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吴树燕 曾令琼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335000)
感悟《乐记》
吴树燕 曾令琼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335000)
《乐记》是汉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高峰,它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论述对器乐演奏的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其中四个方面的论述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渗透自身的演奏体会,以期对音乐演奏者有一定的帮助。
《乐记》;音乐;情感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乐记》触及了音乐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内容极其丰富,剖析其音乐美学思想对于我们研究、发展当代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乐记》论及音乐本源、音乐特征及“天人合一”音乐美学思想,其中关于音乐情感表达的论述与当前器乐演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器乐演奏者,我浅谈几点体会。
此意为乐的根源在于人心感应外物,使内在的感情激动起来,表现出来。《乐记》认为悲哀的感情激动起来,产生的音乐就忧愁而急促,快乐的感情激动起来,产生的音乐就宽舒和缓,感情的不同决定了音乐的不同。内心的感情不同,发出的声调也不同。
实际演奏中,一些演奏者只注重乐谱中的弓指法、音准、节奏、速度、力度等技术性的内容,认为练熟了技巧就练好了曲子,其实这远远不够。弓指法是根据乐曲感情的需要科学安排的,在表现内在深沉的情感时,弦乐器中多用内弦,音色浑厚些,在快速大跳等高难度技巧时指法要安排的简单、统一;速度的快慢处理也是根据乐曲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变化的,欢快活泼的情绪一般用快速,深情赞美的情绪一般用慢速;力度变化不纯粹是音量的强弱,更多的是表现情绪的波动。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为感情服务的,应该带感情去运用技巧。
音乐是心灵的艺术,感情的艺术。器乐的艺术魅力,不只是形式上的,应重在表达情感。没有情感,演奏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演奏前,演奏者必须先对作品创作背景、思想内涵进行细致的分析,因为只有深入领会曲中之意、意中之情,受其感染后发挥个人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将器乐作品表达得出神入化。
如在演奏二胡曲《新婚别》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唐代的安史之乱、杜甫的同名诗《新婚别》,领悟乐曲中“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的思念之情。在全曲迎亲、惊变、送别的情节发展中想象自己就是主人公,激起自己内心喜悦、爱慕、惊恐、悲哀的感情。在演奏时,喜悦的感情激动起来,运弓的音色便流动而明亮;爱慕的感情激动起来,音色便柔美而温和;悲哀的感情激动起来,音色便内在而急促。正如《乐记》所说“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下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矛;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此意为音乐通过声音所表现的是人的内心活动,是人的内在情感。感情激动了,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就产生了音乐。
音乐运用人声和乐器声音作为材料,虽然不具有可视性,但对人的情绪却起强烈的激发作用,能迅速直接地引导人的情感反应,支配人的感情。无论是“乐者,心之动也”,还是“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都体现了音乐表现的“心”主要是指“情”,突出强调了音乐的主体性,认为音乐是主体对事物的感受与体验,同时还意识到音乐所表现的是人心情的运动和变化,而不是具体的内心活动。另外,“声者,乐之象也”也肯定了“声”是“心”的外观,音乐是以声动表现心动,直接表现其动态的。
演奏中,我们首先要对作品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内心充满感情,通过乐器表现出来,随着音乐情节的不断变化,情绪也随之波动,产生出不同的音色,以达到丰富的音乐效果,让听众产生共鸣。在弹奏琵琶名曲《塞上曲》时,一些学习者将老师的每个动作都学得像模像样,但就是感觉缺了点什么,因为演奏者内心欲言又止、欲哭无泪且既憧憬又失落的情感不够,心里只想着音符。只有内心感受深刻,才能将富有特色的音乐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体现出作品的神韵。
此意为感情的深度决定了音乐的深度,感情越深厚,音乐的文采就越鲜明;血气越旺盛,音乐的变化就越神妙;各种艺术中只有音乐不能有半点虚假。这里突出了“心”与“声”的对应关系,认为主体决定客体,“心”的状态决定“声”的状态;同时认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音乐直接表现感情,无情不能作乐,情伪不能感人。
音乐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演奏者的生活阅历及文化修养不同,对乐曲的理解也不同,表达的深度也就不同了。例如,模仿民乐曲《空山鸟语》中百鸟争鸣的景象,模拟琴曲《高山流水》中的自然声音,演奏者如果能充分地研究自然界声响,感受自然比一般人深刻,表达出来的音乐就更到位。
艺术需要真实,音乐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样一首乐曲,一千人有一千种表达方式,这说明只要符合作品的思想内涵,任何自然的情感表达都没有错。反之,内心没有激起乐曲的情感,模仿的再像也是徒劳。例如二胡曲《独弦操》第二段要表达一种有奋起的愿望但又苦闷彷徨、无法找到出路的情感,一些演奏者不能真正体会到这一心境,竭力模仿老师的运弓弓段与力度,但效果不佳,那是因为深度的音乐内涵、内心的真情实感是无法模仿的,音乐表现需要的是演奏者感情的自然流露,缺乏感情的深度也就没有了音乐的深度。
音乐既然是表现人心活动的,它也就能打动人心;音乐既然是表现感情的,也就能激起感情。因此,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音乐,有什么样的音乐就能激起什么样的感情。音乐可以用来提高内心修养,打动人心,激起情感,从而表现适宜的音乐。
如民乐曲《春江花月夜》要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正所谓“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样的音乐引人入胜,打动人心,激起听众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向往;同样,心中存有如此之美景画面,表现出来的音乐也就会美妙无比。在实际演奏中,心里想着什么,表现的就是什么;心中悲痛表现的音乐则悲伤,心情愉快表现的音乐则欢快。
《乐记》是汉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高峰,先秦儒学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它肯定了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精辟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深层次地论述了音乐美感,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深入研究其思想,对于音乐的演奏、分析、创作、欣赏有极大的益处。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2]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
吴树燕(1980.9—),讲师,鹰潭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师,音乐学硕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