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皇甫琳琳 (山东新泰市文化馆 271200)
美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分析
皇甫琳琳 (山东新泰市文化馆 2712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快速推进,美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首先从美术教育的内涵入手,揭示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然后从素质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分别分析美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最后,基于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提升美术教育有效性的建议。
美术教育;作用;素质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美术教育也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美术教育以美术作品为主要载体,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方式,来唤起人类对追求美的愿望,从而能够从根本上完善人类的精神和肉体,有利于人类文明向着更高层次发展。为了能够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人们开始关注对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并进一步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探寻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美术属于艺术的一个主要方面,又被称为“造型艺术”,主要是指通过使用物质材料来塑造出可视的平面以及立体感性形式等艺术,因此又称之为“视觉艺术”或者“空间艺术”。美术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归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美术教育主要是指利用可视化的艺术成果或者艺术思想去对人进行教育,从而达到影响人们情感的目的。正如鲁迅先生的观点:“移人性情,涵养人的情思。”美术是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人类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美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能够影响人类对现实的感知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地提升人们思考和做事的能力,对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外美术教育的发展均表明美术教育对人类素质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素质教育的多方面和多层次,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概括和论述。
(一)美术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实用艺术以及表现艺术本身具有实用性、装饰性以及表现性等特点,通过艺术,能够表达出人们的主观情趣。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类艺术作品中的不同手法对影响人们主观情感是的不同功能。
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逻辑的学习。一般情况下,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通常在工作中都表现得认真和细致,但也更容易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的主动性,而美术专业类的学生的思维通常比较灵活,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较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而言,美术专业的学生个性就显得尤为张扬。要想真正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就必须将逻辑学习与美术教育两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能否理解艺术的规律性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基础,而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理解艺术的规律。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的著名艺术作品的鉴赏,来认识艺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现阶段,虽然很多学生参观各种各样的画展和艺术作品展,但其中大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以致于他们很难能够领略到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不能够和美术作品产生共鸣,不利于其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提升。尽管市面上也不乏关于美术作品鉴赏方法的图书,但这些图书大多只是停留在对美术简单介绍的层面上,很少能够深入涉及艺术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学生很难从艺术类图书以及美术展中认识和理解艺术的规律,也就更谈不上体会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和学生都专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美术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造成了大多数学生思维方式的固化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美术的根本意义主要在于它的真、善、美的一体化,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待自然、社会、生活以及人生的积极态度。正如“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突出了美术作品对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以及培育道德素养的重要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透射出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优化学生道德修养的宏观环境,利于学生提升道德修养。
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及鉴赏能力以及道德素养等素质教育方面来看,美术教育对素质教育具有较大的影响。但从我国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国内美术教育通常被忽视,很多学校缺乏必要的美术教学设备以及美术师资队伍,以致于出现课程表上有美术课,而实际上没有美术课的现象。美术教育的缺失,长期看来,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很多学生在进入更高级别的学习后,往往会因为思维的不健全以及美术技法的薄弱而难以取得较大的成就。我国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因此,探索提高美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现实意义。
(一)将审美意识作为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进行强化培养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往往将绘画技法的介绍和训练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过于强调这些技术的练习,相比较而言,审美意识的培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很多学生只能成为花匠,而对于美术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却缺乏必要的审美意识,从而制约其创造美的能力。有效的美术教育需要审美意识和美术技法的合二为一。在训练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应让学生去尽可能多地接受美的事物,使他们主动地去感受美和理解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
(二)在美术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能力及兴趣的培养和发展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过于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他们的素质教育是失衡的,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知识面比较窄,尤其在社会实践方面、创新方面以及审美能力等很多方式是薄弱的,影响他们的兴趣培养,制约他们能力的提升。
美术教育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它更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任务,在美术教育中,更加应该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生活中,让学生去接触非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感受,领会画家创作过程中的思维以及情感,从而学会扑捉各式各样美术作品所传达出的韵味,最终达到共鸣。艺术家为人类缔造了一个缤纷的世界,而学生能否领略到艺术世界的美丽,就取决于教师的引导,通过教师的指引,学生才能够通过对美术的欣赏,来达到情感上的满足以及精神方面的平衡。但审美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期的积累,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会学生美术基础知识之外,更应该使他们养成观察以及欣赏的习惯。这样,学生们就能结合自身掌握的美术知识,通过审美实践,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尚的审美兴趣。
对学生观察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需要教师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筛选正确的观察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从而透过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容,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随着社会生活方面的转变,学生们越来越表现出比较强的独立性,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因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应与学生这一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这一优势,经常组织学生对一些开放性的美术论题展开讨论,切实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自发地投入到美术教育中去。
(三)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独特性
美术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主要通过对人类大脑的右半球产生作用,来达到提升其创造力的效果,对于美术教育的这种效果而言,其他很多学科是无法比拟的。对学生创造力的训练,不仅可以不断地巩固其审美素质,而且还能够使其个性向更高更新的审美层次发展。因此,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重点培养。创造意识及创造精神的培养是创造力提升的前提。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有针对性地使学生认识到创造力对于整个社会以及人生的价值。在强化学生创造意识的同时,应强调对其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在学生具备了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质之后,为了能够使每个学生最大化地发挥才能,就需要从宏观环境着手,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实践的机会。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并展出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进一步弘扬他们的创造力。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及实现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美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适应我国当前阶段的教育改革进程。加强对学生的美术教育,有助于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素质的全面提升,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素质以及创新意识,从而使其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
[1]何培华,黄璜.美浅析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2(09).
[2]闫俊.用美的眼光看世界——浅谈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3(05).
[3]米娟.论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美术界,2014(10).
[4]陈娟.素质教育前提下的美术教育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09).
[5]程浩,孙绍昆.试析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瓶颈及其突破策略[J].学周刊,2015(05).
对先人的情感、对婚姻本质的向往、以仁关怀的情感以及治国平天下的男子气概等等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中,地方民俗文化特有的文化价值便作了让步。
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中对民俗扮演过程中的改造。其中舞台空间对民俗形式的重塑可以说是必须和必然的,而重塑后追求的神似并不一定弱于追求形似。其次,这一舞剧的戏剧性对民俗内容的替换是否得当当有待考虑。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地方民俗文化情感的吞噬,这是一个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本文并不企图对这一舞剧对民俗改造的利与弊进行评判,仅仅希望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讨论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注释:
1.何晓道.《十里红妆女儿梦》.北京:中华书局,2008.
2.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6.
3.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梳,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4.王晓鹰.《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67.
5.[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46-247.
6.阎广林,赵康太,周安华.《戏剧的奥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1.
7.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阎广林,赵康太,周安华.《戏剧的奥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晓鹰.《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5]何晓道.《十里红妆女儿梦》.北京:中华书局,2008.
范舟,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13级艺术硕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