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动画作品中的生态忧患意识

时间:2024-05-04

崔卉萱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310023)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及历史的重大变革,人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就和科技进步,却也面临了无法同步适应的自然、社会、精神的多重生态紊乱。德国著名的生态哲学家萨克塞认为:“需要一种文化力量来提升人类那世俗的、欲望的、肉体的、有限的生存,来扭转我们这个没有精神信仰的时代”1。张曙光先生在《生存哲学》中也认为人的终极关怀需求面临着无处安放的困窘2。他们都认为精神的力量转化为文化形式是可以改变和影响这个社会的,而动画作为一个重要文化艺术形式是可以影响人类思想的,因此,面对当下人的生存现状,生态忧患意识的题材也必然成为动画电影人的自觉选择。

学者鲁枢元将生态问题分为三种关系的处理:“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尽管很多动画作品在表现生态意识时三者界限并不界限分明,因为这三者都是共生和相互影响的,在本文的论述分析中,笔者姑且按照这一类别进行分析。

一、自然生态问题在动画作品中的表达

提到生态最多的就是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等自然生态主题的内容。在动画作品中,自然生态表达也是最多的。1989年美国动画导演尼克·帕克制作的泥偶动画《住的舒服吗?》关注的主题就是动物的生存状态,人们将之圈养在动物园,让他们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基本权利,这部动画别出心裁的使用了新闻采访让动物亲自吐露心事,引发了人类如何对待动物的启发和反思。

加拿大动画导演弗雷德里克·贝克作为一名热爱自然的生态卫士,以动画的形式讴歌大自然、提醒人们增强环保意识的风格,《木摇椅》是贝克1981年创作的一部15分钟的动画短片,曾荣获第5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以及世界各国际电影节颁发的23项大奖。这部短片通过一把木摇椅的经历记录了一个家庭的生活、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变革中的一些生态问题是作者着力突出的情节,当木摇椅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不能发挥作用,被丢弃在户外,这时周边环境展现出来的情境也并非是原来那般自然原始的美好,没有了农耕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化的烟囱、建筑。在动画的结尾通过首尾的交叉剪辑,唤起了人们的怀旧,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反思和对朴素生活的的怀念。

二、社会生态问题在动画作品中的表达

社会生态反应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反对利己主义、抨击战争危害、倡导奉献精神、宣扬和平主义,都是这类动画作品的主要内涵。英国动画导演诺曼·麦克拉伦的实验短片《邻居》讲述了邻里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这部短片被毕加索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动画短片奖。无独有偶,比利时21岁的动画系学生Jonas Geirnaert创作了同样主题的作品,动画采用四格漫画形式,每个画框隐喻一个房间,住着四个邻居,不同性格的人做着各自的事情,看似毫不相关,实际每一个细节都有神秘的关联以及连锁反应,该部10分钟的短片在戛纳影展上获得了短片金棕榈奖的提名以及短片评审团大奖。这两部短片都体现了社会生态中人与人的关系。

战争题材也是动画作品中经常表达的:前苏联动画导演伊万·伊万诺夫-万诺和尤里·诺斯坦因制作的影片《克尔热茨河之战》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动画作品,短片忽略了战争的场面,侧重体现战争胜利后人们安居乐业的场景;宫崎骏的《萤火虫之墓》通过一对兄妹在战争中的遭遇,谴责了战争的冷酷无情。两部动画作品尽管都没有交代过多的战争场面,但是不论是创作者对于安居乐业的描述还是战后惨痛遭遇的控诉,都一致表达了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心声。

三、精神生态问题在动画作品中的表达

精神生态是指对生命的看法、对现代社会生存状态的探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等。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误入神灵异世界后克服自身恐惧,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虽然是孩童,但是足够启发成人勿忘初心,回归本我。中国近几年动画短片也有许多关于精神生态的探讨,《李献计历险记》采用后现代主义风格,运用拼贴等手段,内容涉及大量现实主义元素,网游、卖肾、娱乐节目、拆迁、失恋、心理疾病等等,这部短片犹如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年轻人,面对生活的无助与迷茫进行的自救抑或是逃避。

最直接反应从自然生态到精神生态直接联系的作品,就是上面提到的动画导演贝克的另一部作品《植树的牧羊人》,本片讲述牧羊人坚持不懈植树,通过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把荒漠用数十年时间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短片中提到:这些家庭在恶劣的环境下忍受着、痛苦的生活着,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每个人都想方设法逃避自己的命运不平静的生活使人们的怨恨不断加深,大家不断争吵,他们的心里不断产生出自私吝啬的念头,并大声的发泄出来,但这种发泄不但一点作用也没有,反而还将这个村子推向了灭亡的道路,再加上不断地狂吹的风,扰乱着人们的神经,使精神错乱、自杀这种事情不断增加。”这个片段体现了由于自然生态的恶劣导致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恶化,又恶性循环的苦果。因此可见,不管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人自身内在的精神生态,最终的落脚点都指向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四、结语

动画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它动人心魄的力量呈现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危机和灾难、人性价值缺失和堕落等有关生态问题,通过最感性、最动人的方式,反思人类生存环境的现状,引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从而唤起人们从心底对于生态的关注,体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反思,启发人们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救赎。

注释:

1.[德]汉斯·萨克塞(Sachsse,Hans).生态哲学[M].东方出版社,1991.

2.张曙光.生存哲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