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西民间高跷的艺术风格及表演形式研究

时间:2024-05-04

龙建军 万绍勇 龙晓东 (井冈山大学 体育学院 343009)

高跷,是舞者在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技艺性强,形式活拨多样,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跨国民俗舞蹈。在我国,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江西民间高跷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项独门绝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演形式,从艺术上反映了江西人民的性格和审美习惯,而这些特点是江西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在目前江西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民间高跷的规模逐渐壮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范性。探讨江西民间高跷的形成、演变、价值,剖析其艺术风格、表演内容、表演形式,对于促进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区域主要在赣州市、上饶市、吉安市等,重点研究主要是以赣南的客家高跷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立足于实际调查外,还查阅国内外大量有关各地方高跷的资料,明确本课题的相关基本理论,确定课题的研究切入点和研究方法、手段。

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民俗学方法论是最有效地研究方法,可以说研究的很多观点都来自田野,在田野作业的过程中多次的实地考察,通过录像拍摄、实地观察、语言交流等,在赣南客家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了第一手较为详细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作下了殷实的伏笔。

3.专家访谈法:可通过访谈赣南客家高跷的继承人以及有关的学者和专家,了解到民间高跷的文化起源和演变规律,注重口述史资料的收集。

4.数据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输入数据库,运用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研究需要咨询专业人员编制录入程序和统计表格来完成数据的录入工作,处理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工作。统计结果及所有表格经专业人员审核无误后方用于本研究工作的分析与论证。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江西民间高跷的起源及发展

江西民间高跷为代表的赣南客家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是我国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世代延续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体活动。赣南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人,是从西晋至唐、宋时期,因为逃避连年战乱而陆续从中原地带迁到赣南、闽西、粤东后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汉民族支系,无论是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民居建筑文化,还是生活习俗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吹打乐演奏习俗上,也有自己一整套表现方式。而在贫穷落后的旧社会,广大农民只能把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神佛的赐予,特别是远离家乡来到江西的客家人群来讲就更加如此。每逢年节、庙会时,不论城乡、大家都会集资出会,一则求神保佑故土新居两地平安,二来聚集一起共同娱乐,消除乡愁、增进团结,于是内地家乡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都在庙会中、年节时争相竞演。高跷由于是踩着木跷表演,比一般的形式要高出一截,人们在远处也能观望欣赏,而且行动方便,无异于活动的舞台,深受群众的欢迎。据《赣州市志》介绍,赣州最早的高跷表演在刘氏宗祠前举行,系北洋军阀打胜仗之后举行庆典活动,请来的高跷表演队。赣州踩高跷的风俗就是从那以后延续下来的,赣州人把这种艺术俗称“高脚师”。就如许多民间艺术都有恋根情结一样,赣州踩高跷的艺人组织章贡区民间高跷艺术团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设在刘氏宗祠附近。这是一群花甲左右的老人,由他们激情演绎的高跷表演,为赣州市大大小小的喜庆活动增添许多热闹气氛。上世纪20年代中期,赣州城区就有四五支高跷表演队,在章贡路举行过比赛。建国后,赣州市文化馆发动客家民间艺人组织高跷表演队,扮饰工农大众和人民解放军等形象,经常在节假日或大型集会时表演。现今,高跷作为一项大家喜闻乐见的运动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在江西各大高校也逐渐被学生们认可接受,一些高校还组建了高跷队在一些活动的开幕式进行表演,深受大家的喜爱。还有些高校把高跷运动引入教育教学当中,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言传身教,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一门技能,展示大学生的风采,,而且能促进这一项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2006年毛里求斯的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江西民间高跷队以精湛的表演技术以及丰富的表演内容,博得了外国民众的赞誉,弘扬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

(二)江西民间高跷的艺术风格及表演形式

高跷,由于脚下绑着木跷,重心不易掌握,所以膝部要微屈,两脚需要不断移动,上身和双手又必须随着重心的移动而俯仰和甩摆,需加强腰部的控制力,以保持身体的平衡。高跷队人数不限,少则十余人,多则数十人,脚扎高跷棍,穿彩衣彩裤,手舞飘带,走四云步,伴以锣鼓节奏穿插在游行队伍当中。

1.江西民间高跷的艺术风格

江西民间高跷为代表的赣南客家高跷具有相当独特的风格特点,表演时的服饰多是戏曲人物的衣着,表演形式丰富。高跷表演一般由十几至二十个人组成,一些人踩高跷,一些人扶牵,一些人伴奏,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三十厘米至三百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武跷和文跷。武跷重炫技巧,以表演各种惊险动作为特色,有劈叉、打旋风腿、翻跟头、拿打顶等许多名目,风格强悍骁勇,豪迈英武;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主要表演走场,以歌舞、演唱、戏曲等表演形式为主。赣南客家高跷扮饰人物故事,主要分为几种,一种是打扮为八仙(即吕洞宾、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铁拐李、曹国舅、汉中离),身著戏剧服饰,另一种男扮女装为七仙女和辣米姐姐(湖口俗称“辣椒”为“辣米”)等形式。表演的灯彩形式有走早般、玩蚌蛤、挑花旦、媒婆等。赣南客家的高跷表演吸收了民间戏剧、客家灯彩的表演形式,表演者注重人物的服饰,内容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表演者扮成各种角色、双脚踩蹬柳木棍上行走,锣鼓伴奏,边走边舞。舞步有走圆场,龙摆尾,插花十字,跳、扭摆等形式。

由于高跷这种表演活动机动性大,行动比较自如,可以在大场面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而表演时间,一般都在农历腊月、正月间。新年一到,人们便打起了绑腿,踩着高跷,盛装出行,走街串巷,好不热闹。踩在高跷上的人,有种高入云端的感觉。高跷表演中多配以“灯”“蚌壳”“彩莲旱船”,已成为当地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

2.江西民间高跷的表演形式

江西民间高跷为代表的赣南客家高跷的表演形式在高跷表演时以锣鼓伴奏,大多数是本地弹腔戏的锣鼓经,如【凤点头】【水底鱼】【望家乡】【鸿边翅】等十余个锣鼓谱交替变换着打,较好地烘托了整个表演气氛。在发展到舞台时,伴奏就不光是锣鼓,而用民间乐曲【望东台】为主旋律,以自由缓慢的引子开始,接着以流云飘逸的行板展开,逐渐形成以“徽”调式为主,但后部分又自然转换为“商”调式结尾的平缓舒展、优雅婉转的4/4节奏和明快流畅、欢乐跳跃的2/4节奏。整个舞蹈以景、行、声、情融为一体,古朴典雅。

演出时,都装扮成各种戏曲人物,随着锣鼓的节奏,或列队,或走,或跳,或慢跑,旋转自如,蹦跳轻巧。利用两三尺高的高跷可进行许多表演,如跃飞、飞跨等戏曲动作,还有跳凳、过桌、过桥等较为惊险的动作。有的表演诙谐滑稽,常做出不慎将要摔倒的样子,把观众吓出一身冷汗。等到有人来搀扶时,他又一跃而起,蹦跳如初,令人叹为观止。一些人脚踩高跷阔步行走,甩手、扭身,做各种戏曲身段,每个人手中两块云片,似两朵白云缓缓移动,通过队形变换,摆出各个字形。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现实与夸张,表达了人民追求安稳生活的愿望。边踩边唱民间小调如《小放牛》《开门调》《十绣》《栀子花》《卖油郎》等,有些人还在高跷上表演笛子,唢呐演奏;也有表演《打蚌壳》《手绢》《扇子》等节目。建国后,平地表演也比较多见,内容和形式也就更丰富了,其表演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个“悠”字上,以左右缓缓摇摆手中云片的“扭身步”为舞蹈的基本动作,配合以优雅、轻盈、缓慢的“双晃手”“张合片”“送片”“推磨”等动作,走出“窜花”“走八字”“双出水”“圆串形”“阶梯形”等队形,充分表现了云彩悠悠漂浮的动态,给人以清雅柔逸的美感。

三、结语

江西民间高跷为代表的赣南客家高跷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名扬海内外,出现于各种庆典、巡游、游园、庙会,是一种登上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表演气势恢宏涵盖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现今,这项民间艺术逐渐演化成一种即具观赏价值又能娱乐健身的民间舞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我们更应该加强保护、传承、发展这项民间艺术。

[1]李坚.江西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8.

[2]马盛德,金娟.中国民舞[M].古吴轩出版社,2010.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邹政.高跷运动的起源,发展与创新[J].池州师专学报,2006.4.

[5]沈卫珍.从人类文化学视角探讨高跷的起源与文化传播[J].浙江体育科学,2008.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