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秘云腾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65)
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秘云腾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65)
本文立足于在工科院校开办的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其目的就在于打破单一的专业教学模式,广泛涉猎各个绘画类专业,掌握其基本的艺术语言及材料特性,不以培养单一的某专业人才为目的,而以培养公共艺术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们在具备一定绘画表现能力后,能更快的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适应在不同材质及艺术语言之间的转换。
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公共艺术”作为近些年一种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提法,所谓公共艺术就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将原来只是陈列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之中的艺术作品搬到公众场所,使其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高档的奢侈品”供少数人赏玩,而是人人都可参与其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公共艺术是在适应时代与社会迅猛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它的概念近年来在中国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并且已经不再陌生而变得越发的时尚。因为在现阶段,城市文化建设逐渐体现时代的关注点与公民的心理诉求,乃至于开始思考当代人所处的环境与生存状态。这种思考产生于城市的工业化盲动和人类与生态的失衡与矛盾。人们开始不断地审视自我,并开始自律,进而从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愚昧中觉醒,逐渐改变生存方式,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自觉地放弃人对自然的轻视与过度贪婪,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而随着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艺术已经开始逐渐登上时代的舞台,并在城市文化中演绎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因此,与之相适应,我国的美术教育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现实主义造型艺术教育正在逐渐向覆盖美术、设计、建筑、新媒体、综合材料等多学科的“大艺术”教育转换;原来象牙塔般的学院环境正在转变为开放、多元、国际化的学术平台,很多教学学术资源都可以共享;一段时间内以对西方文化引进、吸收和消化为主的文化建设也在转变为具有明显主体意识特征的积极的文化建设。在这样的转变中,原有的教学经验与传统经受了考验和冲击,原有的学科体系有了更全面、更理性的发展,原有的教材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下的教学需要,及时全面地调整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在看重经济利益和速度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国绘画艺术教育有逐渐让位于设计学科教育的倾向,人们普遍认为设计相较于绘画能更快更高的为社会制造“效益”,而绘画属于“纯艺术”层面从而有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乃至于很多艺术高校的大学生都认为学设计要比学纯艺术专业更好就业,其实任何艺术门类都有与现实接轨的需要,绘画在今天的加速发展社会中扮演着设计所不能取代的角色,现如今很多高校开办的公共艺术专业,其目的就在于打破单一的专业教学模式,广泛涉猎各个绘画类专业,掌握其基本的艺术语言及材料特性,不以培养单一的某专业人才为目的,而以培养公共艺术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们在具备一定绘画表现能力后,能更快的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适应在不同材质及艺术语言之间的转换。
各别高等工科院校已经开始开设公共艺术专业方向了,这是迈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重要一步,原有的内向型的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地向外向型教学模式演变,因此将公共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为教育理论界提供一种教学观念更新的可能性,并作为现实的教学标本与新的实验田为湖北省政府教育部门作出有关决策提供依据。
在实践课程体系方面,除了注重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之外,还对所创作媒材的材料、技术流程、以及如何与客户沟通、科学统筹管理等知识有较深的涉猎,这一举措对增强学生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度,发挥学生就业潜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愈益凸显。立足于学科专业属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三个层次”
1.基础层次——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掌握基本的专业技巧,以及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综合层次——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公共艺术知识的能力,解决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进行素材收集分析、构思创意和表现的能力。
3.创新层次——着重体现对绘画专业(公共艺术方向)学生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培养,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创作训练、国内外美术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
(二)“五个模块”
1.课程实训——以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体,围绕相应课程中的知识吸收、技法训练、思维引导等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
2.社会实习——下乡采风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3.项目实践——创作课实践(创作图绘制)、毕业创作等。
4.专业创新——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创作训练等。
5.素质拓展——思想政治修养理论、著名学者或名人讲座、艺术界人士讲座、职业规划与就业讲座、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
公共艺术的初衷是希望打破纯艺术门类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与嫁接,实现艺术语言自由转换及观念表达的多元化,并更好的使艺术与社会需要接轨。
“公共艺术”的提法在校外高校并不多见,校外大学对艺术学科的分类与国内有很大不同,在内涵上除绘画外还包括雕塑与陶瓷艺术,因此根据实际,应将重点放在对校内外各高校对此问题的探讨上:
国内对于公共艺术的内涵认识不一,因此在组织教学上也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如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设置“公共艺术系”,将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大的艺术范围名称,其本质与以前的“美术系”相差无几。
第二种是在师范院校的美术系下面设置公共艺术专业,如山东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重构能力”。
第三种开设与公共艺术类似的学科设置但侧重点不同,如西安美术学院开设了“综合材料绘画”专业,以综合媒材艺术研究与实践为专业方向,实现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多种媒材的综合运用。
目前,在工科性高校开办公共艺术专业方向的现象目前不多见,因此,公共艺术方向将更体现“综合”二字,通过实践性环节的发挥,掌握一定的艺术表现技法、艺术理念、媒材的材料、工艺流程等知识,这些都是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
[1]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法国亦西文化.法国公共艺术[M].吉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周成璐.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秘云腾,出生年月:1981.8,性别:男,职称: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公共艺术,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