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玉双 邓玉萍 (广西艺术学院 530000)
捆绑手法在服装设计中的装饰性表现
张玉双邓玉萍(广西艺术学院530000)
捆绑是一种具有束缚功能的操作手法,通过绳带这类线材进行捆绑后将在被捆绑物上形成各式各样的线性装饰。本文着重分析利用捆绑手法的特征性产生的装饰性效果以及这种装饰效果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首先将捆绑手法的束缚性功能特征进行分类,按松紧程度分为紧实型捆绑和交叉型捆绑。再根据捆绑后的线性特征分类,按线条的组合形式可分为直线型捆绑和交叉型捆绑;按线条的疏密不同分为紧密型捆绑和疏密型捆绑。不同的捆绑方式形成不同的线性特征,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出这些线性特征产生的图形感、肌理感、层次感等装饰性效果。并将这些装饰性效果运用到服装上去,产生层次、肌理、序列感以及视错效果等。随着人们的时尚态度和审美观念的改变,捆绑手法在服装设计中是值得被设计师们借鉴运用的。
捆绑手法;服装设计;装饰性
(一)捆绑手法的概念和装饰性
1.捆绑手法的概念
捆绑,顾名思义“捆”与“綁”都有被缠绕拴住的意思,是一动词,可被看作是以种手法。一般捆绑的工具都采用绳带等线材,有形的物体均可作为被捆绑的对象。当捆绑这一动作完成后,在被捆对象身上我们将可以看到线材产生的各种线性变化。
2.捆绑手法的分类及特点
捆绑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手法,其操作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按束缚的松紧来分,可分为紧实型捆绑和松散型捆绑。紧实型捆绑手法意思就是在捆绑的过程中,将被捆绑物体缠绕紧实,捆绑所用线材处于紧绷状态的捆绑手法,线条充满力量感。松散型捆绑则是指在完成捆绑动作后,用于捆绑的线材仍处于松弛自然状态的捆绑手法,线条轻松随意、自由灵动。
再按捆绑后线性的特征来分,紧实型捆绑有可分为直线型捆绑和交叉型捆绑。紧实的直线型捆绑手法是指用线材朝单一方向螺旋状缠绕后,线与线之间无重叠的紧实捆绑方式。这种捆绑方式具有良好的遮蔽和保护功能,同时又给人理性的序列感感受。紧实的交叉型捆绑方式及用线材缠绕时,使线与线之间产生交点的紧实捆绑形式。如此捆绑往往会产生几何感的图形。从此可以得出,这两种捆绑形式的差异仅仅存在于线条的交叉与否。另外,松散型捆绑中按线性特征,则可分为有序的松散捆绑手法和无序的松散捆绑手法。有雪的松散捆绑手法即松散捆版完后能产生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弧状线条的捆绑手法;无序的松散捆绑手法与有序相对,指捆绑完后能产生无规律排列的弧状线条的捆绑手法。
(二)捆绑手法的特征性及产生的装饰性效果
捆绑手法利用线材束缚被捆绑物,束缚的松紧程度决定束缚的牢固程度,本身具备着功能性的作用,但通过对松紧不一的捆绑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程度的松紧所产生的线性也各有不同。他们或紧张,或放松,且存在着无数种松紧度可能性,因而产生丰富的线性装饰效果。当捆绑动作完成后,用与捆绑的线材就发生了线性变化。线性的疏密变化产生镂空效果,也给人或简约或繁复的视觉效果;线性的平行和交错变化形成的图形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效果。另外,其线材本身就给人一种质感感受。线材的肌理、光泽度、粗细的变化和组合丰富视觉效果,也极具装饰作用。
综上所述,捆绑手法的这些特征性因其表现形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束缚性”特征因松紧变化产生的线性装饰效果;线条“线性”的疏密变化产生不同的镂空效果,线性的组合构成变化形成的几何图形感装饰;“线条”的改变产生质感变化。
(一)利用紧实的捆绑手法产生装饰性效果
利用紧实的捆绑手法形成的紧绷的、直的线条给人强势稳固的感觉,充满力量感。在这种捆绑手法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线材的线性排列,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线性感觉,分别为平行排列的直线型紧实捆绑和不平行排列的交叉型紧实捆绑。
1.利用紧实的直线型捆绑手法形成的装饰性效果
利用紧实的直线型捆绑手法形成井然有序的线条和稳固的捆绑状态,给人秩序感、机械感和理性的感觉。通过提取在捆绑手法的作用后产生的线性特征进行小样的开发制作,用这种捆绑方法对其排列的稀疏程度进行设计,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当排列紧密时,紧密有序的线条组合成面,整体来看产生重复条状的纹理感形成肌理效果,给人紧张的。繁复的视觉感受;当排列稀疏时,大镂空效果的视觉感远强于线材本身成为亮点,通过镂空中透出其他材质,形成层次装饰性,给人透气的、简约的效果感觉。
2.利用紧实的交叉捆绑手法形成的装饰性效果
若出现互相交错的线性排列方式,则是因为交叉型捆绑手法的作用。利用这种捆绑手法产生的紧实的、不规律的几何状绞织线条给人带来灵动简约、现代摩登感的同时产生几何图形装饰效果。简单几何图形也正是当今流行的一种图形感。
(二)利用松散的捆绑手法形成装饰性效果
利用松散的捆绑手法形成的放松的线条给人柔和轻松地感觉。以这种捆绑手法为基础通过改变线材的线性排列,形成两种不同的线性感觉,分别为有序的松散型捆绑手法和无序的松散型捆绑手法。
1.利用有序的松散型捆绑手法形成的装饰性效果
利用有序的松散型捆绑手法形成有规律感的线条和放松的捆绑状态,给人女性化的、柔和的、理性的感觉。在保持线条松散的前提下,当线条排列紧密时,产生柔和的弧线线条感,整体给人波纹状的肌理效果,精致柔美;与之相对当线条排列稀疏时,产生大镂空效果的视觉效果,通过镂空中透出其他材质,形成层次装饰性,显得透气。
2.利用无序的松散捆绑手法形成的装饰性效果
利用无序的松散型捆绑手法形成有软性的线条和自由的捆绑状态,给人轻松随意、休闲的感觉。同时产生几何图形的装饰性效果。
3.利用紧实与松散相结合的捆绑手法形成装饰性效果
利用紧实与松散相结合的捆绑手法兼具了紧实型捆绑手法产生的具有力量感、机械感的线性特征,以及松散型捆绑手法产生的柔和的松弛的线性特征。将两种不一样的线条感觉进行叠加设计产生了机械感、力量感与女性柔美感并存的新颖视觉体验。并且该结合的线性本身也具备了几何图形感、层次感、波浪肌理感等多种装饰性效果。
4.利用线材的材质变化产生的装饰性效果
除了捆绑手法的线性性能装饰性效果外,线材的质感变化也有直接的装饰性效果。以下列举部分可进行捆绑的材质及利用这些材质产生的装饰性效果。
当采用缎类面料制成线材时,该面料本身具有柔和的光泽感,并且表面光滑细腻,显得精致摩登。若采用弹性面料,其本身具备良好的服用功能,方便人体活动,给人年亲、运动感的视觉效果。若使用皮革类面料,此类面料表面往往会有很明显的自然肌理变化,显得野性、粗犷、张扬。金属材质虽然是非服用材料,但其本身具备着装饰性。用该材质进行捆绑其独有的光泽感可以增强整体的机械感和工业感。用最传统的绳带编织物进行捆绑,具有民族、原始手工感,显得利索大方。
以上,通过利用各种捆绑手法对其产生的线性变化进行分类归纳,分析他们分别会产生的装饰效果。
首先对利用捆绑手法产生的不同的线性排列进行归纳:当线条平行排列且排列紧密时,无论是利用紧实型捆绑手法还是松散型的捆绑手法所形成的线性都会产生面,并具有肌理装饰感,他们分别产生直线型肌理效果和波浪形肌理效果;当线条平行排列且排列稀疏时,不管是利用紧实型捆绑手法还是松散型捆绑手法都会产生大镂空的装饰效果;当线条出现交叉排列时,利用紧实捆绑手法和松散型的捆绑手法都会形成几何图形感。
其次,归纳捆绑时其本身的线材线性差别:利用紧实捆绑手法产生的线性形成强势稳固,充满力量感,建筑感的装饰性效果;利用松散型捆绑手法产生的线性形成放松的、柔美的、模糊的装饰性效果。
最后,捆绑手法所用材质的质感也产生精致的、运动感的、工业化的等等装饰效果。
(一)利用捆绑形成的平行排列的线性装饰性效果在服装中的运用
1.紧密平行排列的线性运用在服装中体现肌理感
当紧密平行排列的线性聚集在一起形成面,这个面具有密集的线条感,形成直线的或者波浪状的条纹肌理。利用排列紧密的直线型捆绑手法能产生条纹状肌理感装饰效果。松散捆绑手法中的有序捆绑形成紧密平行的弧线状排列,形成一种松弛的富有动感的波浪状的肌理感。
2.稀疏平行排列的线性运用在服装中体现层次感
利用排列稀疏的直线型捆绑手法常以内外搭配的服装穿着形式或者双层服装形式出现,它除了表面的肌理效果,还能产生镂空层次装饰效果。随着人体的活动带动条带的移动,内层的服装将会若隐若现。
(二)捆绑后形成的交叉线性运用在服装中体现视错效果
利用紧实的交叉捆绑可以产生稳定的几何图形感线性,我们利用它的这一特点改变服装的比例和视觉效果,给人视错的美感。比如在服装的后片部分和腰部通过呈“倒三角”“倒梯形”的交叉捆绑方式,给人视觉上的收腰效果;再如通过线条的走势产生交点,或给人能出现交叉点的趋向性,让人产生视觉中心,使服装看上去更为紧凑。
紧实的交叉捆绑优点在于能产生视错装饰效果,起到划分了服装的比例,让穿着者扬长避短,增强服装的美感和修饰作用,且线条简约大气,极具现代感。
(三)平行与交叉相结合的捆绑装饰效果在服装中的运用
利用紧密平行的线性装饰产生的肌理感,结合稀疏平行排列的层次感和交叉线性产生的几何图形视错各取所长运用于服装。
本文从捆绑手法的原理出发,利用多种捆绑手法产生不同的线性变化,并对各种线性变化进行分类分析归纳总结出了相应的装饰性作用,最后对服装产生的装饰性效果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归纳总结将捆绑手法按捆绑的松紧来分,分成了紧实型和松散型两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捆绑后产生的线性不同又将紧实型的捆绑手法分为了直线型捆绑和交叉型捆绑;将松散型捆绑手法分为了有序的松散捆绑和无序的松散捆绑。接着由于捆绑后产生的线条的疏密变化又将捆绑手法分成了紧密和稀疏两种。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总结出这些线性特征产生的图形感、肌理感、层次感等装饰性效果。并将这些装饰性效果运用到服装上去,产生层次、肌理、序列感以及视错效果等。
[1]刘晓刚. 服装设计师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李立新主编 .服装装饰技法[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刘元凤. 服装设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2002年重印):28-47
[4]叶立诚. 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60-315.
[5]刘晓刚. 服装设计元素论[N].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6]张文斌主编.服装结构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