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金旭 曾 忱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411201)
中国广播发展概述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生存空间
刘金旭 曾 忱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411201)
广播是运用电子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传播媒介,通过无线与有线方式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作为听觉媒介的广播,其特点是时效性强,影响面广。但随着世界文化安全威胁、新媒体的发展和网络传播功能的扩大,广播的发展前景堪忧。从传统收音机到手机终端广播,从网络广播到微信在线广播,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广播的艺术形式制点,因此常有广播是夕阳产业的论调。毋庸置疑,传统广播媒体的发展开始走向边缘化和单一化。
中国广播;发展;媒介融合;生存空间
广播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它所关注的层面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上层建筑领域,更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关联作用。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赖以生存的媒介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媒介、文化安全和受众角度而言,三者之间的界限逐渐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因此对中国广播的发展历史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生存空间探讨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中国无线电电报的使用开始于1905年清朝末年。当时旧中国的无线电报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通信功能。这些电报业务最先安装在北洋海军军舰、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由于清政府对无线电事业采取了限制发展的态度。因此,中国近代无线电广播电台发展停滞。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诞生于1923年,是由美国外商开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但随后被北洋政府打压取缔。1925年—1926年间,各军阀统治者和政府先后在天津、北京、哈尔滨、沈阳、上海建立起广播电台。但是由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状与经济基础的限制,无线电传播与发达国家的广播发展存在着很大差距。1949年延安新华广播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负起了国家电台的宣传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规定广播必须宣传社会教育与文化娱乐。1950年在华北、东北、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先后成立了人民广播电台,各地方电台开办新闻、教育和文艺节目。随着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实施,1952年7大城市33座私营广播电台改为国家经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适应广播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部召开了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四级办广播电视、融合覆盖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珠江经济广播开创了专业台的潮流,成为了新时期广播事业发展的符号。这便开创了中国广播专业化经营。到1990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的时候,中国广播电视传送手段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随着卫星广播、数字广播、有线广播出现的同时也为中国的传统广播增添了新形态。
当代帝国主义在今天已不再以领土征服和武装霸权进行殖民主义活动,而是注重在文化领域摄取第三世界的宝贵资源进行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殖民活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也不可避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需要有载体,而发达国家进行文化宣传的强大资源与工具是高覆盖率的广播和卫星电视。亿万人会在同一时间内享受同一个重要的新闻信息,并产生交流与互动。在这种时空上的同时性和同位性,使强大的西方传媒舆论轻松地进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影响并干扰民族舆论甚至破坏一国政局稳定。就美国而言,当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是大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包括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等。同时,美国凭借经济、技术优势,发展全球卫星视听系统以及信息互联网,通过电波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倾销,占领这些国家的文化阵地。美国的CBS、CNN、ABC等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信息总量的100倍。杰姆逊在《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中就已经注意到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可以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看成是一种占优势的世界性价值,通过广播媒介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编码在整个文化机器中,强制输出给第三世界。然而公众对广播的认识、判断和审美能力与媒介的传播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广播媒介给予关注的重要内容,同样也会作为大事件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广播媒体强调的越多,公众的重视程度越高。
社会正在快速进入一个受众积极主动参与和多媒体传播的新环境,这个环境表现出诸多的新特征。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光纤、卫星通讯、移动电话、BBS、电子社区、多媒体广播都充斥在我们所在的社会。媒介汇流是传播技术成为一切信息传播形态的技术基础,它与信息有关的产业提供一个统一平台,大众传媒与通信以及计算机产业合二为一,通过数字网络系统为受众提供服务。媒介汇流的现象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它的产生背景是波及全球的信息技术传播传输手段融合浪潮的出现。这不仅可以跨媒体进行相互交流、同时激发了受众与信息内容的需求。为了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的融合和发展。从不同媒介的互动优势来看,广播等传统媒体稍显羸弱。而固定的网络媒体又逊色于移动网络媒体。虽然在此比较下广播处于劣势地位,但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又能挖掘新的创新机制。广播往往能与新媒体进行互动,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能呈现出互动性不断增强的特点。这种新旧媒体的互动机制为广播生产带来了新的生机。目前全国众多广播电台均加强了对网络新媒体的利用,由此来加强广播的传播效能。
中国广播的发展经历了110年的历史,在最初的探索阶段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面对文化倾销和新媒体环境,中国广播仍能显示出猛烈的变革趋势,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不断审视自身、不断创新形式、不断改善缺点。当传媒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时候,中国广播便能蜕变成一种新世纪的新型艺术制点,中国广播的发展定能在全球艺术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1]哈艳秋.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赵玉明.中国现代广播简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3]黄勇.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4(11).
[4]王竟博.新世纪广播技术的发展方向[J].魅力中国,2009(13).
[5]刘娜.浅析广播技术的发展及未来趋势[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3(1).
刘金旭(1989.11-)男,天津静海人,湖南科技大学2014级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
曾忱(1991.4-)女,河南信阳人,湖南科技大学2014级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