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友志 (安徽淮北师范学院 235000)
2004年启动的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界的一次重大革新。新课改最大的特色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获得发散性思维,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克服传统课程体系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集团化效应的不良倾向。众所周知,书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中绚烂的艺术瑰宝,历来受到中国传统社会各层人士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书写作为传统的技艺开始逐步在日常生活中淡化,很多人整日地面对电脑,很少写字,提笔很容易“忘字”,患上了所谓的“失写症”。有人不禁惊呼:“汉字危机”要到来了!
在此背景之下,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书法教育就显得迫在眉睫了。本文将试图探讨书法教育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对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以及当前书法教育的现状和改进方法。
当今的基础教育界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文化科课程设置过满,学生几乎没有课余时间培养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弥补学生在个人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的偏差。笔者以为,书法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核心。书法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一种也肩负教育重任。人类的审美需要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与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内在的需求与渴望,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价值意识。这种价值意识是客观存在、主客观统一的结果。18世纪德国著名作家席勒指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在他看来,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克服人性分裂,进而培养完美人性,因此席勒指出“通过一种更高的艺术来恢复被艺术破坏了的我们自然本性中的这种完整性”,这样才能够促使我们的“人性自由地生长和发展。”那么,基础教育阶段审美教育或美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书法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书法艺术的教育价值是基于人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所以书法教育价值观首先是一种基于人类需要的审美价值观。在书法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进行美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并在技法学习基础上深化对书法美学价值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洋”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冲击,传统文化日渐式微,而随之式微的恐怕还有我们的民族精神。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意识到:“民族的即是世界的。”现在很多外国人也开始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书写的历史,书法教育观也应成为一种文化需求,由此而衍生出的书法艺术代表了汉字文化的精髓,传承了中华文明的薪火。因此,作为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书法同样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书法教育价值应该立足于人类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对人类文明史的肯定。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曾借书法规劝唐宪宗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强调书法创作的重心在于养心气。因此书法艺术与人的心灵健康发展相辅相成。当今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在学习书法过程中获得了莫大的宁静及身心的愉悦。同时,很多书法学习者在品味、临摹和创作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创作力和发散性思维。 1999年6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实施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书法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艺术实践活动,要求学习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无论是书法的鉴赏还是书法的创作活动,都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大脑。
首先,我国长期以来漠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文化氛围也比较淡漠。近年来许多家长往往抱着功利性的目的让孩子学习艺术,期盼孩子通过“艺考”捷径进入大学。而艺考生往往成绩都不太理想,迫于无奈才走上“艺考”路。受高考招生人数和招考院校的限制,书法艺术生不是很多,且就业前景略显暗淡。很多教育部门的官员对书法不够重视,直接导致书法理念定位出现偏颇。
其次,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了专门的书法课,把书法课并入美术课或语文课中。新版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就采取了这种办法来弥补书法课程在高中阶段的缺失。个别开设书法课程的学校也面临困境。书法课与美术课相互交织,地位尴尬。把书法课当做写字课来上,强调如何将字写得美观,片面强调楷书的书写,忽视其它字体和书法文化的传授等,都导致学生对书法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第三,师资匮乏直接影响书法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展。尽管很多大中专院校的美术系或艺术系都把书法列为基础课程,但整体上专业从事书法教学的教师队伍仍显得非常薄弱。
第四,教材编写缺失或不正规,缺乏指导性和实用性。前两年,部分省市曾经在中小学中印发过相关的书法家才,如《书写》《中学生字帖》等。这些教材中对笔法和书法文化的介绍相当简陋,而且多集中于硬笔书法。同时教材本身取字不足够规范,临摹价值较低。就算是这样的 教材,这两年也逐渐销声匿迹了,目前大部分学生练字时都是自己购买硬笔字帖,以描红为主,缺乏临摹指导——导致学生不描红就写不好字。
因此,为促进书法教育普及和发展,我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新课标关于书法教育的要求。如新课标中的具体目标设置不够具体,太含糊。忽略了软笔书法的重要性。硬笔书法发展了几十年,确实有许多书写家,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像毛笔书法那样的具备高技法的书写群体和鉴赏群体——换句话说,硬笔书法目前很难讲是一门形成了气候的艺术。因而“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未必是专门针对硬笔书法而言的,但又没有明确指出要欣赏毛笔书法。
第二, 培养师资,编写优秀书法教材,增加书法课程。很多学校近些年都逐步开始重视书法专业课程的开设和书法专业人员的培养,但一直苦于师资难求。各类师范院校应当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适当培养一批懂得书法、会书写的专业教师人才。优秀的书法教材的编纂也是鼓励书法课程的开设的重要手段。教育部门应当组织一批优秀的书法家,结合当代学生的书写习惯和认知规律,编写出实用性强、书体优美、书法知识丰富、成系统的书法教材,取代现有的良莠不齐的硬笔字帖。
总而言之,在新一轮课改理念指导之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培养青少年高尚的省美情趣,提高其综合素质。使青少年通过书法的学习完善人格、丰富内心世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蔡敏兰.理念·教育理念·新课改理念,《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王淦生.“汉字危机”是否会来,《教育科学论坛》2013(12).
[3]王愿.书法教育价值、功能浅论,《中国校外教育》2009(8).
[4]席勒,张玉能译.《审美教育书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5]章凯.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6(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