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城市慢行景观系统谈废弃铁路的景观营造

时间:2024-05-04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333000)

一、前言

铁路在一个城市中起着廊道的作用,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引导和链接的作用,他们一般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者是城市的各个节点,对于城市景观来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运用的得当可以分割景观美化空间;反之则破坏景观,使得城市景观支离破碎

二、城市慢行景观系统的概述

城市慢行景观系统即为慢行交通系统。我们所指的慢性交通是指以城市生活中的步行或者是一些自行车等交通形式为主体,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系统。

(一)分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他的划分方法也是不同的,我们按照慢行中所使用的不同的交通工具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自行车的慢行交通和步行空间;从其中的主导地位来区分的话可分为交通性的和非交通性的,交通性空间满足城市一些功能上的需求,而后者主要是休闲娱乐的。

(二)特征

对于城市城市慢行系统来讲景观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对于城市发展和提升该城市的形象都是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社会中城市中的慢行空间也越来越重要了,因为他是以城市自然景观为物质基础,有自然风景也有人工的精雕细琢,因为也慢慢的成为了城市景观中的一道风景线。(1)整体性;(2)动态观赏性;(3)人文关怀性。

(三)城市慢行景观系统的设计方法

1.自然的城市慢行景观的设计方法

自然生态景观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基体和物质基础,利用城市中的自然景观来塑造慢行景观起着一举两得的作用,既可以保护环境,美化城市,又可以塑造有个性的慢行景观,塑造城市生态景观,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扩展性与质量,一举两得。

2.历史文化内涵的慢行景观设计方法

历史人文景观是一种有着历史积淀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一个城市千百年的风吹雨打的历史演变,他代表这个城市乃至这个民族的点点滴滴。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甚至是奋斗史都能在其中寻到踪迹,因此他的特征是非常的鲜明的。

三、城市废弃铁路的现状分析及其景观结构特征

(一)废弃铁路的现状分析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铁路作为工业设施的产物,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然而,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这些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铁路已经退出交通舞台了。

(二)废弃铁路的结构特征

如果从景观生态学的方向来考虑,废旧铁路是作为城市景观系统的节点存在的,具有如下特性:①可延续性与可扩散性:②功能多样。

四、废弃铁路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可持续原则

利用有限的自然景观的土地资源,来塑造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力求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反对大规模的人为因素的介入。

(二)多样性原则

主张控制现场野生植物的利用,减少外来物种,保护场地内物种的多样性。在选择植物时尽量选择本土植物和本土树种,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三)真实性原则

主张尊重自然和文化。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要尽量的还原自然景观,真实的表达他们。

(四)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设计要将废旧铁路与周围的景观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使得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连续的景观,整体又和谐的存在着。

五、废弃铁路的景观营造方法

(一)通过周围植被的融合

铁路景观的设计,离不开丰富的植被层次营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满足人们娱乐、交谈、休憩等多功能规划植物群落类型,营造一个环境优美。

在塑造废弃铁路时要充分的利用周围的一些特色资源 ,如水资源,对水资源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整体的景观更有灵性,从而更能突显景观的特色。

对于营造铁路景观来说,起着关键作用的建筑和景观小品成为了铁路营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通过不同人的心理环境来营造

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节奏和压力都很大,所以人们渴望在工作之余能够体会到一份宁静一份自然,利用废旧铁路,结合周围景观的合理搭配和设计就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满人他们的最简单的需求

人的文化水平、消费水平不同但是不同的群体之间却有着共同的特性和基本需求,渴望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空间。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城市道路的不断增多,城市空间变得支离破碎,城市魅力渐渐消失不见,传统区域内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受到了抑制。

(三)通过本土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来营造

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展示,保护和更新城市废弃铁路区域的历史文化,传承风俗民情,突出铁路景观的特征,以罗家坞废弃铁路为例,使得罗家坞地段成为体现历史文化,彰显现代城市文化魅力的居住区、商业区,使得罗家坞周围的居民有一个放松自我,满足自我一个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1]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

[2]俞孔坚,凌世红,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J].建筑学报,2007(2).

[3]钱静.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3.

[4]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11).

[5]董淑敏.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6]陈伟贤.现代都市街道景观设计[M].新形象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3.

[7]许慧华.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架景观处理[J].都市快轨交通,2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