需求、跟进流行趋势,对服装美学审视也处于狭小的范围,这些都是“新手”服装设计者过于注重作品的个性化而带来的后果。

3.模仿特征。由于象牙塔内的教学追求服装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教学呈现的方式方法往往是被认为比较成熟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具有个体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接受教师的设计理念之外还必须使服装呈现出视觉、色彩、功能创新,二者最好的连接桥梁便是模仿著名设计师的作品,使自身的设计作品看似创新,实者是模仿,当然,我们应该允许并且鼓励模仿,让学生关注服装流行前沿,从模仿中构建创新。

我们基于上述三个特征,从分类学的角度对作品的比较力求做到单一原理,并显示分类标准的本质区别。从设计风格上,从实用性与创意性两方面来分析;从体现服装功能方面来分析。同时,我们还会对服装细节设计加以分析,如面料再造与设计。

一、服装设计风格

通过与带队教师的交流以及对静态作品的观察统计,大部分学生作品更倾向于表达创意,这也体现出了学院派作品的“个性化”特征。创意主要表现在廓形与色彩上,廓形呈现出极端化,改变人体体型基本结构的做法是常用的手法。这种极端化的迥异风格使得观者必须做出平静和流动的的及时转换。值得指出的是,有的作品不单单是借助廓形来展示个性化设计,还会有利用场景的灯光,借助光线的强弱、明暗来突出延伸的廓形,给人更强大的视觉冲击。此外,相当一部分的作品呈现出后现代思潮类风格,折衷混搭、戏拟非常明显,展示了学生自我对服装美学的审视。

二、服装功能

对服装功能的传统认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保健和装饰。从这个角度讲,“学院派”学生的作品更加倾向于装饰(如图1)。仅仅从外观来看,学生的作品倾向于表达“自我概念”,不会故意去迎合市场所需要的款式。这一结论与某些学者认为学院派服装作品是紧跟现代艺术思潮,具有时尚、超前等特点是相似的。

基于图2的统计,我们还发现,学生倾向于设计运用操作较为简单的装饰手法,如镂空(采用割 撕 刮 抽纱等方式)、缀饰、堆叠、流苏、拼接等,在袖口、领、裙边等处展示出独创的外观,使服装表现出虚拟的层次感和细腻感。

三、面料再造与设计

把面料再造与设计独立出来进行分析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对自我设计作品的认知程度。一些设计软件可以帮助学生绘出独特的、个性的、理想化的作品雏形,但是如果对面料缺乏认知度,无疑会影响服装作品的美学品味以及想要表达的装饰效果。对66套作品使用的面料统计如图3所示1,可以看出,混纺、化纤和棉布是使用较多的面料种类,他们倾向于使用人工合成类面料。

统计发现,运用面料再造进行图案设计的设计作品占少部分,当众人都依据面料本身的图形和机理进行裁剪时,如果你能换一个角度,则会产生非同凡响的设计创新,如本次秀场上的“生肖系列”服装,设计者大胆运用工业材料的拼接设计出了立体的生肖头像服装,这种大胆的尝试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冲击力。依据材料的特性进行二次设计在服装作品中较为常见,利用前文所述的常见装饰手法,学生对面料的疏密、凹凸进行设计调整,并与有相似效果的面料进行混合搭配,形成了组织结构错乱的美感,从而使服装整体产生特殊的效果。同时,利用面料本身的色彩进行二次设计也是学生常见的再造手段.

如前所述,“学院派”服装作品最大程度的体现了设计者的主观意识,从而对服装的功能实用性不予理睬。主观意识派生出服装作品的抽象,或者说其“学院派”的大部分作品既没有实用标准也缺乏具体的受众,他们是传递理念、模仿设计风格而非制造满意的实物。当然,我们不否认“学院派”服装作品的“具体”特征,从整体造型到细部设计,每一个作品都是独特的,从视觉冲击到感官享受,我们都可以感到每个作品“具体”表现意义之所在。

注释:

1.由于一件作品可能使用多种面料,以使用最多的面料为主进行统计。

[1]舒彤.“学院派”服装设计风格研究——1991-2009北京服装学院毕业作品风格分析[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9.

[2]吕学海.服装教育与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由日本东京文化服装学院教学模式引发的思考[J].设计艺术,2005(1).

[3]刘悦笛.设计应融合”审美自律”与”社会他律”[J].美术观察,2004(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