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藏族“堆谐”舞蹈在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4

红 涛 江 东 (西藏大学 850000)

试论藏族“堆谐”舞蹈在教学中的运用

红 涛 江 东 (西藏大学 850000)

“堆谐”舞蹈作为藏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歌舞形式,在藏族舞蹈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本文就主要以“堆谐”舞蹈为研究方向,先分析其文化背景,然后再论述其在藏族舞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藏族;舞蹈教学;堆谐舞蹈

“堆谐”是西藏的一种藏族传统优秀歌舞,在社会历史慢长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文化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作用下,首先在“堆”地区形成并广为流传。“堆”为藏语中“上”的意思,(包括拉孜,定日,阿里等部分地区)“谐”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歌舞”名词,(在藏汉大辞典中的注解为,即唱且舞的短歌)两者合为“堆谐”意思是“上部地区的歌舞”,“堆谐”歌舞从“堆”地区,通过民间交往和艺人的传播逐步向西藏各地传开。在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堆谐”逐渐成为了代表性的一种地方性主体歌舞,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堆”地区的人们有时又称“扎念夏卓”。现在大家愿用地名来区分“堆谐”如“定日堆谐”,“拉孜堆谐”“拉萨堆谐”“囊玛堆谐”等不同的称号,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称号呢?因为“堆谐”流传的各地人们依据该地的文化现象和审美倾向形成了各地的不同风格的“堆谐”,所以人们就用各地方的地名来划分“堆谐”的不同风格。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聘请了西藏的艺人传授推谐舞蹈,堆谐舞蹈也就在学院派舞蹈中扎下了根,成为了学院派藏族舞蹈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堆谐舞蹈在学院派舞蹈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既是一种风格性舞蹈,同时,它又为学生或受训者提供了下半身特别是步点上的训练价值,可以解决脚步的灵活性,训练步子的各种转换,从而有效地加强学生舞蹈上的协调性与节奏感,弥补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只注重上身,不注重下身的训练盲点。

一、“堆谐”舞蹈的文化背景

1.“堆谐”舞蹈的风格

藏族舞蹈在众多的民间歌舞形式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所具有的多样化、多元化、原生态、历史漫长等诸多特点,给舞蹈文化增加了历史的厚度,演绎和追求了一种高原生态模式下的审美境界和理想。在学院派堆谐舞蹈的教学活动中,堆谐舞蹈往往称之为“踢踏舞”,这种称呼抓住了舞蹈的特性及音箱效果,但也不是很确切,踢踏舞含盖的舞种应该说更多。在藏族舞蹈中“果谐”(一种圈舞)舞蹈与“堆谐”舞蹈有许多,因此,常常被混淆,但细究其根本,在发力、表演形式、内容上看,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舞蹈。堆谐舞蹈是后藏地区其中的一个典型舞种代表。拉孜和定日堆谐、拉萨堆谐、囊玛堆谐,这三组堆谐,虽其源流同出一派,但经过岁月、地域等因素的磨砺,已绝然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景观。拉孜和定日等地区的堆谐,动作粗犷、酣畅、朴素,音乐以六弦琴自弹自唱来伴奏,表现形式常以圆形移动。拉萨堆谐是拉孜、定日堆谐的升级版,它已从乡村田野走进了城镇市井,被众多的达官贵人所接收,因此,动作符合着特殊的文化生态,动律大小得体,规正、不张扬,有专门的乐队来伴奏。囊玛堆谐则是一次更进一步的提升,由于需要切合其环境的变化,动作更显委婉、婀娜和柔美,伴奏乐队分工明确,音乐结构严谨而井然,使得“堆谐”舞蹈从单一艺术形态模式逐渐丰厚、强大起来。

2.“堆谐”舞蹈表演程式

堆谐舞蹈有着完整的表演程式,堆谐舞蹈需要在固定音乐上进行固定的表演,属于必须按照传统结构模式进行,属传统作品组合,这也是堆谐舞蹈的特点。“堆谐”的结构由前奏、慢板歌曲、间奏、快板歌曲、结尾部分构成。其中前奏、间奏、结尾基本上是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是很少的,但是“堆谐”的歌曲中属基本核心的部分是慢板和快板歌曲的两个部分,慢板歌曲部分缓慢、悠扬、以歌唱为主、伴有轻微、简单的舞姿动作。快板歌曲热烈、欢快、注重舞蹈动作的脚下的踢踏的节奏的变化和技术,在市镇表演堆谐时还要在脚下放一块长木板,以增加踢踏动作的音响效果。我们现在在学院派舞蹈教学中基本上是以间奏为头,一至到时最后的结束,这一部分是大块的舞蹈段。

二、“堆谐”舞蹈训练

1.“堆谐”舞蹈训练肢体协调

堆谐舞蹈不同于国外的踢踏舞,基本不动上身或者说上身韵律很少,堆谐舞蹈完全是上身和下身协调运作的关系,时常还处于顺摆、顺甩等非常规的动态,但这样一种律动和体态并非畸变状态,完全符合人体的自然律动,是另一种身体的表达,一种美学的追求。如果要想让这类动作体态化入自己的身体内,就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可以在训练时对动作进行分解,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去拿捏,去感应,去体会。特别要把握动作的分寸,不要刻意晃头甩手,一定要在自然舒畅的状态下完成动作。舞蹈者必须踏点准确,既不拖,又不往前赶,以保持集体舞蹈的整齐,统一。拉萨人评判“堆谐”舞蹈跳得好坏有一条标准,就是“堆谐”歌舞表演理头上若能顶一碗水,跳完后,水一点也不溢出来,这就是好的堆谐舞蹈家。因此,在藏族舞蹈教学中将“堆谐”舞蹈作为重点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学会灵活的控制自己的身体部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堆谐”舞蹈的组合式训练

组合式训练是指将学生的身体动作与脚部动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方式,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其身体训练与步伐训练能够达到标准要求时,便可通过“堆谐”舞蹈作品,配上歌词,来进行全方位、全面性、组合式的训练。注意在训练中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与动作的灵活性,尤其是要突出双脚的灵活性,将“堆谐”舞蹈的风格利用双脚充分地展示出来,最终跳出“堆谐”舞蹈所具有的活泼、潇洒、轻快的特色。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堆谐组合训练完全要按照传统的组合模式来完成,每一传统组合就是一套完整的舞段,小品,其传统组合完全切合了教学组合的需要。教师如果进行特别的加工、美化,在音乐上、风格上就不能押上韵,合上拍。也显的多此一举。

3.“堆谐”舞蹈音乐上的处理

对堆谐舞蹈音乐的处理历来是学生的难点之一,当代“堆谐”已从娱乐性向表演性发展,由于城镇化“堆谐”的音乐比农村“堆谐”音乐曲调丰富,表现力强,因而在舞蹈上也得到了相应的加工变化,这种加工主要是强调和突出了原民间舞24 节奏的后半拍起步,以“三步一空”为基本特点,适应音乐情绪,增添和规范多种踏点节奏,近代“堆谐”还将有步法交叉组合,跳踏转跃,脚下发出交织音响,从而更好的抒发了热情欢快的生活情趣,它因此成为藏族舞蹈中最典型的一种风格。由于堆谐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抒发情绪,因而上身姿态也为这一要点来服务,常见的手部动作大体有两种。

第一,射箭式,男性舞蹈时较多,舞者侧身左手抛甩与人体成900,右手向后拉甩与人体成450,气质潇洒豪放。据说是模拟骑马射击而转化成的手部动作。

第二,前后甩手,左手向从背后甩出与人体成900、右手向右从胸前甩出与人体成450,多见于“两拍三步点”的跳法之中,往往在“两拍一拖一步”中转动手腕,穿插一些施礼揖拜的生活动作,更显得温文雅秀。

三、结语

基于“堆谐”舞蹈在藏族舞蹈教学中所具有的重要训练价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高对“堆谐”舞蹈的重视度以外,还应该通过几点切实、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堆谐”舞蹈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堆谐”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到藏族舞蹈的精华,从而为提高藏族舞蹈教学的整体效率而奠定扎实的基础。

[1]李大,熊妍.浅述“动源”在藏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3(15).

[2]徐欣宁.高中舞蹈选修模块中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杜鹏.试论藏族舞蹈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训练价值[J].戏剧之家,2014(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