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杜筱莹 徐建德 (昆明理工大学 650000)
本论文围绕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运用了文化符码理论对其展开研究,分析了其文化符码的形成和发展,之后理论化的对其进行阐述,指出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本质,以及构建民族包文化符码系统的层级。
包的发明是古人为了更方面的收集东西而创造的产物。包伴随人类的发展和演变走到了今天,其发展过程也从其实用性往观赏性延伸。包也随着日新月异的多元化需求而产生了不同的种类。仅仅从使用方式上而言,就有挎包、提包、旅行包、公文包、背包和钱包等。而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包,通常在设计上需要与主人本身以及身上的衣物穿着相互搭配,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体现,从而提升一个人整体的美观性。于是,针对于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包也从实用性渐渐向欣赏性转变,包在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变成了包饰,成为了与服装搭配的配饰品。
在现代人对人文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究下,包也有了更深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实用性和观赏性,通常包还在人对物质条件得意满足的情况下,更多的转化为精神上的享受和追求,而在这样的精神需求条件下,包也被赋予了精神含义。而不再只是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盛放东西的器具。
服饰可以直接美化一个人的外观,是人类向别人展示自己风格和魅力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而云南民族包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内容之一,它是云南民族服饰文化之中的重要部分,云南民族包在外表装饰上有着十分特殊的效果,具备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民族艺术特征。
所谓的云南民族包,广义上而言,囊括了云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所能盛物的所有器具,其种类包括挂包、箭袋、手袋、背袋、荷包、背箩、竹筐等等。但是为了方便对民族包种类的分化和研究,论文只以软性纤维(麻、藤葛、布、丝、棉、皮毛等材料)为原料制作的云南少数民族包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民族文化特色里,云南民族包别具一格,向世人展示他独特的美丽所在和文化气息,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的显性表达。云南少数民族包具备各民族所在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等特征,其民族包的装饰符文可以直接体现这一民族所拥有的民族性情和文化表现。
在目前,有关云南民族包的资料少之又少,而有关于民族包的研究也为数不多。在国外,仅仅对于中国民间的刺绣,刺花和织棉工艺有过介绍。
而国内的研究文献也显得十分单薄,在陈力所著的《云南民族包》中,对云南少数民族挎包有过十分详细的研究,也是目前对挎包研究最详细的一本专著。书中对云南民族报的历史发展,材质、造型和制作工艺都有着十分详细的介绍,并且配以图文来介绍了云南18个少数民族包的艺术文化。其他的有关文献介绍有沙马阿青的《独特的拉牯包》、陈婧的《云南民族挎包的传统图案文化》、严文洁的《浅析云南民族包》等不多的几篇论文。
而与之比较的是在民族服饰研究的大范围下,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颇丰,其提供的片段内容,为我们对少数民族包的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参考。
当代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过“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符号的运用,文化的传承,靠的是符号的传承。”“符号思维和富豪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人的发展历史中,符号在文化创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我们以往的实践经验、情感以及文化交流、传承、发展、延续都需要有符号作为记录。而在人类对美的追求下,艺术也衍生而出。所谓的艺术,实际上就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因素、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特殊符号。这类符号不同于我们口语交流所用的词语符号,也不是推理符号,更不是组成我们语言的单元符号。艺术符号更具有直觉性的表达方式,通过符号上的艺术来表达人类的认知、文化和情感。
云南少数民族包具有自身的民族艺术语言,制作工艺上十分的精美,民族包上的图案显得十分神秘,而其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符码系统。通过对其挖掘研究,可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显性艺术形式规则以及蕴含的民族文化。
在现代化越来越快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老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正遭受到严重的挑战,其文化的传承也开始变得困难起来。民族包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美丽瑰宝,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和保护。
[1]陈力.云南民族包[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胡阳全.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民族社会学阐释[J].民族艺术研究,2006(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