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泉州木偶剧对闽南文化的载体作用

时间:2024-05-04

曾丽环 (泉州市木偶剧团 362000)

浅谈泉州木偶剧对闽南文化的载体作用

曾丽环 (泉州市木偶剧团 362000)

民间风俗是广大人民创造、享用并且传承的生活文化,来自于最朴素、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民俗是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民间艺术更是民俗的表现方式。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并在历史的发展之下,产生出多种传统文化艺术种类,而泉州木偶剧作为闽南文化的标志性载体,在闽南这片沃土上大放光彩。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特殊的艺术表现模式,泉州木偶剧有别于其他戏曲种类,独具特色地体现着闽南文化的宗教礼仪、节日礼仪和风俗制度等。泉州木偶剧由闽南文化而诞生而长存,又受其制约和束缚,却在不断学习中求同存异。

载体;民俗;制约;求同存异

一、泉州木偶剧对闽南文化的诠释

闽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在中华文化之林大放光彩。它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发源于福建泉州地区,逐步向漳州、潮汕、台湾甚至海南地区扩展。闽南文化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变迁,伴随着闽南人的发展和历史的迁移而不断丰富着内涵。而泉州木偶剧,正是在这样肥沃的土壤里应运而生。

“木偶之城”是世界人民给予泉州的美誉,提线木偶戏这朵璀璨夺目的剧坛明珠更是泉州人的骄傲。泉州木偶剧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绚烂,题材多种多样,文化影响力更是具有国际水平。现阶段的木偶剧,已不再是单纯的历史剧作,也融入了当代生活的童话剧和现代戏份,但是再怎么变化,人们还是知道这是出自闽南人之手。而扎根于闽南文化的泉州木偶剧,地方特色之显著更是有目共睹。其优雅的旋律,深沉的情韵都在那柔和的闽南地方音乐和南音的配乐中彰显。说白念唱以泉州方言为主,曲牌多沿用宋、元曲牌名。因此,以讲闽南语、接受闽南文化熏陶的这类人为辐射,福建各地、台湾地区、东南亚甚至日本、欧美等地分布着广泛的木偶爱好者。

闽南民俗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例如在宗教礼仪、节日礼数和风俗制度等方面都有其不同寻常之处。在宗教礼仪方面,泉州木偶戏演出以祈福的酬神仪式为主。自明清开始,在寺庙祭祀活动中傀儡戏勇挑大梁,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傀儡戏的演出,有些寺庙还专门设立了傀儡棚。在泉州,有一个著名的戏班叫做“目连傀儡”,他们其实是泉州四美班,因经常演出《目连救母》《西游记》等剧而被行内人成为此名。我们不仅在传统的中元节寺庙普渡屡见“目连傀儡”的身影,还能在“观音生”中看到他们的演出。另外,还有其他关于祈福祭祖的活动,也少不了傀儡戏的演出。几年来,作为泉州木偶剧团的成员,我经常参加常态性演出,每逢周末,父老乡亲相邀来看剧,浓浓乡音,好不热闹。每一次演出都让我深深体会到闽南人落地于传统文化的追求与热衷。

前述的中元节普渡是闽南人的重大民俗节庆活动。“普渡”是闽南沿海地区(包括金门) 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对于普渡节的情结,在闽南的乡村可见一斑。闽南谚语中有一句“七月半,鬼上岸”,传说中每年农历七月份地府里的“小鬼”都会放假而来到阳间闹事。因此,闽南地区在七月初一至三十的时候都要做普渡,在这一整个月的时间里,每家每户准备上各种美食宴请“小鬼们”。闽南人为求得一年平安,还给“小鬼们”准备了精彩的提线木偶。在闽南人的意识里,这些木偶既是表达心愿、与“小鬼”联通的介质,又是驱赶恶魔的“降魔”神物。

闽南风俗制度在婚丧嫁娶方面可谓别具一格。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俑,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太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在闽南的一些旧俗里,也有人将木偶作为祭鬼陪葬,并寄托人们的轮回希望。而在婚嫁仪式中,在泉州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谢天”“探房”的习俗,这些习俗经常有傀儡戏演出。

二、泉州木偶剧特殊的文化局限及其发展

闽南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形态,因其历史演变和地理环境而兼具封闭性和开放性。

闽南西北有高大的戴云山、博平岭山脉,古代交通不发达,很多老百姓在这“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从这一方面而言,闽南文化对外有一定的封闭性,那么在文化发展方面难免就有其局限性和独特性,甚至一些传统文化一直沿袭至今。譬如前文中涉及到的宗教礼节,不少人将傀儡作为精神寄托,有些旧习俗也逐渐遭到现代社会的淘汰。泉州木偶剧,源于汉,盛于唐,兴于宋。由唐代流传至今,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古老剧种。因此它的文化内涵及精髓具有极强的民族延续性,也随着闽南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泉州木偶剧难免具有局限性。

然而,闽南文化的复杂属性决定了它还兼具着开放性。闽南沿海港口众多,北宋时期已经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明清时期,许多阿拉伯人、欧洲人、波斯人在泉州等地定居不返,将本国的民俗、风情、信仰融合在当地居民中,日久天长,海外文化便与当地文化交融在一起。泉州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是当之无愧的,它以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闽南文化与各个流派的宗教文化兼容并包,在实现传统文化保留的同时,也促进了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的传播。如此开放性带给泉州木偶剧新鲜的血液和广阔的空间。泉州木偶剧开始“走出去”,积极吸收外国木偶的先进艺术,提升传统提线木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使一些传统木偶剧更具观赏性。另外,在舞美和戏场布置方面更是从国外的木偶剧表演中受益良多,更加注重“人偶合一”,不单有精湛的技术,灯光效果、服饰搭配,甚至是木偶的制作工艺都更加巧夺天工,引人入胜。随着文化不断“往外走”,我们所表演的木偶剧已经不再全盘沿袭以往的模式,而是逐渐吸收了其他国家木偶剧甚至是现在剧种的表演特色,更具时代性和观赏性,因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留得住“老观众”,吸引得来年轻人。

闽南文化具有浓重的宗教氛围和多元的民俗文化,这给予了泉州木偶剧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题材内涵。木偶不但是一件艺术成品,更是人们的信仰寄托。闽南文化的民俗性就是在提线指间生动展现,成为乡音一致的人共同纽带,并在发展优化中不断辐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