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设计的道德属性

时间:2024-05-04

王文瑜 (苏州科技学院 215009)

论设计的道德属性

王文瑜 (苏州科技学院 215009)

随着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设计的道德属性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通过对设计中物,人,事的道德属性特征的分析与诠释,强调设计道德属性的重要性,引导和呼吁大众从道德的角度思考设计,从而进一步扩大设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力,使设计实现运用“真知”创造“美”通达“善”的价值意义。

道德;属性;设计

一、引言

与艺术强烈的倾述性不同,设计是一种对话,只有使设计与受众之间顺利产生对话,设计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设计师通过设计将信息传递给用户,用户通过购买,评价,使用等方式将信息反馈给设计师,设计师再根据反馈对设计进行调整和改进,如此循环往复,推动设计发展。今天的大多数设计产品都能实现这种对话,但是往往都集中于审美与功能的维度。这个设计“好不好看”,这个设计“好不好用”,是设计者与用户之间最常对话的内容。然而,设计所能传达的信息远远不止如此,像诸如“意义”“内涵”等内容因为受专业知识储备的限制就很少产生于设计与用户之间的对话当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设计对社会积极影响作用的扩展。于是,找到一个明确的,易于理解的沟通媒介来完成“设计意义”的对话是设计人士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而来的道德,是善恶分明的标准,是为人熟识的认知。不若专业理论知识的晦涩难懂与受众面狭窄,道德的标准更加明确,道德的内涵更加普及,因此,“道德”是及其适合用来作为设计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媒介的。将同样拥有广阔群众基础的设计与道德相结合,无疑是为设计的价值实现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呼吁新的“对话”——从设计的道德属性展开。

二、设计中“物”的道德属性

从道德的角度思考设计,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思考的对象——设计物本身是否具有道德属性。

王尔德曾经这样评价:“没有所谓的道德或不道德的书,书只是写得好或写得差。”事物本身没有对与错之分,它只表现自己的物质属性。这样的观点同样出现在对于建筑的评价上。《美国建筑师及建筑新闻》刊登过这样的言论:“从纯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和表现艺术无关,盖房子为的不是诉说关于这个世界,人性或神学的故事。”文丘里也曾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开头写道:“商业宣传,赌博趣味,竞争本能的道德性,在这里毋须讨论。”这些观点都将形式与内容明确的二元对立开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是一种象征性的对话,一旦没有象征,也就没有对话,也就没有艺术。”[1]依然以建筑设计为例,建筑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它不只是单纯的存在,而是人类环境的具象结构,它传递着关于人们生活,工作甚至存在意义的信息。如布满圣经故事的中世纪教堂作为“石头的教诲”在当时对于不识字的公众来说是作为活生生的“圣经”而存在的。这便是物传达意的有力论据。

事实上,设计本身并不会告诉人们是与非,对与错,但是它却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设计师本人的创作意图与态度。并且通过其特有的方式传递给受用的人们,对他们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设计中“人”的道德属性

既然设计中的物传达了设计师的意图和态度,那么设计师的意图和态度是否具有道德属性?答案是肯定的。

(一)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任何设计师在设计时都是有一定的目的与意图的。同哲学、科学一样,设计的目的与意图也是解决问题。只不过哲学解决的是“我们是谁”的问题,自然科学解释的是“我们从何而来”的谜题,而设计则是在回答“我们将往何处去”的疑问。无数实践证明,我们正不断的通过设计来勾勒未来的宏伟蓝图。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设计意图都是“正”推力。只有富含道德意义的积极意图,才能指引我们走向“善”的未来。因此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是具有“是非善恶”的道德属性的。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特殊情境下,一些由“不善”的设计意图所指引创造的设计产物也能产生非比寻常的积极影响。例如被奉为“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雄辩地证明了古罗马建筑所到达的高度”[2]的罗马竞技场 “在它血腥的年代,(其)巨大的,充满强劲生命力的形象没有感动过任何人。现在它成了废墟,却能感动每一个看到它的人。感谢上帝,他变成了废墟。”[3]罗马竞技场的例子说明,设计者意图的道德属性具有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设计不再依赖于其原有的设计意图而存在时,对该设计的价值符合时事的再诠释便可以改变其原有的道德属性。这很好的说明了设计意图的道德属性与人们及社会的认识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道德属性的时效性要求设计师必须具备一种积极进步的态度,并始终保有符合或超越时代发展的正确设计立场。

(二)设计者的创作态度

人类依赖自身知识的积淀以及感知能力的提升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然而,那些我们赖以解决问题的筹码往往也是限制我们发展的捆锁。我们只能在“所知”划定的范围内极力向外探索,这就说明我们无法直接通达终极目标。

我们无法赋予设计以终极目标,但是我们可以依靠一种相对恒定的态度来不断推动设计发展趋向终极目标。这种恒定的态度是具有道德属性的。它包含了对设计事业的坚定信念与奉献精神,包含了对“真”的追求,对“美”的热爱,以及对“善”的信仰。这并不是说,每个设计师都必须具备全部这些素养,成为设计“伟人”,毕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设计大师之人寥寥无几。不过设计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创作态度的道德属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始终保有正确的设计态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与每个设计师对社会的影响力大小无关。

设计能唤醒人们的某种“情绪”,而设计师的工作便是要让这些情绪正确。作为设计师必须弄清的事情是:设计不是简单的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行为,而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的行为。

四、设计中“事”的道德属性

我们已经知道设计物本身虽然不具备道德属性,但是它承载了人的意志,表达了人的意图,因此作为人为活动的设计行为本身必然是带有道德色彩的。

(一)设计的道德属性引导社会观念

设计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为人们解决问题,为人们提供服务。设计这一“无处不在”的先天优势为精神文明宣传及思想道德传播创造了条件。上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Talkabout对讲机的问世,拉近了亲人间的距离,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使人们意识到了亲情的可贵。而新世纪智能手机的出现又使近在咫尺的两人相隔天涯,“低头一族”对真实世界的淡漠敲响了人情流逝危机的警钟。尽管设计精美的奢侈品仍然备受吹捧,但是那些为弱势群体而做的充满人性关怀的巧妙设计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一次又一次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当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已经不再只是存于纸上的呐喊时,我们惊奇的发现设计所改变的不仅仅只是我们的物质世界,它正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思想。

(二)设计的道德属性启发社会思考

曾今有这样一个设计师,他用录像机记录了几个月中鱼儿游动的情形,绘制了无数张路径分析图,研究金鱼的生活习性。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财力只为设计一个能够令金鱼满意的鱼缸。或许他永远无法获得来自“金鱼”的用户反馈,但是他却收获了旁人对其设计态度的敬佩之情。他用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告诉设计师要对他们的用户负责,设计师必须从设计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出发这个简单的道理!有时候设计行为本身比宣传口号更具号召力,比研究报告更有说服力:它可以在生活中默默地启发人们思考,它可以用实际行动将那些“老调常谈”的道德观念更加深刻的传达到人们的意识当中。

设计中“事”的道德属性告诉我们应该用“善”的方法寻求“向善”的道路。

五、结论

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设计,就代表了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设计与生活,与社会密不可分,而正是设计与社会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它具备了对大众行为与思想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无论是设计师从道德的角度赋予设计以积极意义,还是使用者从道德的角度思考设计所能传达的积极意义,都是对社会的发展极具促进作用的。我们回到文章开头关于设计对话的讨论,除却 “美不美”“好不好用”的话题之外,当“它在讲述什么”“它给予我们什么启示”等等思考不再只存在于专业人士之中而是成为了设计师与受众的对话内容时,设计的价值与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才真正获得全面的释放。在设计与人之间密切关系的维系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设计道德属性的作用,并加以运用,使设计在物质上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并且是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使设计更好的完成用“真知”创造“美”并通达“善”的价值实现。

[1]孙琦.设计改变生活——以室内设计师的名义[J].美术观察,2009(03):114.

[2]陈志华编《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英]狄更斯转 引自王鹤著 遗失的国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4][美]房龙,谢伟.建筑的故事[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

[5][挪]舒尔茨著,李路珂等译.西方建筑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美]Vogel,辛向阳,潘龙译.创造突破性产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美]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 著,程立显,刘建等译.伦理学与生活[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王文瑜(1985-),女,江苏省苏州市人, 讲师, 博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