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陆长明 (南京艺术学院 210013)
杨晓飞 (安徽三联学院 230601)
许琳之 (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214211)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教育类型,但是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精力仍处在抓硬件建设及制度建设时期,校园视觉文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高校校园视觉文化是指校园中营造的包括建筑、宣传栏、园林雕塑等整体的校园环境。校园视觉文化核心是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建设可视、可感的视觉文化环境,能够进行直接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周宪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一书中谈到视觉文化指:“所具有显著视觉特征的人类的产品。”学者米歇尔认为视觉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校园视觉文化往往将校园文化内涵融入到视觉文化建设中来。大学生独特的认知性决定了他们对校园中绿化、校园雕塑建筑、标识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性和对比性。从目前国内外院校的建设来看,有时候仅仅是一座建筑、一个雕塑都能成为一所高校声名鹊起的文化符号。我们可以从校园内的视觉文化建设看学校的文化建设。当我们走在南京艺术学院时候,我们为那些全国著名的雕塑所吸引,当我走在四川美术学院时候,我同样被那些震撼的艺术品所感染,但是当我走到我们的高职院校中,我却很难发现这里的视觉文化能够以艺术的形式感染我,以特有的历史文化图像感动我,甚至很难发现一所高职院校的面貌与另外一所高职院校学生的面貌有所区别。我相信各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在精神面貌上应该有所区别,应该打上一所院校教育的印子,尤其是特色的高职院校。经过笔者一年多来的考察,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视觉文化建设既存在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当代社会发展下出现的新的特点。作为高职院校视觉文化建设者,我们应该梳理清楚目前的情况。
第一,高职院校的视觉文化建设往往与院校自身特色不能很好的融合,使得学生不能以视觉的形式直接有效的感知高校的文化传统、历史沿革、高职学科特色。一般每个省份交通厅、农林厅、外经贸厅、旅游局、海事局、主管工业类相关部门都有自己直属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而这些院校具有非常大的特色,但是走进各所学校后,我们却很难发现整个校园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存在什么差异。经过笔者实地考察江苏地区37所高等职业院校、安徽省60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校园视觉文化与学校自身发展的特色和历史沿革相脱离。譬如安徽工安徽和江苏的一些具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极具特色,但是校园视觉氛围很少,相似。如果我不去看学校的名字,我们根本分不清楚这些学校的差异,请问,我们的视觉文化教育是不是太薄弱了?在经济了高职院校,我很少看到经济类视觉元素,在机电类院校,我更看不到与之相关的机电的视觉文化元素宣传,相反代之的是政治口号宣传。
第二,校园的文化建设缺少艺术美。笔者考察安徽、江苏两地高职院校后发现,每所高职院校多少都一些雕塑、壁画之类的视觉艺术形式存在,但是严重缺少艺术的形式美感。这些雕塑要么以积极向上的抽象主题,要么是过于死板的艺术形式,根本不能吸引大学生的驻足审视。这样的艺术又如何产生教育意义呢?校园是学生在高校期间生活最长时间的场所,我们却丢掉了这样最为直接的教育方式。以前那种单一的校园单纯的口号说教已经被当代的视觉文化的整体教育取代。校园中艺术雕塑、绿化、校徽、院系等标识系统的设计、校园的建筑、小桥流水灯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等都成为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具有艺术美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这种不教而教的教育形式应该得到更大的推广。如以农业园林类职业院校注意以园林主题的校园文化设计,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喜欢农业、园林,这对学生对专业认知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交通类院校是否在建筑上、雕塑上能够把交通类的元素运用到设计中来,让学生充满现代大交通的设计感;体育运动院校能否结合院校出的名人和本校的体育精神,要求全国雕塑专家完成雕塑的设计,让每一位体育学生感受到体育是全民高尚的职业。总之,我们目前高职校园视觉文化尚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需要我们每一位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的人能够多懂脑筋,以艺术家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到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主动参与到校园视觉文化中来。
第三、高职院校视觉文化建设的手段单一、缺乏对现代传媒手段的借鉴。当前高职院校的视觉文化建设严重跟不上当前网络时代和手机媒体的迅捷,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和缺少相应的互动性。截止去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到达近7亿,全球排名第一。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攀升到4.2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74.5%,其中大学生为主要用户群体。与过去较为单一地传统媒体相比,张朱博阐述到:“网络环境下的媒体传播具有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层级消解、传播手段多样、传播内容分众、传播时效增强等特点。”因此,利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对校园视觉文化建设是另一个高职院校乃至全国各高校新的战略领域,这已经不是传统的校园文化,已经扩展到新的虚拟领域。在虚拟的校园视觉文化建设中,能够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竞争的环境和空间,也可以使得传统优秀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对自我重新审视,在这里感受网络信息带个每一位学生的掌上图书馆、网络课堂、以网络直播方式开展校园文体活动比如讲座论坛;架设网上求职人才市场;用无线监控网监视校园安全等。
第一、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本校职业特色宣传,积极拓展人文传统在视觉文化建设中的比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通过视觉文化的传播增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在新建设的校园中,高职院校要注重校园最大的形式符号——教学楼的形式设计,使其成为学校最具代表本校特色的艺术视觉符号。向国外大学学习,注重将校园设计的符号和学校取得成就的历史文化名人联系起来,注重校友和校友捐赠文化,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对母校的热爱。另外,当代的视觉文化要注重人文传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文符号具有时代感。
第二、邀请艺术家、高校社团积极参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造,甚至进行全院学生的创意比赛等形式,努力提高高校学生对于艺术形式的不断拓展。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当代艺术的佳品有利于他们提高他们得审美,活跃他们得思维,触发他们更为生动的情感。艺术家或者学校学生创作的精品具有个性强,独立性强,这样艺术形式不同于学校正式教育。这种教育更加潜移默化,更会让学生将这样的积极感悟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来,有利于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视觉文化因其形式的丰富性,内容可感性,比直接传授知识和方法的学科教育更丰富、更生动,能在潜移默化中开发大脑,激发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第三、高校宣传部门、校园文化建设部门积极拓展在当代传播环境中校园实体视觉文化建设新的可能性和引导网络环境下视觉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方向。网络和手机登新媒体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具有传统载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与传统视觉文化的载体相比,网络媒体、手机等新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层级消解、传播手段多样、传播内容分众、传播时效增强等特点。新媒体的应用,使得整个校园在网络下全天候、全覆盖,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信息发布的平台;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情况、沟通思想的重要平台。网络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要关注网络和新媒体无限的可能性,甚至要积极关注一些负面的文化视觉信息对高职院校思想的侵蚀。
我们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必须针对当前问题,应对挑战。在当代的高职院校中,我们要加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加强对新媒体的掌控与运用;坚守或重塑大学精神;要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修复人际关系网络。现代视觉文化建设渠道的多样化为大学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养分,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载体,极大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内涵。
[1]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63.
[3]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