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 君 (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350007)
如何有效开展农村非遗保护工作
李 君 (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350007)
自2003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约国之后,曾经的“民族民间文化”在称法上也与国际正式接轨,统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十多年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这一概念在今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发现非遗它有个显著的特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最接地气,最有生活味道的文化体现,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无形文化遗产,更多地散落于民间,存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根性”决定了其保护和传承的重心在基层、在农村。在参与保护工作这么多年,我认为开展农村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是以下几点:
一种传统能否传承下来需要很多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一种“核心的驱动力”——文化自觉。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农村逐步城镇化的同时,非遗保护工作遇到了极大的瓶颈,缺乏文化自觉造成以下一些不利非遗的保护的现象:
1.许多年轻人特别是农村里的年轻人推崇西洋文化,言谈中洋溢着对城市和其他国家的崇拜之情,对传统的东西不屑,认为传统的即为老土,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扭曲了自身基本的判断能力及立场。在生活中,宁愿到城市的工厂里去打工,也不愿意接受祖辈传承下来的老手艺。
2.西洋节日逐渐流行,年轻人关注于情人节与圣诞节之类的西洋节日,乃至忽视了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特别是农村里的年轻人看不惯老人家喜欢过的传统民俗节庆祭祀活动,以偏概全地认为是迷信,是糟粕,对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中值得赞颂,值得推广的东西不自信,以至于放弃保护和传承。
我认为“文化自觉”是开展保护工作的首要条件。所谓“自觉”就是“自己觉悟”,不是别人逼你的,有了“自觉”,自然就有了“自信”,有了无论谁怎么说,如何影响都会坚守传统文化的那份信心和勇气。
工作开展之初,要有正确的概念认识,一定要将非遗与非遗实物、工具、活动空间等内容区分清楚;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清楚。一旦概念出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举个例子:我们为什么说“裹小脚、三寸金莲习俗”不能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毫不讳言,“裹小脚、三寸金莲”习俗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与非遗有着相似的一面,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与非遗有着最大的不同,就是非遗不是普通的传统文化,而是价值衡量后的传统文化。它是从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的能代表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我们要严格按照衡量的标准,看它们是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了价值衡量(五价值标准)后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裹小脚、三寸金莲”属于落后的传统文化,不被提倡,因此不能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清晰了,分辨是与非就有了标准,因此也是十分重要的。
普查摸底是非遗保护的基础,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复杂工作。只有深入调查,我们才能知道民间还有什么宝贝需要申报,需要保护。在农村,文化遗产丰厚,品相完好,而且层级一般都很高。许多沿袭千百年的老传统都隐藏在民间,只有我们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才能真正发现它们。
1.广泛挖线索,合并同类项。调查者走街串户,问情况,挖线索,把相同类型的线索整理在一起。
2.按类别选出每个区域最具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众多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项目重点走访调查,完整记录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及相关的数据。通过多种调查方式尽量做到资料来源真实、数据可靠。
3.农村遗存许多传统生产知识类的遗产与专业性强的工艺美术类遗产不同,本身不具有太多专业性特点,但具有全民性和普及性,且在技艺掌握上有好坏之分,因此我们在普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些传统生产知识在传承过程中特有的指向性,要特别注意到不同社会分工对传统生产知识传承的影响规律,将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把式,老农户作为普查重点,只有这样,才能花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气力将最优秀的非遗项目挖掘出来。
总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能发现遗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它存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了解它的传承规律,为保护工作的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些有价值的项目经过资料整理,我们必须按照《非遗法》的有关规定逐级申报。如今我们国家的整个非遗保护体系是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在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名录体系,我们根据项目的价值、规模、特性进行逐级申报,充分寻求政府和学界的认同。
1.利用文化站工作职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其具有保护非遗的先天优势。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地。我市共有1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3个街道综合文化站,2296名村级文化协管员。在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包含了文化、体育、科普等众多职能,其文化范畴与非遗保护工作巧妙重合。文化站都在城镇的最基层地区,而“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正是在基层,文化站的同志在基层工作,与当地的老百姓打交道的机会也是最多的,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和掌握农村非遗的原始资料。因此,抓好文化站工作职能,充分调动文化站长以及文化协管员的积极性,多调查,多记录,多挖掘对推进农村非遗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新闻媒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今是一个快节奏的网络时代,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的宣传,提高老百姓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文化保护的宣传和城市要有所区别,要借助农村群众特别关注的传统节日、各地的民俗节庆活动以及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等平台,广泛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民间技艺展示,民间手艺比拼等形式多样,群众接受度高的活动。新闻媒体对特色民俗活动加以宣传,提高老百姓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真正做到社会公众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在保护中共享保护成果。
3.尊重农村社会环境,民间事民间办的原则开展保护工作。纵观非遗保护工作流变过程我们会注意到,绝大多数的非遗项目都是在民间自主传承的。因此我们在开展农村非遗保护工作时,必须遵照“民间事民间办”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村传统民间组织来开展传承保护工作。利用民间的各种组织形式来自主传承的,这种行政干预最小化的做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社会的积极性,既节约了政府部门的开支,也极大地保护了民间文化的原真性。
4.按照非遗项目类别分类开展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的紧迫性,决定了我们的非遗工作现在开始必须“轻申报,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申遗”时代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开展分类保护,制定出台符合每类项目特点的保护标准或规范。
按照文化部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10个类别,每个类别的项目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我们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应了解和掌握每个类别的特点,对一些特殊的项目具有特定的保护规则的,我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保护。
例如:农村中有大量带有祭祀性质的非遗项目、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举行的民俗活动,如果其他类别的项目笼统地保护,不分时间地进行展演,就会严重损害项目的原真性,又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童谣诗歌等民间文学类项目,以口口相传为重要特征,生存状态堪忧,我们在开展保护工作时就应优先抢救这些濒临消亡的项目。通过以书籍出版、影像保存等手段为主,对故事讲述者进行记录和整理。载入,闽剧、伬唱、评话等传统戏剧、曲艺类的项目,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样式,主要以视觉和听觉形象呈现给观众,且流派、行当众多,在开展保护工作时就应把握该类别的特点,注重传统剧(节)目的保存,以录像、视频手段为主,文字记录、整理为辅,同时兼顾音乐伴奏、舞美设计等不同行当的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当前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势在必行。我们要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类别特点和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农村这个特定自然环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发展的规律,将非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李君 1979.8.19.女,福州,本科,群文馆员,福州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部主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