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 燕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030027)
董寿平先生书画赏析
李 燕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030027)
董老的书画艺术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本文从“哲理入画,神韵为本,独步行草”这三个方面试对董老书画艺术价值进行欣赏性的分析。
董寿平;书画;赏析
董老始终秉持深厚的国学传统,七十多年一直致力于书画艺术界。究法度,创新风,探理趣,穷根源,致力于中国书画精神的研究,所以在他的书画中表现出了一种雍容大雅的气象,具备古贤人淡泊的特质。在他挥毫落墨之时,物我相融,神韵于天,心有万物。画外之功力及长生之功力,两者相统一而存于一处。道与法之间千变万化,可由一生万,也能有万为一,可以说董老的书画艺术不仅是国家的幸福,也是民族的幸福。
《古画品录·序》中体现的“绘画”六大法的首要之处为“神韵灵动”。董老给“气韵”所下的定义非常的独特。他秉持着这样的观点,作画的第一义就是气韵生动,如果作出来的画没有生动的感觉,就没有一点艺术意义。在这之前的画作里,有的人未将云烟和神韵区分开来,也不知道神韵生动是根据整幅画面而言的,绝非为部分的形态。进而,董老将其和创作实战相融合,将“气韵灵巧”升华到“神韵为源”的美学价值领域。
本文试从三个角度分析董寿平先生“神韵为本”法度的要领所在。
(一)视觉的出口与入口
欣赏画作,观赏者们的眼睛都会有在一定的时间内,在画作上逐渐移动的过程:首先肯定是被最惹人注目的东西“抓住”,也就是所谓的“入口”。如果再有全新的特色出现在视线之中,那么赏画者的注意力便会发生转移,即所说的视觉“第二点”。所以视线中的特点越多,大家目光通过所停留的“点”而带来的时间也就会增多。在目光的巡移中,目光会持续有节奏而且接连地持续着活动的舒畅之感受,这也证明了这副画作给观赏者们留下了神韵灵动的深刻感受。
这样的理念,本源自与现代美学人士的一个美学探索。但董老的美学理念与现代的美学法则不谋而合,说明他在艺术创新方面的贡献很大。在董老诸多的创作中,黄山最具有代表性的,“入口”和“出口”间,环环相连,劲松流云奇峰都是“站点”,个个令人陶醉。将黄山的霸气、灵气、神气都表现的非常形象生动。特别是气韵的音乐感与旋律感,使观赏者们心中充满着“生动”的感觉。
(二)笔墨的神韵与层次
董老的画作“松竹梅”,画风独树一帜,至今依然鲜有人可以发展董老的画作,继而成长为更加卓越的大师。董老的书画不仅具有前人的长处,也有属于自身的感悟以及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创作出的“松竹梅”具有有力的节奏与韵律,把气韵生动、高古华滋的艺术价值取向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艺术界,形成了蓬勃向上、阳光的新风。在笔墨方面,董老比较重视气势和力度,有着回肠荡气的感觉。
在“气韵和节奏”上,董老的墨松极具特色。一是追求“画外之韵”。用独特的视角,就苍松枝干交叉的某一个部分入画,突破了古人画松须画松全身的规则。二为讲究笔墨变化的层次感。董老所作的墨松大多有着洒脱的笔墨,虚实相生,曲直有度,而所画事物的意境大多表现了淋漓尽致的畅快。当然所采用的笔触,不都是直线,而是有曲有直。董老在应用疏密笔画间,善于大面积挥发笔墨,但收放自如, 有着笔简意到的极好之处。再者所画之物意境的虚实之趣:“天趣也,非得之于人,实受之天。”“物我交融,令人神往。”均能够表明董老画松的气韵内涵。
(三)坚守“清”“静”品格
判断画品的重要标尺是“清”“静”之气,在董老的书画作品中充满了“清”与“静”的韵味。就以“董梅”为例,董老所作的早期的墨梅、粉梅以及后期的朱砂红梅,都将梅的傲寒不屈以及梅树枝干的挺拔作为作品的主题。50年代常以小幅作画,近枝几根,几朵粉梅点缀,艳而不俗。花瓣神态各异,从侧面表现出了整体画作“静”的感觉。董老在七十年代之后所创作的朱砂红梅报春图,其章法不断地变化,让人捉摸不透,新枝如玉,老杆似铁,气息生动,枝干穿插自然,繁花疏密有致,无不精微。董老在经历艰苦磨难之后,如果在他的心中没有“清静”之气,就很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这也是董老人品及谦和德行的圆满美学成果。
董老的笔墨,让我国传统文化中“梅文化”有了新的内涵。一是构图简约到了极致,二是笔法单纯到了极致,三是水墨节约到了极致。将这三个要点融合在一起,就会沾有董老所画 “墨梅”的淡泊、宁静之气韵,不过直到如今也没有能够超出的画家,但正是如此才让董老独特的“梅文化”更有艺术研究的价值。
董老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移入到现实创作的画中,把二者之间用无形的技法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不单单是他对美学艺术里杰出的奉献, 也借此而成为了董氏美艺学术价值的根本。就中国的哲学来讲,董老是有造诣与独到的见解的。董老曾在书中写到:“海到无边天是岸,身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诗句深刻的体现了董老画艺的点睛之处。所以这句话不但代表了他在艺术审美上的表现,亦是他艺术境地的表现。当然董老美学艺术的实践本也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伦理的最佳解释。
(一)阴阳相持兼备于画
阴阳对持但又融合的真知董老的书法中处处可见。在董老的书画中随处可见对立统一的手法运用以及阴阳协调的互动。观赏者可以在董老的梅花画作中发现几根浅墨的枝杆在枯墨枝干之间交叉来回。假使单以认真的心来品赏董老的画竹,也可以找到阴阳技法于其间的痕迹。粗竹与细枝相互穿插,也总能从枝干间找到极淡的新枝萌发。枝干的形态、深浅,就是常说的阴与阳的同义词。董老画梅枝时笔根总带水,清水为阴,焦墨为阳,水墨阴阳交融于枝。
在笔道上,董老同样也有着阴阳的概念。在创作黄山形态时,他惯用一端使浅墨,另一端放重墨,一边为粗重的枝条,而另一边则为曲细的笔触。而所作山体之间也喜欢运用大片的留白,另外常常采用稠墨铺叙的技法作出山之形态。这便是董老阴阳相持原理的运用,其画中阴阳对立统一的各种特征均在表现山水之间,就视觉所见来说,远远地不只是简单的描实画法。
(二)笔墨意境交由相生
品读董老的书画,不仅仅是由其笔墨的美而打动,而是跟随董老步入到了笔笔皆神的境地。同时往往欣赏之余还可以感受到存于作品之外的一种意境,并由此引发更多的感情,也就是常提及的境界美。境地及笔墨,可从哲学的内涵、形态找到答案。董老在解决两者间联系,以及表达两者相辅相成的问题时,有着很多精湛与独特的看法,完全可以讲董老在书法技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董老认为,笔主要是用来勾勒出事物的形态,而墨则是来记录笔之踪迹,两者联系密切,不可分割,这样或就是笔墨的精髓。由笔生情,借情用笔,内心的情感与感悟随心而生。让作画的灵魂与情感在情与笔墨之间,由互动产生出不被客观所限制的形体。以弦外之音,使人在巧妙而灵动的情境中,产生不舍的情愫。而互动之后,便有了美学上“两境两情”的意境:第一种由作品折射出来的意境,赏画者由于看见此作品营造出的氛围意境从而引申出更深层次内心的情感;还有便是身处作品而所展开的境界,可引出更多难以言述的情感。
董老用他独特的创作经历描述了这样的概念:意境与笔墨之间并不独立,而是相互为用,不可缺一,缺失其中的一个就不能叫做完美。单纯地追求笔墨的趣味,但是并不高雅、立意不恰当,仅关注外在,抚弄一些技法,虽然仍有独特的构造和题旨,但是笔墨的技法没有很好的体现心中所规划的样子,便会成为平庸之作,没有丝毫的意义。
(三)有我无我师法自然
所谓的“有我”,董老的画中重点有三个:一讲的是日积月累的艺术实践,同时需要画作者全面地了解山水梅竹的各种特征及内涵。二讲的是要有作画时要有丰富的个人思想情感。三讲究的是要有“神色”与“至道”的精神。“无我”,关键在于“道法自然”,不但不被一家一法所拘泥,也不拘泥于古法。笔墨被意念控制,自然驱动着心境,意念随心境而动。而这样的作画方法,已然不仅仅只局限在“境由心生”的状态之中,而是更加接近于师法自然的意境了。
年过七旬的董老书画, 人与画皆老,出入 “无我” 和“有我”,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笔力生动自然与老辣兼具。在他80 岁之后,经常使用刻有“丹青不知老将至”的印鉴,这便是董老向往物与我两相忘的境地的真实实例。董老将自己与艺术融为一体,如同呼吸一样相连着。在董老的晚年,无论是花了很多心血创作的作品,还是即兴创作的小品,笔墨通畅自如,并且流露出的清澈润泽视觉特点,已然可以懂得董老的作品已步入炉火纯青的意境之中了。
(一)博采众长亦自法
董老所创的书法艺术,尽管不是继承某家画派,但却集成百家的长处。可以有书法自立,自成一家的独特。
董老的书法中主张书法画作所讲究的神韵,亦是赏美的绝佳境地。他用书法全部的美感、充沛生气的感觉,来打动赏画者、吸取赏画者、并使之沉醉,也借此发生一些美好的遐想,这就是书法技艺的精髓了。
(二)笔力雄健而多变
笔力雄健是董老书法最大的特点,虽笔法劲道却仍有着刚柔兼具的特色。董老非常讲究写字的速度和笔压的联系。并始终以站立书写,这是因为用站的写字姿势能让笔挥发最好的压力。曾见过有援引“龙跃虎卧”来赞赏董老的书法的场景。另外也从一些资料中发现一处能证实此说法的典型例子为:在1986 年的4月,在北京的《当代青年》会议中,济济一堂,聚集了许多出版社领导人、社会各界艺术名人。在会议尾声时,有人提议让董老给这次的丛书题辞。但董老放弃常有案上书写的“规矩”,而是请人将宣纸两边拉直,随后当场提笔沾墨侧手挥豪,挥洒自如地落下八个坚挺有力的字句即“书林奇范、青年之友”,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称奇。
董老留下的书画作品,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伟大艺术范畴。董老的书画有着非常丰富的美学内涵,本文是试着从欣赏性的视角对董老书画的艺术价值得出的一些浅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